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休士顿摄影节:今年主打中国
The 12th FOTOFEST : This Year Focuses on China
文/顾铮 Gu Zheng
自从休士顿摄影节(FOTOFEST)创办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年第十二届这样,迎来过这么多的中国人。原因无它,就在于它今年的主题是:“中国”。从2008年3月7日开始、4月20日落幕的第十二届休士顿摄影节,将以“中国”为主题,举办总题目为“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的系列展览,作为今年摄影节的主打内容。大展包括的中国摄影展多达十五个,共邀请到四十多位中国艺术家、学者与策展人与会,规模之大,为美国本土以中国当代艺术为内容的各种活动之最。
2006年秋天,休士顿摄影节在北京搬用该摄影节的品牌项目“专家见面会”,为急于走出国门而有点焦虑的中国摄影家们作专家咨询。不料此举却引发了过于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反弹。尽管如此,与数百位中国摄影家的交流,反而触发摄影节的两位组织者同时也是发起人的弗里德里克·鲍德温(Frederick Baldwin)与温迪·瓦曲丝(Wandy Watriss)要把中国作为2008年第十二届休士顿摄影节的主题的决心与热情。因为他们发现,中国有如此之多的优秀摄影家,他们看待自己国家的眼光非常独特,而且手法也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正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国家,其摄影家对于自己国家的看法,对于全世界来说,是应该了解而且也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
不过,他们在确立此主题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当下国际上比较突出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界、学术界与艺术市场热捧,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却存在着一种非“当代”不行,非“当代”没有媒介效应,非“当代”没有市场价值的趋势,势同一种“当代”专制。但他们两人却有意反潮流,要把考察中国摄影的时间跨度大幅拉开,把中国摄影事项从1934年说起,而且给出七十多年的时间长度来详加展现。1934年,庄学本开始了他的西南边地摄影考察。他们的此一设想确是非同凡响,而且更具学术挑战性,但也为展览的策划与相关项目的设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不过,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已经有美国学者注意到这一不同点。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系的中国文学学者威廉·谢弗助理教授就认为,这种学术姿态,为美国近年艺术界火热介绍中国当代艺术中所“仅见”。即使在中国国内,也从来没有过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梳理中国摄影史的尝试。
鲍德温与瓦曲丝两人也说起,现在西方的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心态过于功利,没有耐心作仔细的历史梳理,不关心发生与产生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上下文,因此,通过摄影节中国主题的设立,并尽可能在中国摄影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中国当代摄影,反而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工作重点。他们确定“中国”为这次摄影节主题的动机之一,就是要在这方面提醒世人:中国的当代摄影,其历史进路有其独特性。中国的当代摄影是如何步步走来,其间艰苦与成就可谓其来有自。与此同时,他们也展现他们自身对于中国摄影的认识与历史判断。需要指出的是,着意提供一个历史的背景的意愿是好的,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这个由比较个人判断在内的历史背景并不意味着顾全了全部的历史现象。比如,与沙飞和庄学本同时,在国际沙龙摄影界比较活跃、在中国摄影人中影响甚大的“画意摄影实践”,就没有被纳入视野。1930年代可说是中国画意摄影全面成长的阶段。尽管这个样式后来因为政治原因,被肯定下来并演变成造作莫此为甚的“伪艺术摄影”,但在当时,画意摄影,却是一个中国摄影的主流,如果想要给中国的当代摄影一个历史的背景的话,抽去这个方面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能够有这方面的作品展出,那么所呈现的历史脉络会更丰富。此外,1980年代中,在中国活跃的许多地方摄影群体,也没有获得反映。不过,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到现在这个充实程度,确实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而且,综观此次摄影节的整体活动,事实证明,他们眼中的“当代摄影”,也并不褊狭、执着于国际艺术界与资本市场早已宠幸有加的“观念摄影”,而是兼收并蓄,包容纪实与观念两个阵营的各方摄影家。为准备这次主题,他们两人前后飞来中国共八次,奔波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太原、重庆、昆明等地,访问了近百家艺术家工作室与资料档案馆,广泛收集材料、挑选摄影家、并与中国的相关专业人士反复讨论,才确定今次摄影节的方案。笔者曾经有一次在广州与这两位老人探讨商量具体内容,从上午10点到下午7点整整10个小时,没有片刻停止过讨论,在我这个比他们年轻许多的人几乎“脱力”时,他们仍然精神抖擞,这种专业热情与职业态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系列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一,民族志、报导摄影与宣传(1934〜1975);二,独立纪实摄影(1985〜2008);三,观念与导演摄影(1993〜2008);四,当代视野(1999〜2008)。这个构成,也可看作策划者对于近四分之三世纪的中国摄影发展脉络的一个基本把握。
(欲读全文,敬请参阅《今日美术》2008年第2期,总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