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机构展览 
存在
                            
日期: 2009/3/13 15:08:23    编辑:王家增     来源: 今日美术馆    

记得雷蒙德·钱德勒说过,想写一部“人人都在作品中无忧无虑地散步”的小说,多好的主意!有时我坐在自己的画室中,凝视眼前苍茫的、废墟般的画面,与那些--被我女儿同学称为“垃圾人”,委身在容器中的面目模糊的形象对峙,心中偶尔会涌起某种类似焦虑的情绪。那些“非常粗暴和非常枯燥无味”的刻画,令作品散发着清冷的、不合时宜的寒意。我的画,离那“无忧无虑”——虚无般的美好,多么遥远。

这些叫做《工业日记》的系列作品,承袭了我早期版画作品中的诸多元素,比如工装、工业场景、甚至作品名称。我想这是习惯,也许是个糟糕的、却无法摆脱的旧习惯。就象满桌子美味,尝过之后,最终我还是会选择最习惯的东北炖菜,吃着最舒服。这些熟悉的东西给我实在的力量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脚踏在地上,不会与面前的画布产生疏离,使我的笔不会移动得过于牵强。“旧事物包含所有的过去,我们所有的智慧,我们所有的记忆,我们所有的悲伤,我们所有的现实感”,它们是一种肯定的存在,像"黑色"一样肯定的存在。

几年前,有次路过曾经熟悉的老街区,心中突然升起巨大的恐慌,一种错乱感。那间我曾在里面学画的俱乐部不见了,甚至整条街都消失了。十几、二十年前我真的在此出没过吗?或者说,那条街真的存在过吗?我怀疑!记忆被割断了。转变--人类历史上最为巨大的变化 ,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几乎无法平衡这种猛烈的冲击,固有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观顷刻间被颠覆,曾经的真实化为荒诞,知识分子们似乎都成了犬儒。不知所措之后,我们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张开了,迎接实用主义的渗透。而物质的渗透并不意味着之前产生的空虚被添满了。经济竞争在提供共存的标准,而精神准则却在缺席。我们看到了什么?奥威尔笔下"经济起飞"的英国,被挤压了生活空间的底层、刻板的中产阶级,在人类狂欢中逐步恶化的环境,在今天的中国人眼里多么熟悉。

当人们抛弃了所有已经发生的一切,日复一日地更新,却发现世界并不按想象的原则运行。实在的现实代表不可辩驳的存在,“它蕴涵所有的活力,所有乐观的容量,所有盲目的生物渴望,所有遗忘的能力——治疗的能力”。而“过去”并不是阻碍、呆滞,是一种启示。对记忆的追问、提炼与归纳,我们会找到一些有普遍性的、有价值的东西,因为现实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历史性的。“旧与新是世上情感和方向感的两极”。

我的画是阴郁的,充满疑问,可它们很平静。这与创作心态有关。我从前的工业作品很感性,有愤怒的情绪,有大声的控诉。而现在,就像不愿意再看到那些摇滚老炮们裸露着青筋的愤怒,我希望独立地、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怀疑,找到信心,缝合那些断裂的碎片。期待一种真实达到某种深度并超越外在的表象。往事等待发生

去年在《三联周刊》上看了篇关于《办公室盒子》的文章,感到好玩儿。办公室是盒子,家也是盒子~~一个盒子套着一个盒子,人人在盒子里生存、移动。真不错,我就把它当作我的画可以存在的现实佐证吧。这种装在盒子里的感觉,不会因为你是白领或蓝领而有所不同。盒子既是禁锢又是生存的依托。你憎恨它,你依赖它,它给人最大的安全感。当你倚靠着它去眺望远方,会看到什么呢?谁知道?!

(王家增 于沈阳 2009年)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