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李俊明 著 一石文化策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定价:45.00元
英国是发展出博物馆学的国度,也是全世界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而伦敦就是博物馆的首都。读《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不难发现作者的秘密,表面的层次是,一扇为你开启美丽缤纷神游般的视窗,深层的秘密其实是,他告诉了你玩博物馆的99种联想和记录方法。
作者简介:
李俊明,30岁的媒体人。
2003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赴伦敦进修计划”获奖人,曾任《远见》杂志记者、资深记者,《世界地理》杂志主编、总编辑,现担任《雅砌》杂志总编辑。著有《惊艳上海》,译著有《创意之岛:英国的顶尖设计故事》等。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好几年,才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原来是旅行、设计与建筑,因此努力从纯净新闻的写作,转向以文字表述生活的热情。日复一日压榨自己的创意与脑力之外,还时时寻找未被开发的潜能;周游列国之后,终于甘心安定下来,再回杂志圈好好“玩一玩”;不过尽管工作缠身至今还在幻想着环游世界的可能,继续“感情用事”下去……
目录
推荐序 桂雅文
自序 李俊明
进入“酷”不列颠的设计世界
装饰艺术、建筑及设计博物馆
London by Design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设计博物馆 Design Museum
服装与面料博物馆 Fashion and Textile Museum
杰佛瑞博物馆 Geffrye Museum
索恩爵士博物馆 Sir John Soane's Museum
窥见伟大的艺术心灵
艺术博物馆
Arts in the City
泰特英国馆 Tate Britain
泰特当代艺术馆 Tate Modern
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国家肖像美术馆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考陶尔德学院艺廊 Courtauld Institute Gallery
吉尔伯特收藏馆 Gilbert Collection
萨默塞特“艾尔米塔齐”美术馆 Hermitage Room at Somerset House
萨奇艺廊 Saatchi Gallery
蛇形艺廊 Serpentine Gallery
市政厅艺廊 Guildhall Art Gallery
穿越时空的美丽境界
古文明(人类学博物馆
Walking Through Eternality
大英博物馆 The British Museum
霍尼曼博物馆 Horniman Museum
手脑并用的启发创造
自然科学及科学类博物馆
Explaring the Magic of Science
自然历史博物馆 Natural History Museum
科学博物馆 Science Museum
唤醒心中的童年欢乐时光
孩子们的博物馆
Bringing Out the Inner Child
伦敦沼泽生态中心 London Wetland Centre
童年博物馆 Museum of Childhood
波洛克玩具博物馆 Pollock's Toy Museum
寻访城市的离奇身世
都市发展(历史类博物馆
Discovering the Urban Vibes
伦敦博物馆 Museum of London
船坞地博物馆 Museum in Docklands
皇家战争博物馆 Imperial War Museum London
国立海事博物馆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伦敦运河博物馆 London Canal Museum
走进富豪名流的家
私人/历史建筑博物馆
You are What You Live
华莱士典藏博物馆 Wallace Collection
肯伍德宅邸博物馆 The Iveagh Bequest,Kenwood House
埃尔特姆宫殿 Eltham Palace
威灵顿博物馆 Wellington Museum——Apsley House
稀奇古怪、伦敦宝藏
特殊主题博物馆
For the Special Interest
戏剧博物馆 Theatre Museum
伦敦交通博物馆 London's Transportation Museum
罗斯板球博物馆 Lord's Cricket Ground Museum
福尔摩斯博物馆 Sherlock Holmes Museum
扇子博物馆 The Fan Museum
园艺历史博物馆 Museum of Garden History
英格兰银行博物馆 Bank of England Museum
皇家植物园邱园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钟表博物馆 The Clockmakers' Collection
布拉默茶与咖啡博物馆 Bramah Tea & Coffee Museum
后记 最想念的季节
内容选刊:
自序
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虽然不曾长期定居伦敦,却更能因为时间的短暂而珍惜每一个与博物馆邂逅的机会;没想到在台北城市中麻痹了感觉的自己,居然能在伦敦的博物馆中,慢慢找回细腻的观察力,还有“感受”生活与艺术的本能。
走过世界那么多地方,看过数不清的博物馆,却只有伦敦,让我第一次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因为感动而掉下眼泪;那字字清晰、肺腑动人的纳粹幸存者口述历史言犹在耳,让我偷偷擦去眼角的泪,叹服战争博物馆对我所施放的神奇魔力……
也有好几回,一个人走在寒风细雨的秋夜,独自踅到夜间开放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一心一意地看着那些在白天被拥挤人潮所淹没的埃及墓穴瑰宝,还有那张凡高作品中反常“安静”的“椅子”,静静地在灯光下闪光生辉,诉说着无声的故事。
饿着肚子,却觉得心满意足。
那是一种心灵的富足,幸福的感觉。
走进这些伦敦的博物馆往往不用花上一毛钱,但却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如果我们愿意走进博物馆的话。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失去一种“城市嗅觉”的敏锐度,往往入芝兰之室而不觉其香。当我兴奋地与住在伦敦的英国朋友分享探索博物馆的种种愉悦,他们常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有这些“好地方”。所以我这个外国人,反倒当起伦敦的博物馆侦探,还冒充博物馆专家,侃侃而谈,好不快意。
于是闪现了将感动、快乐化为文字的念头;敲开伦敦博物馆大门的写作计划于焉成形。我立刻发挥即知即行的记者本色,带着那张淡蓝色的地铁Travel Card,不断地在火车奔驰的地下通道疾行,穿梭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之间。
得天独厚的博物馆城市
有人说英国人就是喜欢怀旧,家里的老东西总舍不得丢,我到了一些英国人的家中,也的确有这种感觉。表现在博物馆上,也就不难了解他们想要保存老东西、留住一段“时光”的做法。
因此伦敦的博物馆又多又好,各自又都能做到明确的“市场区隔”,发展独特的风格与典藏特色。比如说,以纯美术类的收藏单位来说,包罗万象的“超级旗舰店”──国家美术馆,就与专门收藏肖像人物画、摄影作品的国家肖像美术馆、典藏英国古典作品的泰特英国馆以及因现代艺术作品吸引大批人潮的泰特当代艺术馆,有着不同的明确区隔。
除此之外,伦敦重要的博物馆及艺廊,多半位于交通便捷的通衢要道,每周又有固定的夜间开放时段,因此除附设有良好的餐饮空间提供市民休憩交际的处所,也常常在馆内举办古典或是爵士等音乐会,让伦敦居民或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轻松享受博物馆的氛围。我在伦敦的博物馆总是感觉很自在,就算是一个人,也从来不会感到寂寞。
著名的大英博物馆、杰佛瑞博物馆、泰特当代艺术馆、国家美术馆等等,固然在建筑及空间设计上有不少有趣的表现,但还有许多规模较小、却充满奇趣主题的博物馆,像扇子博物馆、运河博物馆、设计博物馆、玩具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园艺历史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等,暗藏着更多惊喜。
一些朋友对于我的博物馆写作计划感到十分兴奋,热切支持这样的想法。不过也有些人认为,博物馆里头的收藏已经失去原有的生命,成为脱离现实的历史性场域。
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伦敦众多博物馆的魅力就在于丰富而多变的策展,与现实紧密结合,让人看见了过去,体验了现在,也想像着未来。也许,有时候人们总将身边的事物当作理所当然。伦敦人大概需要像我这样一个异乡人,以新鲜的眼光,提醒珍惜他们所坐拥的珍贵文化资产。
伦敦的博物馆其实是非常容易亲近的,大部分不但免费对大众开放,还有许多导览及儿童/成人教育的课程拉近群众与博物馆的距离。“艺术”以及“历史”说起来就是人生的缩影罢了,其实并不需要拥有多么丰富的艺术背景,才能体会博物馆及美术馆带给人们的喜悦。最重要的无非是静下心来,深深感受,让一幅画作、一件工艺品,或是片段的历史遗迹,缓缓对你诉说它们的身世。
“你的艺术就是赞美你所爱的东西”,19世纪的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金曾经这样说。
如果我的写作,或是在字里行间的感染力,能够存在着丝毫引人一窥堂奥的动力,那么我要赞美的,便是博物馆所带来的美感经验。
来到伦敦,我不会先入为主,以为造访博物馆只是枯燥乏味的无意识游逛。睁开双眼,沉淀心情,伦敦的博物馆绝不容许人入宝山空手而回。不管是建筑、历史、展品、规划、休闲、氛围,只要打开它的大门,那里就存在着“发现”的愉悦,还有无声却动人的心灵对话。
让“阅读”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与旅行的艺术。
这本书将是一个开始。
希望有一天您到了伦敦,也会像我一样,常常走在前往博物馆的路上。
设计博物馆
Design Museum
网址:www.designmuseum.org
入场费用:6英镑
开放时间: 每日10:00—17:45
地址:28 Shad Thames London SE1 2YD
邻近地铁站:Tower Hill
地铁线:Circle;District
都会生活的设计领航员
白皙光滑的圆脸上,慧黠的眼睛泛着一丝无辜的神情——有时显得很笨拙,有时闹出很多笑话,但我们总觉得她傻得可爱。
这个古怪的女生会扯着可怕的破锣嗓子高唱“All by myself”,发表她的爱情宣言……她常常走在伦敦的街头,梦想着下一个男人会更好,却总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流逝之后开始怀疑,好男人到底在哪里,难道只有那本永远写不完的“单身日记”不离不弃?
看着小说,心里浮现伦敦女作家海伦·菲尔丁(Helen Fielding)笔下的布里奇·琼斯(BJ, Bridge Jones)。
30岁的 BJ 是进入“后青春期”的伦敦上班族,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寻找爱情的可能。虽然独自生活难免小小的悲哀,但是必要的话,坚持一个人也要过单身女郎心目中高品质的“都会生活”。她会好笑地安慰自己:“我是个充满自信、悟性高、敏感又有内涵的女人……”
都市生活汲汲营营,人们努力在职场向上爬,也在爱情的大海中寻找一块漂流木,不再载浮载沉。海伦·菲尔丁的《BJ单身日记》创造了一个可爱的都会女郎 BJ,写出了像她一样在大都市中谋生的都会男女内心中的秘密世界,让我们跟着她欢笑,也跟着她寂寞。
我有时候不禁幻想,如果伦敦真有布里奇·琼斯这号人物存在的话,她会喜欢到什么地方去约会,而伦敦的20出头到30来岁的都会男女,又是到哪里去晃荡?什么才是他们想要的 Lifestyle(生活方式)?
“我的眼神掠过吧台,看了柜子上的电话答录机一眼……抬起头,发现马克正用Conran的仿古细颈铁瓶拿着一瓶白酒……”(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Chapter 4)
“星期六我在Conran Shop撞见他们两个,他们看着餐具时一起咯咯笑的模样,好像……”(Bridget Jones——The Edge of Reason,Chapter 4)
Conran Shop?走在伦敦南岸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我脑中浮想起这两个 BJ 书中的场景,突然灵光一闪,伦敦的时髦男女,应该会喜欢到泰晤士河南岸的“设计博物馆”附近吧!原因除了这里从前是码头仓库区,重新开发后改建成不少有趣的建筑,既怀旧又时髦之外,最重要的是那个神奇的字眼 “Conran”!
全球首创的设计博物馆
目前全球以“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除了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国立Cooper-Hewitt设计博物馆”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另外一座“Museo do Design”之外,这幢位于伦敦塔桥南岸水畔,设立于1989年的设计博物馆,不但是英国惟一,还是世界第一座设计博物馆。我曾经到过葡萄牙里斯本的那座设计博物馆去一探究竟,但回到英国,却还是觉得伦敦的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时都有新鲜玩意儿满足时髦的伦敦人。
只有两层展示空间的设计博物馆并不大,但横跨时尚、平面设计、家具、工业设计、电脑游戏、多媒体等领域,因此不论是服饰、配件、椅子、书籍,甚至餐具、汽车、飞机引擎……只要跟设计沾上边,就有可能在此展出。
伦敦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已举办过各种不同的特展,包括向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冈(Luis Barragan)致意的“宁静革命”特展(Luis Barragan:The Quiet Revolution);“看不见的时尚:时尚摄影的秘密历史”(Unseen Vogue——The Secret History of Fashion Photography)、欧洲设计双年展(European Design Biennial)等等,在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风格独树一帜。
在这里会看到相当令人意想不到的展览。就拿2003年春季来说吧!我们早已经跟着电视剧《欲望城市》里的凯莉,随着她风情万种的步伐,踏遍了纽约最时髦的场景。不过却是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设计博物馆,才看到了对时尚女性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马诺洛·布拉尼克(Manolo Blahnik)高跟鞋,如何掳获拜金女渴望“血拼”的心。
马诺洛·布拉尼克的30年作品回顾展,是设计博物馆筹划的极为叫好又叫座的一次特展。这位在伦敦发迹的西班牙设计师,拜HBO电视剧《欲望城市》的强力宣传,又再次在伦敦走红,参观者反应极为热烈,这也算是博物馆与流行文化联手合作的另一范例,成功地将大众带进设计的领域。
伦敦 Lifestyle 教父的秘密武器
伦敦设计博物馆以各种形式殊异的展览,强力推销“设计”产业。可是您知道吗?背后那一双“推动摇篮的手”,其实是来自一位热爱设计及生活的男人。
“在您家中,别摆着不实用、不美观的东西。”
(“Have nothing in your houses that you do not know how to be useful or believe to be beautiful.”)
以上的“名言”就是出自伦敦时尚设计界名人特伦斯·康兰(Terence Conran)之口,他是英国鼓吹家居 Lifestyle 的教父级人物,也是伦敦设计博物馆的创办人。
他所创立的康兰集团,除了在英国家喻户晓的康兰家饰(Conran Shop),以及habitat等销售时髦都会风格家饰品的家居设计连锁店,甚至把生活风格的版图拓展到餐饮、旅馆以及出版等领域。这些设计事业背后的思考重点就是,不论在一只玻璃杯上多加一点弯曲的弧度,或是让一盏灯的颜色大胆一些……只要在日常生活的器物或是生活态度上多花点心思,添加点幽默感,人生可以更有趣,生活也会更美好。
康兰自己就是这种享乐主义的最佳代言人。他除了一手打造自己的设计与家具王国,还曾出版过好几本图文并茂的书,教人怎样莳花养草,布置家居,怎样成为空间艺术的魔术师;他甚至还为了出书,自己亲自下厨示范烹饪的乐趣,相当多才多艺。
为了鼓励英国人“用点心,过生活”,康兰推广设计不遗余力。每年他要给由伦敦设计博物馆选出的“年度设计师”(Designer of the Year)颁发奖项,该奖从珠宝、产品、工业设计等领域,选出对英国设计做出卓著贡献的个人或团队,奖金高达25000英镑,成为英国设计产业界的一大盛事。
在他的宣传下,伦敦讲求 Lifestyle 蔚为风气。而他会如此信心十足地宣传理想中的家居生活,原因就在于像 BJ 这样的单身都会男女,讲求时髦的生活品位,这正是英国都会区的风潮。
搭着这班顺风车,康兰在伦敦推出了Blue Bird、Oyster、Mezzo、Zinc以及设计博物馆内的Blue Print等20多家风格各异的餐厅、酒吧。此外他还曾在利物浦车站附近经营标榜“设计旅馆”的Great Eastern Hotel。在伦敦,要不跟Conran的设计王国不期而遇,恐怕也很难。
享受都会的生活养分
三次造访伦敦,每一趟我都要来到设计博物馆,看看康兰又带给伦敦人什么样的设计养分,让伦敦更有趣。我从来也没有失望过,总是开开心心享用各式各样的“设计大餐”,体验设计师为改善人们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谁说只有买得起设计师产品,才能体验设计的神奇世界呢?
如果说,伦敦目不暇给的各种博物馆是在向过去大英帝国辉煌的岁月致意,那么设计博物馆就是完全背道而驰,它热切地拥抱未来的都会生活。
再回到伦敦,还是会再一次造访设计博物馆,而走过博物馆旁的伦敦塔桥时,肯定还是会幻想起 BJ 隐藏在人群中的身影而泛起一丝微笑。
也许下次应该建议充满新鲜点子的康兰先生,帮 BJ 设计新的日记本吧!



萨奇艺廊
Saatchi Gallery
网址:www.saatchi-gallery.co.uk
入场费用:8.5英镑
开放时间:每日10:00—18:00;周五及周六开放至22:00
地址:County Hall South Bank London SE1
邻近地铁站:Waterloo;Embankment
地铁线:Northern;Jubilee;Bakerloo;Circle;District
画廊里的春天
自从为了庆祝千禧年而委托马克斯·巴菲德(Marks Barfield)建筑师事务所设计“伦敦眼”这座高耸的摩天轮之后,伦敦的天际线从此改写。
泰晤士河南岸成为伦敦旅游的热门首选。几乎每个观光客来到伦敦,都要登上英国航空所经营的这一安全的城市飞行器,来上一段20分钟直上云霄的高空之旅。
然而就在摩天轮正后方的郡议会大楼(County Hall),里头也有着相当有意思的伦敦水族馆、达利作品纪念馆(Dali Universe),以及2003年迁至此处后引人瞩目的萨奇艺廊。
楼高六层的郡议会大楼落成于1963年,立面为罗马式的弧形列柱,壁面则铺以波特兰石,设计对称而均衡,属于爱德华王朝的巴洛克式样。但是最典雅的外貌之下,却是“包藏祸心”,进到室内的萨奇艺廊,里头藏着最劲爆、最出人意表的新潮艺术,如同英国人骨子里所隐藏一贯的颠覆与离经叛道。
话说事业遍布全球的大亨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以“萨奇”(Saatchi Saatchi)公司叱咤广告业后,醉心当代艺术的他在1985年筹设了最早的萨奇艺廊,初期参观者以艺术圈为主,10多年来逐渐拓展,参观人数稳定增长。
艺廊的经营目标锁定在两个方向,一是寻找在国际上知名,但英国观众仍不熟悉的外国艺术家;另一类则是发掘刚冒出头的国内外新秀,将其引介给伦敦的观众。
因此从1987年的“纽约当前艺术展”(New York Art Now),就开始引进当时英国观众仍不熟悉的杰夫·孔斯(Jeff Koons)等美国新秀;许多年轻艺术家在萨奇艺廊展出作品时仍然藉藉无名,展出后则往往会接到其他艺廊的邀展,形同年轻艺术家成名的跳板。
1992年开始的“英伦新秀展”(Young British Artists)所引介的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特蕾西·艾门(Tracey Emin)、珍妮·萨维尔(Jenny Saville)、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等人,如今都已在英国的当代艺术领域各拥一片天,而萨奇艺廊所购置这些走红艺术家的作品,也成为萨奇展览的主要内容。
2003年春天,萨奇艺廊很幸运地搬到了文艺机构麇集的泰晤士河南岸新址,也找到了艺廊发展的新契机。
为什么说它很幸运呢?因为著名的地标“伦敦眼”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人气滚滚;滑铁卢车站、查令十字(Charing Cross)等交通枢纽,更是近在咫尺,交通易达性高。
更重要的是,伦敦的泰晤士河南岸(South Bank)被规划为一长串的艺术走廊;从泰晤士河上游到下游,沿路就有泰特英国馆、达利作品展示馆、伦敦水族馆、皇家节庆表演厅(Royal Festival Hall)、国立皇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泰特当代艺术馆、莎士比亚环形剧院等,艺术爱好者自然会向此走廊聚拢,而萨奇艺廊恰好就坐落在这条艺术走廊的中间枢纽位置。
让“当代艺术”变成一件好玩、酷炫的生活情趣
近10年来,当代艺术在伦敦的发展相当蓬勃,泰特当代艺术馆或是皇家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将许多观众,尤其是从没接触过当代艺术的生面孔,引进此一领域一窥堂奥。
1985年萨奇艺廊初成立时,吸引的多是艺术圈内的人,这些年来当代艺术的参观人数稳定增长。根据萨奇艺廊的统计,至今已累积至200万参观人次,尤其许多学校机关也将之列为校外教学的实验地,对于拓展当代艺术观众群,扮演教育催化者的角色,贡献不小。
特别是萨奇重新开馆非常成功,引起了各大媒体注意,如《纽约时报》、《Time Out》等均纷纷予以大篇幅报道。它成功的秘诀,就是利用强力的营销手法,让“当代艺术”变成一件很炫、很好玩的生活情趣,让馆内奇特的收藏一波又一波透过媒体传播,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
它独特的营销手法,放下了美术馆高不可攀的身段。除了在伦敦眼附近人潮众多之处,以许多年轻打工学生的“直销部队”,向游客直接推销;它也与伦敦都会生活不可或缺的《Time Out》周刊合作,制作详细的封面故事报道,强化参观者的动机;甚至折价券、购票赠送明信片等商业手法也纷纷出笼。
但是这并不表示萨奇艺廊只会做生意、玩花样,另一个将当代艺术引介给伦敦观众的成功关键,就是萨奇艺廊在组合展品上相当在行。
尽管有一些颇具争议性的作品,不论是因为题材“剥削”了人体(如切割四肢、惊人的裸体等),或是在呈现上有“视觉暴力”之嫌(如几组呈现纳粹暴行的缩小模型),都在英国艺坛引起议论纷纷,但在萨奇艺廊还是可找到一些轻松的小品,或是引人深思的作品穿插其中,让不同的观众可以找到对味的作品。
重新思考当代艺术的意义
当代艺术的困境之一,就是人们担心看不懂,或是因而心怀恐惧。萨奇艺廊要让人们消除对当代艺术的排斥感,所选的展品也要颠覆人们的思考模式,让我们思索:“这也可以成为艺术吗?”或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披上艺术的外衣吗?”
特蕾西·艾门的作品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她所创作的《我的床铺》(My Bed,1998)是将凌乱不堪的床整个搬到展场,床边地上散落了脏衣服、伏特加酒瓶、发皱的旧报纸、用过的保险套……等生活杂物,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乍看之下毫无意义,但这是艺术家要人们面对日常生活的物件,再去讨论它们更深层的存在意义所做出的设计。
萨奇艺廊的选择多元而大胆。这几年在英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其作品除了相当善于“储藏死亡”,也很会运用文字游戏,成为炒作话题的佼佼者。他所展示的《失落的爱》(Love Lost),是在玻璃水槽中装入牙医诊疗椅、桌子、电脑屏幕,再注满水,一大群的鱼儿就在散发诡异光芒的水槽里悠游其中。
另一组同属《水槽》系列的作品,称为《活体思考上的生理死亡可能》(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1991),将一条“虎鲨”标本装进巨大的长方形蓝色水槽,漂浮在萨奇艺廊中央展示厅偌大的挑高空间中,让观者过目难忘。
杰克与多诺斯·查普曼(Jake & Donos Chapman)也是萨奇艺廊重要的收藏对象,这对艺术家兄弟入围了2003年透纳奖的决赛。他们在萨奇的作品《对抗死亡的伟大作为》(Great Deeds Against the Dead,1994),挑战了观众的视觉忍受力,一尊尊身首异处的塑料假人,缠绕、倒挂在树枝上,流下鲜红的血液。
而杜安·汉森(Duane Hanson)的《游客》(TouristsⅡ,1988)系列,则是属于温馨又带点讽刺意味的小品。一尊尊以玻璃纤维制成的真人大小塑像,穿着俗丽土气的衣服,随意摆在展场之间的走道上。因为栩栩如生,所以如未仔细观察,还会误认为真人。不少参观者发现“受骗”后,发出会心的微笑,还蹲下来仔细研究这些有趣的装置,拉近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
是媚俗也好,是惊世骇俗也罢,无论如何,当代艺术不应该看起来很吓人。萨奇艺廊善用本身的展品收藏,塑造出既前卫又非常易于亲近的形象,因此重新开馆以来,已经成为伦敦继泰特当代艺术馆之后,又一当代艺术新地标。


戏剧博物馆
Theatre Museum
网址:www.theatremuseum.org
入场费用:免费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休馆
地址:1e, Tavistock Street London WC2E 7PR
邻近地铁站:Covent Garden
地铁线:Piccadilly Line
聚光灯下的秘密生活
可以这么说,我是在伦敦看了戏剧表演后,才真正体验舞台的魅力。每一回到伦敦,总是要入境问俗去看几场戏。
第一次到伦敦时,我还是穷学生,尝到了优惠票的甜头之后,去看了韦伯的《猫》以及《日落大道》,对舞台上炫目的布景及精巧的机关震惊不已。第二次到伦敦时,圣诞节刚过不久,历史悠久的孔雀剧院(Sadler阵 Wells)正上演英国著名编舞家马修·伯恩(Matthew Bourne)将《胡桃夹子》改编成现代新潮版的芭蕾舞剧,我夹在大小观众中,一起为创意十足的绝妙演出起立欢呼致敬。
第三回去伦敦,终于看到《孟买之梦》,体验印度宝莱坞席卷全球的风潮。我到现在还在纳闷,那华丽无比的喷水池歌舞场面到底是如何搬上舞台的?2003年秋季第四次走访伦敦,百老汇音乐剧作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所创作的《随心所欲》(Anything Goes)精心设计的舞蹈场面,流畅的剧情转接,把发生在一艘海上邮轮的喜剧搬上舞台,实在是太神奇了。
一般人可能因为较少接触戏剧而“大惊小怪”,不过连我的英国演员朋友史提夫都写信告诉我,这场表演实在太精彩,谢幕时连他都不免情绪激动,禁不住“喜极而泣”!
舞台的魅力就是这么迷人!让人想要忍不住深入神奇的幕后世界。
走进舞台的幕后世界
1564年4月23日,伟大的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诞生于英格兰小镇斯特拉斯福特(Stratford-upon-Avon),1592年后他来到伦敦的舞台,从此改写了英语世界的戏剧传统。400多年后,伦敦柯芬园旁原本称为“花卉市场”(Flower Market Building)的大楼,在1987年同一天,摇身一变为表彰英国表演艺术的戏剧博物馆,纪念莎士比亚等伟大英国剧作家以及数百年来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台前幕后英雄。
戏剧博物馆就坐落于伦敦表演艺术麇集的伦敦西区(West End),紧邻柯芬园、皇家歌剧院等伦敦知名的地标。上演《随心所欲》的德鲁里巷剧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就在博物馆对门。伦敦西区这个区域虽仅长1.6公里,却是全世界剧院密度最高的地区,多家上演音乐剧的大型剧院,如演出《狮子王》的兰心大戏院、演出《芝加哥》的艾德菲剧院(Adelphi )、演出敲打歌舞剧 Stomp 的歌舞杂耍剧院(Vaudeville)等等,从戏剧博物馆步行,路程都只在10分钟以内。
许多知名的英国演员,例如拉尔夫·法因斯(Ralph Fiennes)、克里森·斯科特·托马斯(Christen Scott Thomas)、朱迪·登奇(Judi Dench)、玛吉·史密斯(Maggie Smith)、伊恩·麦克连(Ian Mckellen)等人,都是在伦敦西区的各式戏剧演出中打下深厚的表演功底。说戏剧博物馆身处伦敦戏剧王国的心脏中枢,一点也不为过。
置身如此浓厚的戏剧氛围中,戏剧博物馆的功能其实就是开放式的“后台”,让大小朋友可以在此了解戏剧的制作过程,揭开舞台生涯的神秘档案。
说起来,戏剧博物馆在伦敦众多的博物馆机构中,“性格”可说是“动静皆宜”,而且在参观的经验上,强调互动式的体验。
在静态的展示方面,除了舞台的服装、舞台设计模型、表演艺术摄影艺廊、舞台明星的纪念物、剧本手稿等物件,另外不定期举办的特展,则聚焦在表演艺术的不同方面。
比方说2003年,戏剧博物馆就展出了意义深远的芭蕾舞巨星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1938—1992)逝世10周年纪念展,以及“雷德格雷夫家族”(The Redgraves)特展。
前者纪念的是伟大的俄籍舞星纽瑞耶夫,这位重新定义芭蕾男舞者角色的重量级明星,从前苏联到英国后不久,就加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常常在柯芬园的歌剧院演出,尤其他和著名的芭蕾舞伶玛歌·芳婷搭档的精彩舞蹈,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也可以说和皇家歌剧院渊源深厚。与纽瑞耶夫基金会合作的此展,将他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飞跃形象,定格在展览中的舞衣、摄影以及录像片段中。
后者则是透过英国彩票文化遗产基金所购置的历史档案,娓娓道出六个世代以来,培养出瓦妮莎·雷德格雷夫(Vanessa Redgraves)、琳恩·雷德格雷夫(Lynn Redgraves)等著名演员的演艺世家,对英国舞台、电影、电视的戏剧演出所产生的影响。也借着展览中细心搜罗的历史纪录,从雷德格雷夫的家族历史以及演艺作品,为大众展示了六个世代之间社会、政治环境的变迁。
馆内另外一个重要的展览“柳林里的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From Page to Stage),则是让孩子们笑声连连,拉近博物馆与观众距离的特展。《柳林里的风声》是一本英国家喻户晓,甚至全球知名的童话著作,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将居住在乡间河岸沼泽的鼹鼠、蟾蜍、老鼠等动物拟人化,写成了温馨感人的故事。
这部作品曾搬上皇家剧院(Royal National Theatre)由真人演出,戏剧博物馆就将幕后筹备的过程,以平面及立体各种方式呈现。透过录像纪录以及档案资料,可以了解念白指导是如何帮助演员说话有“鼹鼠”的神态;导演要怎样指导演员走路以及手势中带有“蟾蜍”的样子;化妆及戏服制作又该如何符合剧中人物的个性,才能一眼认出是“老鼠”或是其他的动物角色;营销人员又是如何将观众的期待营造到最高点时,把入场票券卖光光。丰富的幕后花絮,让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
实地体验戏剧人物“变脸”的魅力
说起来,戏剧其实是一种“幻觉”的艺术,在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表演时间中,演员透过戏服、化妆、对白、肢体动作、音乐、布景等巧妙运作,便能让观众脱离现实,宛如置身剧中情境。因此在这种“幻术”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需要动态的互动展示才能说得分明。
俗话说得好,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因此戏剧博物馆每日定期举办的“体验戏服神奇”及“体验神奇化妆术”示范活动,导游就要让参观者穿上不同的戏服,将脸蛋亲自涂上油彩,体验演员变身成剧中角色的实际过程。
来到戏剧博物馆的那一天,导游恰好是高高瘦瘦的年轻演员“小班”,他唱做俱佳,表情跟动作都相当活泼,是一位非常有活力的导游,让参观者充分感受到他对戏剧的热情。
一开头他领着游客在馆内参观,从莎士比亚时代的露天环形剧场说起,旁征博引了英国戏剧的发轫。他还建议我们去看《莎翁情史》这部虚构的电影,就可以对英国戏剧的来由有个初步的了解。
小班的舌璨莲花,居然说服了一大群随校外教学来到戏剧博物馆的朋克少女,在“体验戏服神奇”的活动中穿上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蓬蓬裙、马甲、罩袍、斗篷等戏服,分别揣摩贵族仕女、女仆、恶棍、情圣等等不同角色,指导他们透过对白及语气的转换,融入角色的个性中,演出一段古典肥皂剧。
说也奇怪,这些头上编着黑人发辫,身上穿着不少洞洞的飞女,穿起了古装行头竟然有模有样,摇身一变为古典戏剧中的人物。在昏暗的灯光下,曾有短暂的一刻,我还以为荷兰画家弗米尔(Vermeer)笔下的《戴着珍珠耳环的少女》重现眼前。戏剧的服装、道具等后勤工作,竟然能够让人的气质脱胎换骨,魔力的确不容小觑。
“体验神奇化妆术”示范,则由造型师在化妆间实地为观众“变脸”。透过不同的色彩及颜料,瞬间将剧中人物的奸诈、狡猾、善良、美艳等个性,勾描得活灵活现。参与的观众就由着造型师在脸上画了个大花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十分满意。参观者也都透过这种实际参与的过程,充分享受了戏剧的神奇魅力。
谁说博物馆里没有魔力?戏剧博物馆就是一座魔法戏剧学校,将舞台幕后的秘密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走出门外,我回味着在伦敦看过的这些精彩剧目,心里盘算着,待会儿就到莱斯特广场再买一张晚上的戏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