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美术馆是中国第一村级美术馆
日期: 2006-8-17 16:03:42 作者: 元宝 来源: 《东方艺术·财经》

时间:2006年6月13日晚
地点:北京通州宋庄小堡村百鸣园餐厅
这天一直断断续续下着雨,顾维洁和赵力好不容易在京通高速的边上接上头,一路驱车直奔宋庄小堡村。
越过正在修路、满是泥泞的北关环岛,再过小堡村“中国 宋庄”气派的门楼,车停在宋庄美术馆边上的百鸣园饭店。
跟随服务员穿过回廊,小堡村的村党总书记崔大柏正在一个包间等着他们。
照例是握手寒暄:“我们在你们美术馆参观了一下!很现代!”
崔书记首先发问:“今天谈话的主题是什么?”
赵老师赶紧解释:“其实也没什么主题。主要宋庄尤其是小堡村对文化创意是典范区,我们也看了很多媒体报道。我们最想知道的是作为当家人,你是怎么想的?尤其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从你作为一个当政者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计划,有什么样的想法?包括具体到宋庄美术馆,今后会走什么样的路?大家对你很感兴趣的。”
“哈哈,我们就是想把幕后的主角揪出来!”顾维洁直截了当。
几乎是直入主题。
赵老师感觉到问题提得多了点,赶紧收了口:“先说一说你最开始接触艺术家什么时候吧?”
崔书记有点不适应赵力和顾维洁快速的节奏:“很多书上有记录,是1993年。最早是方力钧、老栗、岳敏君他们,当时他们有个学生家有旧房。”
“现在的小堡村大概有多少艺术家?我看有报道说整个宋庄有1000名?”顾维洁问。
“整个小堡村大概有二、三百名艺术家吧,全宋庄有七、八百。其实艺术家增长最快的应该还是从2000年以后。”
招来服务员,崔书记很自若地安排了三人的晚餐。
“艺术家一贯有自由散漫的状态,当初对他们反感吗?”
“从我本人来讲当初没有反感,但是村民有些反感。他们看不惯,人总有一个接纳的过程,艺术家跟普通人又很不一样,是有点看不惯,但是接触之后发现人很好。现在随着党的政策开放,大气候陆续开放,我们现在鼓励的是坚持,因为艺术家喜欢这些平静、安定,和农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形式,还有就是创作空间相对大;第三点在这个地方生活平等。”
赵老师继续提问:“群众对艺术怎么看,是怎么样的态度,怎么看艺术家的创作作品?”
崔书记燃起一根中华烟:“这跟与艺术家接触过程一样,也是有这么一个过程。老百姓从看不惯,到慢慢接受,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去年10月22日首届宋庄艺术节,把艺术家的作品,搬到公开场合,就是让当地的农民知道,它是一种艺术品。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当地农民知道艺术家在屋子里干什么,他们工作是什么。现在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之所以接纳艺术家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增加经济收入因为艺术家他们租老百姓的房子,这种收入是直接可支配的,也是相当直观的。我们村应该是503户,1367口人,从这个数据上看一户平均人口是2.5人,不足3人。要按这个数字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可拿到四、五千块钱,这就是最直接收入。之所以到现在这样的环境,老百姓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收入,并不是艺术家一个自然人造成的,而是因为形成了艺术家的群落,一个聚集区,这里面还隐藏了一种产业性质。”
话题渐入佳境。赵力和顾维洁紧跟着:“那么除了租房子收入之外,还会有与艺术家相关的产业,比如饭馆等等。”
“对啊!所以说这里面是一个产业链:艺术家创作产品,创作的钱交房租、住宿、餐厅,包括美术用品等变成产业。”
“你有没有统计过,除了出租除房子以外,其他相关从业的有多少人?”
“应该说目前没有统计。我们村出租房子应该达到了150户左右。现在我的初步调查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产前花消包括租房子是4.5万到5万元之间,这是前期的费用。”
“那么减掉一万元房租费用,其他的盈利是三万五左右,这个钱部分在这个区域里面流通了。”
“对,在产业链当中,包括他的画布、颜色,还有一些其他的。”
崔书记党政干部的特点越来越显现出来:
“我们还做过调查,在我们村的这些画家每年总的成交额在一个亿左右,现在我们从事这种艺术家产前服务的,应该将近有10家左右。”
“挺专业化的。”
“还能继续发展,这是去年的10月份宋庄艺术节一个大的拉动,实际上应该说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理解的所谓创意产业必须先具备有创意产业的人群。也就是说这种创意产业要具备有创意人的基础,我们现在第一要做好这个基础工作,先得具备、聚集有创意的人才,给他们塑造一个很好的平台,再打造中间环境。”
“目前国内外都非常看好宋庄,也很关注你们。”
“但是我们还缺当地的产后服务,比如大批的画廊、美术馆,还有一些艺术机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所以我们又划了一块文化产业园区,先打造一个美术馆。为产后的服务提供一个平台或者展示的空间。”
赵和顾两人恍然大悟,“也是凝聚人气,各方面形象要做好,如果现在定了,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一个重点。”
“这个文化产业园区确实应该是一个重点工程。”
顾维洁还是喜欢刨根问底:“建一个美术馆需要多少钱。”
崔书记避而不答,“美术馆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从它的外观设计,到踩点施工,这里面还有感谢栗老师,还有那个建筑设计师徐工。”
“那么未来的美术馆定位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但是主导思想还是体现特色。”
“从整体布局角度来说,小堡村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理想?”
“总体上是改造为主,把地下设施规划、卫生等,现在就已经开始改建绿化了。总之就是坚持原生态,因为这种原生态吸引了大部分艺术家。我们还有一个百富园工业区是这个村主要的聚集点。”
“工业区?主要做什么的?”
“就是村民就业基地。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出现了一部分文化产业,我们要拿出一些钱进行升级改造,引进画廊,兴建文化产业,包括一些音乐、喜剧、影视,或者说艺术机构、学术机构,做一部分对文化有贡献的公益事业。我们尽最大努力,希望能够让艺术家有适应的环境,主要体系在房租上,我们控制房租价格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厂房进行改造,当这些产权或者股份在我们手里时,我们才能够控制日益膨胀的房租,它现在已经很贵了。”
显然,崔书记是个有心人。
“你们有没有想做完全是文化产业主导型的经营。”赵老师已经将这次的三人谈当成了案例调查。
“我们从美术馆开始做起,宋庄美术馆已经分出一部分赢利空间,美术馆实际上应该是完全的公益事业,但是我们分出一部分赢利空间,目的是保持一个正常的美术馆开销。再有我们准备有长期的文化产业,比如服装、影视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我们不想光做当代文化或者国内的文化,也可能是一个世界文化的聚集地,比如有韩国的文化、意大利的文化等等。几年之后,整个文化产业链要陆续形成,这我们还要在调查研究中。但是现在,我们还不敢一步迈到直接交流平台上,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您个人最喜欢谁的画?”这个话题有点给崔书记设套的嫌疑。但是,
“目前为止,我对艺术还没有特殊的研究。”
“拿您是喜欢人本身?”
“应该说目前为止我对画、对人,直接的讲都没有不好的印象。再说作为我这个角度来讲,是把这些人和这些创作品作为一种资源,一种文化资源。”
谈话间,菜已经上桌。三人从沙发挪到饭桌。
“崔书记,您收藏艺术品吗?”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
“一张没有吗?”
“没有!”回答很肯定。
崔书记开始侃侃而谈:“我们美术馆倒有一个想法,就是收藏。”
“应该说美术馆本身就必须具备收藏。”
“我们美术馆现在的定位是,我们确定了馆长聘期是三年,在这三年当中我们暂不收藏,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够,但是欢迎捐赠!”
不过我们美术馆肯定要收藏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有影响的艺术家作品,这是我们的想法。”
“那现在美术馆它的非赢利肯定是定了,那么赢利,赢利的方向确定吗?经营空间主要做什么?”
“经营空间主要是做一些画廊,包括一些大型的展览,因为这个还在探讨当中,我是外行。”
“现在有多少画廊?”
“有几家画廊,包括农民也在办画廊。”
“是什么画廊?经营怎么样?”
“韩燕画廊。据我们观察现在还是不错的,我们农民走上文化产业的画廊,是不错的。”
“村里面办的那个画廊负责人怎么想起办画廊呢,以前完全是农民吗?”
“完全是农民,他原来好像是从事一种其他行业,与艺术无关。”
“做生意?”
“开出租车的,后来做了画廊。其实包括我们有些领导,也都在学画画,还有一些纯朴的农民,年纪大一点的也开始练书法了。”
“文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所以说,我们的资源是一种发展经济的资源,还是熏陶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品位的资源。”
“一个素质教育基地!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艺术对下一代的影响会比较突出吗?”
“应该有所改变。这个国家改革开放了,艺术形态都解放了,下一代也学美术,包括我们写书法,老年人这种精神艺术都是变化。”
也许是崔书记的个人魅力,或许是这个案例实在吸引人,赵力和顾维洁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宋庄是镇吗?”
“对,乡镇,小堡村是宋庄镇领导下的一个村,宋庄一共有47个自然村。实际上我们也努力在打造宋庄镇这个品牌,艺术家需要的是一个大环境,这种大的环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村落,应该说是从国家到地方到某一个区域,形成一种文化产业的具体区域,所以说我们也力图打造宋庄整体的一个品牌,包括我们叫宋庄美术馆。”
“领导来参观过吗?”
“去年刘淇书记到这儿来看望艺术家,考察了一下文化创意建设。刘淇书记亲自来考察,说明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是大的,这是一种大气候形成,整个文化产业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刘淇去杨少斌、岳敏君那儿。”
“就以您个人来说,这十多年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就我本人讲,按照我的性格,我想做的一件事,立足把它做成专业的,立足把它做成完美的,在这个问题上好像别人对我的影响不大,我是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
“一般城镇都转型搞工业、搞乡办企业,从小堡村的整体来看,要引导他们往文化产业走。辛苦吗?”
崔书记默然,“从刘淇书记考察以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我们的村民,包括我们的干部,包括我们的党员,动用了骨干力量,动用了村民大量的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就是刚才说的,农民能得到实惠,所以农民还是希望我们把这个产业做出来、做好。”
崔书记掐了手上的半根烟,
“为什么我往这方面转型呢?其实在工业发展中,也是相当健康的。但是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当大,比如大气污染、工厂垃圾等,包括一些周围的废品。不是说不环保,而是跟文化产业比,会有相当大的负作用。”
“影响生活质量。”
“您当书记多少年了?”
“我1988年当的村党总书记。”
“也就是说见证了整个宋庄艺术群落的过程。”
“我不但见证了整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尝到了酸甜苦辣。”
“说说您的酸甜苦辣。”
“这个不说啦,毕竟现在迎来了春天。”
“我觉得你很有眼光,美术馆应该是国家做。那这个美术馆的构想最初是您提出来的吗?”
“对呀。中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2005年的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际上我们做文化产业的构思已经从2003年年底已经开始了,到2004年陆续磨合,到2005年年初进一步磨合,正式定下来是在2004年年底,很快完成了美术馆的设计。正式动工是在2005年的5月份,面积也从二千到三千一直到四千,最后定在五千平米。
如果说想把文化资源更好地挖掘出来,或者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文化创意产业上得到更好的回报,这个文化资源平台必须形成,必须打造一个很好的窗口。美术馆体现当代的建筑风格。呵呵,我给我自己的定义是事业型的人。”
“看出来了。”
“如果让我在政治和事业上选择的话,我会选择事业。”
“很了不起。”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胆子,中国农村建美术馆动用的是农民的土地,究竟美术馆能够发生多大的效力和多大的影响力,只能后人去说了。现在我们是作为当代的产业做的。我就是普通的人。但是我有胆量和魄力,是这种魄力完整的体现出来了。”
“请问怎么领导您的机构?”问题实在是多。
“村有村委会,党员在60名以上的设党组织,是党支部,实际上村级组织是咱们国家最基层的组织,它不是政府的派生机构。”
“是村民的组织。所以说美术馆用的是村民的钱,不是用政府的钱。”
“但是我们也立足把成本降低,再一个尽量的减少这种全额投资,我们大量争取政府给的优惠政策,。毕竟我考虑风险,我要促成的是从由产到业的一个产业链,如果到最后形不成链也不行,就会失去民心。”
“面对的就是最基层的农民。”
“农民最讲实惠。”一方面崔书记胸怀大略,一方面时时防范。
“那么现在的宋庄美术馆等于是村委会的,其他相关人员从某种情况来讲是受雇,受雇于哪个主体?”
“村委会。美术馆的主导思想已经定了:一是我们想建成一个好的美术馆,作为村委会把栗宪庭老师聘为首任馆长,任期三年;二是村委会不直接干预美术馆的正常活动和学术地位,三要形成美术馆独立法人地位。”
“宋庄美术馆什么时候开幕?”
“我们还在探讨美术馆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开幕出现。这是栗老师要操心的问题,现在我要做的只是自己擅长的事。至于我不会的,还是要专业人士来把握。”
“大概会在什么时候?”
“肯定是今年。”
宋庄—一个国际知名的典型个案,一个特殊的环境,如今放入了世界艺术的舞台。
当宋庄的艺术家们回忆起去年看到政府官员走下车来与他们讨论宋庄未来规划时,他们觉得这10多年沧海桑田竟是弹指一挥间。宋庄镇政府很快有了艺术促进委员会,政府为艺术家规划出几百亩地,崔大柏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梦也在这个时候一步步接近了现实。
无数人写过宋庄,无数的媒体关注宋庄。未来的宋庄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也许崔大柏未必解答得了,但他一定是最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