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现场
2004年就有人预言“中国当代艺术品将同样进入一个高价的时代”,但让人同样瞠目结舌的是它兑现的速度之快。仅仅经过两年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品已经完成从边缘而小众的市场层面迅速提升为引人注目的市场焦点的本质性蜕变,不仅形成了规模化的市场,而在另一方面突破百万元人民币的价格线也已经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现实。作为第一线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譬如市场中俗称的“F4”,即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在2005年度的拍卖市场中都已经取得了超过百万元人民币的成交记录,如在香港苏富比春季“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王广义的《大批判·安迪沃霍》以108万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的岳敏君《太阳》以144万元成交。在秋季拍卖中,香港苏富比的张晓刚《黄色婴儿系列》(1998年)的成交价为159万元,超过预估价的6倍。方力钧的《2003.4.23》(2003年)成交价也为153万元,超过预估价的3倍。2005年年底张晓刚的《大家庭》在江苏嘉恒拍卖中更以226万元的价格成交。此外在2005年内像曾梵志、杨少斌、刘野、尹朝阳等人也有百万元左右的拍卖成交记录诞生。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也让有“稳健”之称的苏富比拍卖公司再也按捺不住它的所谓“矜持”,2006 年的苏富比拍卖公司甚至全然不顾以往坚持的市场区隔的经营原则,仅仅在半个月内就接连在美国的纽约、亚洲的香港举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专场。
2006年3月31日举办的纽约拍卖专场,总成交额达到了1323万美元。其中张晓刚单幅油画作品的成交价甚至已经逼近百万美元的关口,以97.92万美元最终成交。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曾梵志、杨少斌等人的作品也全面涨价。艾未未、徐冰、谷文达、张宏图、蔡国强、张洹等更“前卫”的作品亦涨幅巨大,此外像尹朝阳、章剑、季大纯等首度或较少出现在国际艺术市场的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取得相当不俗的表现。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心所获得的成功,迅即在亚洲区域市场中得到了更强的回应。一周之后的4月8日,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专场,现场的热情几乎达到了“爆棚”的程度,为此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创记录地在现场增设了30多部电话,用以进行委托竞投的业务处理。即便大家在事先已经因纽约的成功而向上调高了成交的预期,但大部分拍卖结果仍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刘野的大幅油画作品《烟》以320万港币落槌,方力钧的《2001·1·5》以200万港币落槌,杨少斌的《熔化的风景》以210万港币落槌,周春芽的《太湖石系列》以170万港币落槌,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以130万港币落槌,岳敏君的《关系系列-2》以160万港币落槌,尹朝阳的《红旗》以100万港币落槌。至于刘小东、李山、展望、季大纯等人的作品也是成交不俗,涨幅同样巨大。最终整个拍卖专场的总成交额达到了1.3亿港币,全场只有2件作品流标。
专家们认为构成中国当代艺术品进入高价时代的真实背景是,2003年以来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热潮。而欧盟有关文物禁运法令的通过与实施也使得全球收藏界的“老钱”(Old Money)也急速流向了当代艺术的收藏方向。此外在海外,关于当代艺术业已成熟的学术体系与价值标准的前期建设,无疑为当代艺术投资收藏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且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