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激情四射、万人空巷的世界杯的开幕,校园里的活跃气氛再度升温,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就是校园里球迷们的沸腾时间。而灼人的六月里,除了让亿万人如痴如醉的世界杯,在美院里最激动人心、最不容错过的当属我们毕业生的作品展了。晚上欣赏精彩纷呈的足球比赛,白天参观毕业生创作展,体验令人精神愉悦的青春艺术之旅,这个六月,美院人在幸福地品尝着自己的盛夏果实。
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毕业生作品展于6月16日正式拉开序幕,中国画学院和版画系首先登台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6月20日——22日是壁画系和雕塑系的展览时间,随着大量获奖作品在这两个系的展览中出现,毕业生作品展渐入佳境。
本次毕业生作品展不仅是历届毕业展中参展作品最多的一届,也是佳作频出、评奖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届。从总体上来看,本届展览的参展作品与往届相比水平是较高的一届。毕业生不仅在创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作品的材料制作方面舍得投入,一幅国画系的参展作品,从材料到制作到装裱,花上千块钱是很普通的事儿,雕塑系的同学可能是在材料制作费用方面投入最大的了,由于多数作品体量巨大,材料造价不菲,一件作品画上万块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尽管为作品的创作投入比较大,谈到对艺术市场的看法,美院毕业生都能够有较正确和理性的认识,壁画系毕业生李晓鹏说:“虽然我很想我的作品进入艺术市场,也希望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作为一个有艺术思想的青年人,我不会去主动地迎合市场,我觉得学术和市场之间是有一个切合点的,我希望它能很自然的出现,我不会刻意地去迎合大众和市场”。
在外人看来,美院的校风似乎有些“松散”,但是对于每一位中央美院的毕业生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在这种外松内紧的环境里,紧迫感是来自内心的,不论是平时的写生训练还是最后的毕业创作,美院学生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
毕业展是独特的,它的本质是形形色色的外界力量对个人心灵世界的头一次审判,也是一个个即将走向更富挑战性的人生旅程的青年艺术家对自己的重要一次定位。它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都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对于美院的师生而言,毕业展有着一份外人无法体会的分量,毕业展上的作品不一定成熟,但它是一次展示,一次总结,是一个青年学子让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每一位同学对待自己的毕业创作都非常认真,外人能看在表面上的是材料和制作上的不惜血本,至于用在内心上的功夫,在作品完成之前,究竟进行过多少次的思考,做了多少次的艺术实验,度过了多少个紧张焦虑的不眠之夜,只要看看在展品前那些久久不肯离去的面孔(那大多就是作者,有的作者从布展到撤展,在展出的两天半中是全天守候的)便可窥知一二了。
本次展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亮点就是,毕业生开阔活跃的思维观念,作品表达形式和手法灵活多样、对材料观念等艺术本体的探讨思考深邃,成绩令人鼓舞。其中尤以壁画系和雕塑系的毕业生为最,在展出的作品中,这两个系的作品表现形式有摄影、动画、录像、装置、行为甚至身体艺术也进入了展览,让人感觉到美院学生思想的前卫和视野的开阔。壁画系获奖作品《逍遥游》(作者王钊)就是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的典范。表现手法的新颖,不仅使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得到更为自由的展现,而且使观众更易于接受和解读作品的含义,在展览现场,那些表现手段瑰异的雕塑、绘画作品往往人气最旺。雕塑系材料与观念工作室的朱利页的观念艺术《左耳垂》、《滴血》、《悬》系列,就是表现形式比较独特的一个,在展览的现场,我们看到许多观众在她的作品前驻足思考,不时地与她交流询问,人气之旺甚至超过了有些获奖的作品。谈到这三件作品的创作初衷,她说“我的理解是切割就像雕塑一样,《左耳垂》(见图一)就是把切割的一个小块拿下来,分解成细胞,然后做一个解析,本身切下来就是对身体的一个减法,然后慢慢的不断减下来,第二个作品是对第一个作品的延续,滴血滴到眼睛里面,本身则是一种循环(血液的循环),作品并不是想表达什么,我是觉得有意思才做的,借助这种方式让人们感觉到这种循环就是意义所在,第三个作品则是专门为毕业创作展而作的,为了让学院能够接受,在主题上采取了一种折衷的艺术策略,第一幅作品《左耳垂》已经被澳门艺术博物馆收藏。”
当然也有同学对形式和观念并不感冒,他们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获奖作品《殇演》(作者壁画系于子博)、《T61次》(材料:玻璃钢着色,作者雕塑系柳青)、《久鹏》(材料:综合材料,作者雕塑系冯义莹)就是很好地兼顾了形式和内容的佳作。壁画系李晓鹏的《界无声》(材料:布面油画 ,尺寸:160cmX250cm)(见图二)也是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意义的作品。谈到这幅油画,他说:“这张画的技法还是比较传统、古典的那种技法,我就是想通过传统技法表达一种现代状态,因为现代人那种精神、心态肯定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背景包括精神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在爱情、友情、亲情各方面都会出现一种状态,那就是存在着一种隔膜、冷漠或者距离,有时又感觉挺说不清的,我的作品就是想表达这个。我本人更喜欢写实的东西,虽然目前学术界很多人觉得写实这方面的路比较窄,从发展的角度讲,可能比较受局限,但是我对写实特别地有信心。我本人特别希望能够在写实的形式下找到一种新的突破,想通过传统的技法传达出一种现代的生活气息。” 来看展览的还有拍卖行负责人、画廊老板和有钱的艺术品收藏家,他们来这儿发掘潜在的“艺术家”,当然他们所代表的是来自商业的考量,在展览现场,我看到许多作者在作品的介绍卡片下附有联系方式或者名片,当然有的作者就“徘徊”在自己的作品旁边,就更方便与观者或商家进行沟通了,这些做法说明我们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市场意识和自我推销策略。在展览现场,还可以发现不少外地的大学生、高中生(包括他们的家长),他们想知道时代的青年艺术家在这所神圣的殿堂里都做了些什么。不过,展场里最兴奋的还是我们美院的同学们,他们往往把这些作品和生活中的作者直接联系起来,肯定多了几分“画如其人”的感受,也许他们还会受到师兄师姐的一些启发,脑海里会勾勒出自己来年毕业创作的轮廓。此外还有一部分媒体记者到现场采访,雕塑系的展览甚至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对于本届展览中许多作品中出现的许多新的观念和形式,观众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例如笔者现场采访的一位摄影艺术家就说:“这一届的展览留露出了太多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痕迹,有些做法是模仿甚至抄袭过来的,他们模仿的甚至不是西方而是照搬了西方模式的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当然学院里应该鼓励探索,但是也不应媚外或者媚俗。”
对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学院的这种前卫绝不是浅薄或者盲目跟风式的媚外(或者媚俗),而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从形式上来看或许与西方或者当代中国前卫艺术有些相似,但是这是表面现象,因为我们大多数好的作品的观念都是新的,或许它不一定成熟,但毕竟是有意义的探索,这说明我们学院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这是实行工作室制的一大成绩。最后,衷心祝愿我们的青年艺术家们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今天你们以美院为自豪,明天美院以你们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