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2004年已经无可挽回地成了“历史”时,可以让我们从那个记忆系统中抽身出来而以一种不在场的“他者”眼光打量它的时刻终于来临了。这时,知名学者林贤治、哲学博士陈壁生所主编的《2004:人文中国》一书为我们睡意朦胧的“人文记忆”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再一次模糊地看到了那个我们所经历过的年月的色彩、光线、霉点和黑斑。
然而什么是人文?哪些事件能够被称为“人文事件”?据编者的解释,“人文”是“人文主义”中的“人文”,贯穿其间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其核心价值是独立、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东西。既然如此,只要所发生过的事件具有或能够反映出这些价值,或者能揭示这些价值匮乏的恶果,它就可以被称之为“人文事件”。这些事件实际上广泛地弥漫在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领域中。
编者似乎也考虑到了这点。《2004:人文中国》以大杂烩的方式收集了关于宪政、民族主义、读经与文化保守、郎咸平事件、农民工、马加爵事件、高校丑闻、电影、环境、人物等方面的一系列文章,可谓五花八门。但作为一本2004年的中国“人文地图”,这样的安排还是令人遗憾地遗漏了点什么。
2004年被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年。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生命和意义系统建构的传统文化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呼应。这无疑值得大书特书。但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篇幅不多。关于农民工的问题也只有两篇文章。这可以说这是最大的“人文”问题。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使农民与城里人拥有相同的公民权利,这样的关怀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它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尽管有着这些缺陷,《2004:人文中国》仍然值得一看。书后所列出的一些“人文数据”和书中所收录的一些经典文献片断昭示出了这一点:现实与理想同在,理想一直在指引着我们这些从现实出发向未来走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