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类别:中国近现代美术画册(请按照统一的图书分类填写)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8月 装帧:精装 开本:8开 页数:56 定价:98元 作者:王镛 主编 作者简介: 王镛1948年3月生于北京。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教授研究生,专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创作展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书画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发表,并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先生三十余次被国内国际大展聘为评委。出版个人作品专集19种。
目录: 感于中,形于外 读马振声新作/5 精彩点评/8 人物画之先要 传神 写心/9 麦收时节/10 清秋/11 小骑手/12 塔吉克小牧童/13 巴扎路上/14 大漠琴声/15 秋溪放牧图/16 牧归图/17 古道秋韵/18 戈壁月色/19 开镰/21 归途/22 高山放牧/23 塔什库尔干行旅/24 古树逢春图/25 金风送爽/26 金色的收获/28 雪山行旅图/29 风雨牧归图/30 大漠情韵/31 白云飘飘/32 果熟的季节/34 牧云图/35 行旅图/36 天山行旅图/37 松下吟诵图/38 踏雪寻梅/39 飘香时节/40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41 牧驼图/42 相逢图/42 踏金/44 以心观物/45 春到昆仑(局部)/46 蕉下寻幽图/47 以心观物,物无大小/48 东坡邀月/49 米颠拜石图/50 为济公造像/51 怀素书蕉图/52 铁拐李/53 肚大能容,开颜便笑/54 采菊东下篱,悠然见南山/55 松下觅句图/56
前言(或后记): 感于中,形于外 刘曦林
不攀古人,不学时尚,师我者万物之形体,惠我者世间之真情,感于中,形于外, 笔尖毫底自然成技,独立一格,……这是现代水墨人物画一代宗师蒋兆和的画语,出自1941年版《蒋兆和画册·自序一》。马振声是十几岁时在中央美院附中读书时初次看见这本画册,读到这段话。后来,他有幸成为蒋先生“文革”前惟一的一位研究生,却又无缘成为先生的助手,而去了蒋先生的家乡四川,在中国西南树起了一面蒋派水墨人物画的大旗。但他真正从深层次上领悟“感于中,形于外”的哲理,领悟世事人情与艺术的关系,大概是不惑之年或“知天命”之后的事。
毋庸讳言,他1964年的中国画《天下大事》,1975年的黑白木刻《凉山需要你们》,1976年与朱理存合作的套色版画《重上井冈山》在当时的轰动,除艺术的因素外,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他在当时也不可能完全地进入“感于中”的境界。20世纪80年代之后,《爱国词人辛弃疾》、《陆游》、《聊斋》(蒲松龄像)的相继问世,表示他从顺应人物画的状态进入了“从于心”、“感于中”、“游于艺”的艺术状态,因此,那“形于外”的艺术语言也得了自由的发挥和释放。他说,这几件得奖作品都不是为大展专门创作,而是平日里的积累,即以平常心所作之画。我最赞赏这种心态。这种状态很像他的老师蒋兆和晚年画《李清照》、《文天祥》、《东坡与朱竹》那样,由于寄托了画家的真情,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而进入了以心写心的层面。蒋兆和的弟子们从不轻言超越了老师,他们在复制《流民图》时深深地体会到内在思想、精神深度的不可复制性。只有在他们自己的真情诉诸笔端之际,那精神的火花才能转换为艺术语言的妙笔生花。因此,马振声不可能在《流民图》、《卖子图》之类的悲剧性的表现方面超越蒋兆和,但却完全可以在共享的历史人物空间直逼他的业师达到的高度,也正是在历史人物肖像的深入开掘上,马振声有所继承和发挥,又独立一格,堪谓蒋兆和最优秀的传人之一。
自1989至1999年,马振声转眼间由“知天命”之年进入“耳顺”之年。他说,五十岁是他的一个转折点。他已不像以前一样好激动,他的心安静了许多,放松了许多,名利之心淡薄了许多。他认为,“艺术意味着投入和奉献”,而真诚的投入又应该像童年爬墙上树那样,无拘无束。他以一颗纯化了的心看艺术,那艺术也渐入了纯化和自由之境,题材的视觉开阔了,技法的大门亦为之洞开。除前述《聊斋》(蒲松龄像)之外矣挚吹搅怂渌?0世纪90年代的诸多新作新样,那是一片以新疆风情和彝族风情为主的广阔的空间。
在这些新作里,他一改既往以线条为主、附以皴擦的习惯画风,时以大笔泼墨的意象,表达他新疆之行的感受,如《牧笛》、《大漠回声》,在灵动的墨团团里,流贯着画外有画的诗思。
他时而强化色彩的明度和色调的倾向性,以温暖的黄赭色调画《金秋》,又以热烈的红色画《大雪将临》中的少女,在秋绿的氛围里塑造《葡萄架下》的维族姑娘形象,这显然属于色彩明丽的风情诗,而同样注重色彩的《火把节》却运用了积墨法而有深厚的力度。
他重视书法和传统笔墨的修行,却又以抹布代笔,拍拓出枯湿得兼的朦胧效果,复以笔墨小心收拾,如《戈壁龙沙起》、《风雪高原》、《西州月色凉似水》等,大部分属于西域大漠气氛的表现,是现实,又仿佛勾沉着历史。
他有时候又去做雕塑,如其先师蒋兆和那样一度被称之为雕塑家。因为他深知蒋兆和如刀似凿的富有雕塑感的笔墨语言对于强化水墨人物画表现力度的意义。
马振声既走在徐悲鸿、蒋兆和开拓的融会西画写实主义的大道上,又仿佛受到林风眠的启示,采撷了西画色彩表现的优势。或者说,他不仅由人物自身之形传人物之神,又善于利用环境、氛围的营造和象征性形象妙得其神,为神而造法,不为法所拘。然而他又较前贤清醒,并不像前辈那样去激烈地革传统的命,他既尊重传统,又主张主动地去认识西方现代艺术,创造出不同于西方艺术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他既倾向于主观的抒发,又重视客体的研究,在主客观的谐和中寻求精神性的表现。创造的心和沉稳的心在他那里形成了一种合力或者一种分寸感,因为他明白新并不等同于好,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愿由于迫切的求新求变而脱离了自己,脱离了传统。”他和许多同龄人那样,属于稳健的革新派。他们拥有实力,没必要做那些哗众取宠、投机取巧的事。
我曾经试图从嫂夫人朱理存那里套点马振声的“劣迹”出来,但始终没有打探出来,还是马振声自己承认他“懒惰”—画画难得启动,一旦启动又刹车不灵。我想这艺术的事原本就如此,未感于中时不启动,启动之后则忘我投入,不可遏止,如万斛泉涌,使真性情、真感受自然而然形之于外,那外美则无不合于内美。 马振声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算起来,在四川度过了半数岁月,为此,我问他四川生活对他的艺术有何影响,他说:“四川滋润,有灵气,看似平淡,但内在的东西有味。”其画亦然,并不走最传统或最先锋的极端,即不以外貌新异夺人目,然而却富有内在的美,像嚼橄榄似的有些味之不尽。此时此刻,也便分不清那中与外,中亦外,外亦中,内美外美和合归一也。
精彩点评
获一等奖的《聊斋》,是蒋派的写实风格略加空灵的意笔写法,以实与虚、真与幻、似与不似来画蒲松龄,没有人问像不像?真不真?看画的人感到此画这样画最合适,于是以较高票数中选。 ——孙克 50至70年代大陆兴起的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美术规模最宏大的艺术现象,马振声则是其学生辈中影响较大的画家;以徐悲鸿、蒋兆和先生为开山人的写实水墨人物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极重要的艺术现象,马振声则是“文革”前蒋兆和先生指导的惟一的一位研究生。因此,马振声值得研究。 ——刘骁纯
马振声出于中国最具权威的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门下,他继承了蒋兆和先生的表现技巧,更重要的是继承了蒋先生最可宝贵的特点,对贫苦人民深刻的爱与同情心,对生活中的人具备惊人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马振声的画除了准确的人物造型之外,更为人们惊叹的是对“神”的精确体现。 马振声的人物画除了继承了蒋兆和先生的优点之外,我以为在笔墨的追求上是有所突破的。马振声的形象刻画更为简练些,更是充分发挥线的作用,精练地运用皴擦及淡墨去处理不同的人物。故显形象既充实又简练的中国画特点,你可从画中看到画家的追求笔墨的气韵生动,达到以形写神的境界。 马振声凭借造型功力曾自由地出入于不同画种(如版画、雕塑),他还准备画油画。马振声正是在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中,参照、互补,提高了他的人物画艺术的表现力,而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 ——李松
  
 
出版背景:
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见证。中国近现代代艺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之下日益繁荣,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既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又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眼界开阔,艺术风格多样,并且逐渐向国际艺术市场迈进,形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力量”。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更广阔的世界性的艺术市场作为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艺术品,同时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编辑心语:
这套丛书体现了我们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关注。这套图书的出版也为收藏家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收藏家能进一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优秀的艺术家,同时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国艺术家能够得到国际艺术市场的认可。 朱理存作品的风格自然、淳朴、大方,格调清新、幽雅。充分展现传统工笔画的特长,具有民间的趣味和民族的气派。值得收藏界专业认识仔细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