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别:中国近现代美术画册(请按照统一的图书分类填写)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页数:88
定价:120元
作者:余启平 绘
作者简介: 艺术简历
一九八○年 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
一九八四年 毕业於南京艺术学院,就职於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
毕业创作《六君子》、《品牛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六君子》被江苏美术馆收藏,《美术》第十二期发表作品《六君子》及文章《创作随想》。作品《品牛图》发表於《全国中青年人物画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国画世界》专题介绍余启平山水作品。作品《品牛图》选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出版的《当代中国画一九七九~一九八九》(山东美术出版社)。
一九九○年 组织并参加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九○春季画展”。《余启平画集》出版(江苏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青年画家五人展”北京当代美术馆主办,并出版画集《中国当代青年画家五人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中国日报》一月十五日发表余启平山水画专题评论文章Painter's Modern Vision并同时刊登山水作品二幅。
同年八月以艺术家签证的身份应邀赴日本从事艺术创作。日本大阪Shore Gallery 举办“中国现代画家来日纪念展”。
一九九二年 个展,香港City Gallery 主办,并出版《余启平画集》。香港《明报》、《文汇报》、《星岛日报》、《收藏天地》、《中国文物世界》等均有专题报道和介绍。《中国传记文学》发表介绍余启平的传记文章《短笛无调信口吹》。
个展,日本神户、横滨。
一九九六年 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余启平作品展”。香港大业出版公司出版《余启平山水画集》。
一九九九年 个展,上海J·Gallery主办。
出版《余启平作品集》。
二○○○年 个展,日本京都IMURA ARTS Gallery 主办。
二○○一年 个展,日本大阪FuJi Gallery主办。《艺术家》杂志二○○一年第五期封面人物并专题介绍余启平作品。
二○○二年 《墨色精灵之舞》封面作品及专题介绍(湖北美术出版社)。
个展,日本奈良ART space上三条主办。
二○○三年 个展,日本京都Coju Gallery主办。
目录:
1 过去的视线(一) 1993年 105╳127cm
3 过去的视线(二) 1995年 168╳180cm
5 倦怠的时空 1998年 70╳100cm
7 一乐 1999年 95╳96cm
9 奈良二月堂取水祭 2000年 130╳50cm
11 暮归 1999年 65╳41cm
13 读书图 1998年 168╳93cm
15 月初升 1999年 195╳160cm
17 晚晴 2000年 60╳70cm
19 迷途马 2000年 90╳110cm
21 堂堂一族 2000年 182╳200cm
23 冥想空间 2000年 95╳78cm
25 风流岁月 2000年 155╳200cm
27 晚风 2000年 165╳200cm
29 与我同唱 2001年 160╳200cm
31 闲云闲马 2001年 58╳41cm
33 相马图 2001年 182╳200cm
35 季节不明 2002年 200╳182cm
37 今夜不打麻将 2002年 200╳182cm
39 邂逅 2002年 82╳56cm
41 意懒 2002年 34╳30cm
43 沉睡 2002年 162╳200cm
45 寂寞无边 2002年 82╳56cm
47 陈设 2003年 42╳33cm
47 情趣 2002年 38╳33cm
49 男人系列(一) 2004年 110╳42cm
51 男人系列(二) 2000年 110╳42cm
53 男人系列(三) 2004年 110╳42cm
55 男人系列(四) 2004年 110╳42cm
57 闲适 2004年 36.5╳46.3cm
59 紫气东来 2003年 48╳51cm
61 鼾高楼 2004年 66╳41cm
63 修行者 2004年 72.5╳43cm
65 月色 2004年 34.5╳32cm
66 且听风吟 2004年 94╳165cm
69 感悟天地 2004年 58.7╳53cm
前言:时间隧道尽头的亮光
余启平画工笔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在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也画过工笔人物,作品还参加了全国美展。他不喜欢大学时期工笔创作的那种过於传统的画法和题材。大学毕业以後开始尝试自己的工笔人物,《无题》(一九八九)是他第一幅这样的创作,这时正是“八五新潮”时期。现在看《无题》好像不是那时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不是显得那麽现代,但题材却像二十世纪九○年代中期以後的题材,也就是说,题材是很现代的。在工笔人物画中,人物当然是画的主体,在《无题》中,画面的中心是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像是官员也像大款,背景是一排厂房,还有几个人影。画面的主要部分是天空,惨淡的乌云呈压顶之势。这幅画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现代生活的题材,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画面的主题,但画面通过人物的形象暗示了正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权力与金钱的合谋,贫富差距的出现,压顶的乌云似乎预示了深刻的危机。这种现实题材在八五时期并不多见,确实很像二十世纪九○年代的题材,显然,传统工笔画很难现成地用来表现这样的主题。表达现实的经验,反映现实的题材是余启平选择现代工笔人物的动机之一;另一方面,《无题》显现出新的形式,主要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将立体主义的一些观念引入了工笔,人物和背景都是几何形的硬边结构。这种形式的搬用显然与主题是比较切合的,在二十世纪八○年代的观念中,现代化与工业化是密切相联的,在早期现代主义艺术中,工厂与机器往往是几何形式的基础,余启平搬用了形式的概念,但没有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用来表达生活的经验。他不满於工笔画的传统形式,但又没有走向纯形式的道路,现代艺术也好,传统形式也好,他首先是把自己作为存在的个体来表现,管在《无题》中显现出很强的现代艺术的形式感,但现代艺术给他的启示是表现的自由,即使他可能是一个传统的人,也应是在自由的表现之中。
红房子《无题》是余启平的一个起点,虽然它深受现代艺术的影响,但余启平并不想进入前卫的艺术。事实上,工笔画注定不会是前卫的。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并不是从自身的语言变革开始的,管改革开放提供了语言变革的条件,但主要的观念和形态都是从西方搬过来的。因此在中国式的前卫中,最具有西方艺术媒材特徵的艺术,如油画、版画、雕塑等,最具有前卫的可能性,属於中国画的工笔画先天地决定了它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它总是与传统密切相连,其材料、技法、程式等已经固化了它的思维,它可以用新的方式解读传统,但无法把自身改造为完全现代性的视觉艺术手段。《无题》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这种矛盾,在後来的实践中,余启平肯定也认识到这种矛盾。但是,余启平的艺术仍然提供了现代艺术的经验,而且恰恰是从工笔画中产生的这种经验,使得余启平的艺术实现了某种超越。这可能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一种传统的媒介怎样实现现代艺术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对於余启平非常重要,因为他首先是对於传统样式的某种抛弃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潜在的理想是用他熟悉甚至偏爱的媒材来实现现代艺术的目的,达到形式的创新。但是工笔画作为传统的媒材已先天地规定了形式,如果破坏了这种形式,媒材自身的意义也不复存在。一个艺术家在媒材的预先选择上往往是不自觉的,表面上他选择学习油画或国画,实际上他并不认识媒材的内在性质,尤其是特定媒材在文化、图式、图像上的规定性。中国画的学习过程就是进入传统的过程,其材料的特性、技术的要求都是和古人交往,其形式、形象和图像也是传统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人也被塑造成传统的人。管这个传统是特定意义上的传统,但对於余启平来说,他已被先天地规定了一种艺术地观察、体验和认识生活与社会的方式,所谓先天就是在他自觉意识之前。也就是说,当他在追求现代艺术的目标的时候,传统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总是制约着他。形式是题材的规定,在线条的构造中,在墨色的渲染中,似乎都有一种历史的召唤,就像我们面对一件文物一样,其形质本身就是历史的召唤。艺术不是文物,艺术家不是被动地审美体验,还有审美的表达。表达的矛盾在於传统媒材的现代形式与内容的排斥。《无题》就说明这一点,余启平没有进一步推进他的现代艺术风格,但没有排除作为现代人的意识、现代人的现实的生存和生命的历程,生命存在於记忆之中,现代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的视觉经验,记忆、往事、历史总是融合於传统的形式。同样,传统的媒材也是自然的直接产物,总是对最接近自然的事物有亲和力,乡村、土地、农民、老屋也同样融入自然的形式,因为传统的形式本身就是自然的,但是有一点,这是现代人的记忆,并不是为过去而过去,为传统而传统,具体而言,是从现实的经验发生的,是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东西的怀想,尤其与失落的价值的事物相联。这可能是余启平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方式,也是余启平融合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脉络。
如果余启平没有出国的话,他的艺术会怎样发展,好像不易判断,可能会沿着《无题》的路子走下去,走向现代艺术,放弃工笔画,或者继续画工笔画,走向商业性绘画,後者其实是很多画家的选择。如果说前期教育在潜意识上规定了余启平的“预成图式”的话,那麽海外的经历使余启平对於媒材的文化意义有了自觉的认识。就好像人的身份意识一样,长期生活在自身文化的环境中不会有明确的身份意识,而一旦进入异质的文化环境,身份意识就格外强烈。一九九三年的《过去的视线》就是这样的作品,这幅像《最後的晚餐》一样的构图喻示着文化的意义与冲突。画面背景是由窗格构成的确的焦点透视,既是一种几何形的结构,也是西方文明的暗示,画面中央是一个旧式的中国家庭的合影,人物的服饰、房屋的构造,以及房梁上的装饰似乎是有意陈列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工笔画的独特表现力似乎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国画与西画统一在一起。但是,这幅画更多的是从理念出发,单纯的工笔画在表现力上过於贫弱,必须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现代艺术的语言能使工笔画有现代的表现力。但相对於《无题》却是进了一大步。他的想法是既要有中国人的味道,又要使西方人能够理解。他觉得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走太远了就太西方了,会把中国画的根给丢了。《过去的视线》标志着一个开端,从中国文化的深处挖掘题材,用非传统的工笔画形式来表现,是他确定的一个方向。
仔细分析《过去的视线》似乎可以看出余启平在题材表现上的一个来源,画中的人物和环境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形象,这些符号的搬用可能不是来自余启平自己的经验。最初的想法是来自家里的老照片,看到父母那时的形象,尤其是那种知识分子的状态。那时的人穿着西装,里面套一个小马甲,很有中国味,也显得很单纯。这可能是一种暗示,穿着洋装仍然是中国味。这类题材余启平画了很长时间,经历了符号的搬用到主题的表现的过程。就是说,刚开始是一种对画面的兴趣,过去的事物与工笔画的形式更为融洽,它们都是“旧”的。现代艺术的形式成为以旧翻新的符号,焦点透视、直线、几何形等,都与传统的“旧”结合在一起,有一种“现代工笔画”的强烈感觉,似乎还在延续现代艺术的探索。以现代艺术的形式整合传统的题材与传统的媒材,使传统艺术成为现代的表现手段,是余启平从《无题》走出来的重要一步。但传统的题材并非真实的经验,符号的搬用有一时的效果,也可能更适合“西方人”的识别,但仍然在一种程式里面,不过是不同符号的更替。如果我们把余启平在二十世纪九○年代末的作品《月初》(一九九九)与《过去的视线》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很大变化。《月初》是一个梦幻般的场景,红色的房子、黑色的屋顶和黑色的树,月亮从密匝匝的树枝後面起,几个幽灵般的人物似乎在眺望初的月亮。小桌、茶壶、太师椅在视觉的中心,似乎还有符号的暗示。这幅画是一个现实的梦境,村庄、街道和景物都不再是符号的搬用,而是记忆中的现实场景,记忆的变形犹如梦幻。当然,作者的主题应该表现一种近似宗教的情绪,在超然的静谧中体验心灵的净化,似曾相识的记忆使这种超然的情绪与现实相联,使我们进入作者设定的情境,被作品所感动。工笔画的表现力也体现得很充分,一层层染上去的墨色使黑色显得十分厚重,不仅压住了耀眼的红色,还和红色形成怪诞的对比,正是这种关强化了超现实的感觉,把我们带入变形的历史记忆之中。
记忆是个人的历史。《月初》把历史的记忆带入个人的记忆,《堂堂一族》(二○○一)则是把个人记忆具体化。两种记忆在余启平的作品中交替出现,农民的形象则主要出现在近期作品中。余启平曾随父母下放农村,农村的记忆是破碎的,却融入到生命中。农民的衣服是蓝色的土布,褪色後灰灰的很好看;农民是近亲繁殖,形象很特别;农民很穷,但活得很自在,有肉吃就行。《堂堂一族》有双重的记忆,一是农民的形象和洗得发白的衣服;二是《堂堂一族》这种“文革”的题材。前者是主体对客体的记忆,是作者对观察过、看到过的事物留下的印象;後者是主体自身作为记忆的物件,作者体验过参与过的事物;两者虽然都是模糊的,却是真实的,而且是生命的真实,是对於生命历程的记忆。与此同时,《过去的视线》的题材仍然在画,但历史的记忆与个人的记忆似乎被糅合在一起,演化为怀旧的主题。在余启平的画中,红色与黑色是永远的基调,尤其是宣纸上反复染出的黑色,犹如时间的隧道,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对历史的追思是因为现实的失落,在这个、表象、谎言、伪劣的时代,怀旧就是对本质的生命的追寻。因此怀旧是忧伤的、诗意的,就像在《季节不明》(二○○二)中一样,光秃秃的树和树枝真像黑色的隧道,这似乎象徵自然的生命都被异化为非自然物,房子退隐到异化的自然後面,在黑色的隧道中,有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荡秋千,她是那样亮丽、纯洁,像在隧道尽头一道朦胧而又耀眼的亮光,那是永远消失了的而存活於记忆中的美丽。
记忆是忧伤的,消失的生命不再归复,但工笔在余启平那儿却获得新的生命,它不是再现的工具,本身也成为记忆的物件,它是自然的一部分,本该随着自然的异化而消失,但在余启平的画中,它似乎复活在对现实的观照和往事的记忆中。它又给记忆以生命,在现实与往事的隧道中点着事的烛光。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出版背景:
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见证。中国近现代代艺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之下日益繁荣,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既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又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眼界开阔,艺术风格多样,并且逐渐向国际艺术市场迈进,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力量”。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更广阔的世界性的艺术市场作为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艺术品,同时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编辑心语:
这套丛书主要推出中国近现代一系列优秀画家 ,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可谓百花齐放,各显风景。其中包括中国的大好河山的山水画,古代人物的人物画,花鸟鱼虫画,也有表现政治历史背景的作品。其中有国画、油画、水彩也有工笔。
余启平先生主要画的是工笔画,他的作品颜色浓重,内涵丰厚,展现在我们眼前一连串的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值得仔细品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