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图书资讯 > 出版资讯 
《麦地里的飞檐》: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
                            
日期: 2005/10/27 13:40:30    编辑:     来源: 文新传媒网--文汇报    

这是本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旅行札记,却有一个意象化的名字——麦地里的飞檐。作者在第一篇探访唐代建筑五龙庙的游记里,就透露了书名的因由。一座朱红的小庙掩映在绿色的麦田中,犹如从天而降,美得猝不及防。虽是乡间的小庙,却已显露唐代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的特征。“麦地里的飞檐”一词就这样在作者的脑海中蹦出,提纲挈领地把全书的意境括在里面。

  又难免地,藉此生出诸多感怀:“古代建筑的大屋顶们,从这些欣欣向荣的庄稼里努力探出头来,平地而起又颤巍巍的壮观,很有一点儿象征的意味。用夸张些的话说,就像是琐碎日子里挥之不去的理想,即使不太切合实际,也要努力地雄伟壮观一番,要将那平平板板一成不变的小日子,稍微弄出一些起伏。”这“夸张”有趣的很,简直是通感——将古建筑们氤氲成了某种意象。可就是这样的通感让本书显出了趣味,一种浸润在文字和态度里的味道,一种地地道道的“外行的乐趣”。

  外行的身份,使作者的古建筑之旅饱含着丰富的形式感。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几乎无所不在。作者寻访的是上起唐代、下迄元代的古建筑实体,并特意将寻访的范围限制于纯粹的木结构建筑。作者非常强调“木结构”这种属性。木材在很好的阳光下散发出的温暖,在阴郁的天气里露出的沉重和静穆,踩在楼板上的吱呀声……作者所描述的这些木的质感,支撑着作者对于古建筑的概念,也在帮助我们完成对于古建筑的想象。

  作者在探访每一处古建筑之前,都会认认真真做好功课,翻阅大量的专业资料,从鉴赏性的图书到尘封的历史档案。范围极广,又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可谓煞费苦心。于是,在面对古建筑时,那种莫名的感动就会变得异常强烈而具体,有着“在诗意和画意之外,建筑意的愉快”(梁思成语),“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跃出了文本,呈现在眼前,恍惚感与久别重逢的真切感夹杂在一起。手里触摸的更像是梦想;于是,这外行的乐趣有了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有了后面的热闹。事先翻阅的资料里那些专业性的枯燥在丰饶的真实面前开始漫漶,文字退成一种背景,无比鲜活的是感观——在纷繁中变得敏锐而通透。

  无数真切的细节扑面而来,这些在资料里稀松平常的细节却给人意想不到的冲击。就像作者在五台南禅寺遭遇的“鸱尾”(古代殿堂建筑正脊两头的装饰件)。这唐代的“屋顶上的神鱼”开启了作者的“遐想”:将其与后朝的“螭吻”进行比较,体会出不同时代审美趣味的差异。唐代抽象、略带神秘主义的“鸱尾”正印证了唐代建筑厚重、朴实的特征;而明清的琉璃华盖上夸张的“螭吻”甚至是“龙吻”,也自然映合了明清的繁缛细密。

  此时,知识和知识之间有了现实的链接,顷刻间变得通畅。知识总是别人的,感悟才是自己的。

  这种阵发性的彻悟状态让作者更加从容,那些貌似“误读”的通感也就越发精彩,就比如开篇的那个“夸张”。看似一鳞半爪、若有所悟的通感,其实是在还原被艺术、被美感穿透的瞬间,简单而直接,始终在提防言及艺术时的夸饰和矫情。所以整本书完完全全是一副“外行的热闹”,时而缤纷喧腾,时而落寞寂寥,却始终是有些小情趣的凡人的真切感怀。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关于艺术的“外行的热闹”是怎样产生的。最初是触动,一点及面,被饱含穿透力的瞬间所击倒,是某种契合也是某种超越,形成了持久性的召唤和感动。但这种穿透难以重复,也难以期待,接触多了,反而变得含混,言说的欲望开始消褪,感观变得迟钝,产生了通俗意义上的审美疲劳。于是就会需要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从技巧到风格史,专门性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区分细节,区分一个与另一个之间的微妙。再加上体察与积淀,就会使感悟型的欣赏转向融通式的领会,感官被打开,不断的触类旁通,有一种豁然之感和明晰后的愉悦。同时又会体会到语言的极限,许多敏锐的感受难以言传,只能化为深深的意绪,或者渲染成氤氲的意象。

  在我看来,整本书清晰地演绎着这个过程。我们若以这种角度来看待这本书,似乎也很体贴“外行的热闹”的意蕴。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