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唐昕 开本:150x227 毫米 页数:336 印刷:全书4色 定价:78元
订书电话:+86 138 0132 6510 e-mail: info@taikangtopspace.com www.taikangtopspace.com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赞助出版的当代艺术图书,书中讲述北京一个重要艺术家群落的故事。其中的艺术家包括张晓刚、叶永青、杨千、宋永红、曾浩、邱志杰、马六明、俸正杰、陈文波、何森、陈羚羊、张离、林晓东、任小林和杨艺、赵亮、韩从武、俸正泉、杨劲松、张小涛、陈飞和罗晖,他们中许多人是近25年来中国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领军人物。
这个群落被称作“花家地”,在北京众多的艺术家群落中,它是第一个在北京市区形成的,它的出现结束了艺术家向农村逃避,远离时代生活的状况,转而积极地参与到都市的变革中,因此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这里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串起85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新生代、泼普、玩世、艳俗的故事;讲述了行为艺术、录像、记录片、观念摄影、女性主义等在国内发展的初期状况,以及画廊、独立策展人的出现等本土艺术生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著者唐昕为艺术策展人,同时也是“花家地”群落中的一员。本书以著者和艺术家谈话的形式,记录1979-2004年间发生的人物故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配以艺术家生活和作品图片上百幅,成为一本由亲历艺术家口述的中国当代艺术25年美术史话。
书中导言:
“文革”后,美术家们逐渐恢复了人性中的自我意识,艺术重返对思想解放和艺术语言探索的追求。由于艺术长期受制于政治的阴影,使艺术家们从心里希望逃避、远离政治,但他们矫枉过正地也远离了现实生活,美术的发展局限于造型艺术的形式思维或沉浸在感伤的批判情绪中。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自然带动民主进步,90年代后,一群年轻艺术家不断地反思前辈们走过的道路,继续顽强地寻找自我。他们扬弃地在西方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汲取养分,在多次的否定、怀疑和期待中寻找并建立着自己的意义体系。他们将思想置于边缘,建立一种体制外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作品不再代表主流意识形态,远离“主旋律”,艺术创作真正步入思想和美学的自由。中国美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即使不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关系,经济发展也必然会带来文艺的复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无可置疑的。回顾中国90年代美术发展变化和国家的发展变化一样快得让人激动和眩目,中国美术当代性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让中国美术从整体上步入新的阶段。民主和科学永远是文化进步的两面旗帜,在思想自由的同时,艺术家们开始探索科学技术进步带给艺术的新样式、媒材,绘画、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录像以及观念艺术等等使中国当代美术呈现多元发展的景象。中国艺术家用20年走过了西方艺术家近百年的道路,并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关注。
简单回顾中国美术在上个世纪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到个体艺术家在不同时代截然不同的命运,便会为我们这代人生活在一个建设的时期感到庆幸。文革后1979年至今的25年中,艺术家从孤独中艰难起步到今天在国际上倍受瞩目,时代赋予这代人责任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代人创造和收获的巨大机会。
1990年以后,一些艺术家开始相对集中地居住在某个地方,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艺术家群落。这些群落地点不同、规模不同,艺术家的生活、工作的状态也大不相同,在北京如圆明园、上苑、宋庄、滨河小区等群落都位于农村或城乡结合处。从2000年开始北京花家地西里几栋楼相继住进十几位当代艺术家,因此这里被艺术界称为“花家地”,是第一个位于市区的群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结束了90年代艺术家向农村逃离、远离时代生活,转向以积极的态度直面社会发展,参与到城市和都市生活的变革中,并做出反应。他们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敢于面对并切身体会社会聚变中的艰难、痛苦、快乐和眩晕。这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花家地艺术家集中了张晓刚、叶永青、曾浩、宋永红、邱志杰、马六明、俸正杰、陈文波、任小林、杨艺、杨千、赵亮、陈羚羊、何森、杨劲松、俸正泉、张小涛、陈飞、罗晖、韩从武、张离和林晓东等当代艺术潮流中的人物。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人们所说的“北漂”,也像其他广大艺术家一样从各地为了人格的完善,为了寻找理想和艺术来到北京。虽然这里艺术家人数不多,但许多是当代艺术发展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聚首花家地之前,他们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运用多种媒材,各自保持工作上的独立,从个人身份出发,从各自不同的经验出发,在全球化的时代面对传统和现代,以审慎的态度不断地自省,继续完善和发展各自的艺术实践,作品频频出现在各种国际艺术展览上。没有工作单位,不被社会了解,并没有让他们产生不满、愤怒和怨天尤人的情绪,努力工作使他们在艺术和商业上都有很大收获。生活上他们之间没有忘记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精神上的波希米亚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娱乐,相互慰籍,排遣孤独和寂寞。
本书通过作者和花家地艺术家的谈话,讲述这些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将时空还原到当年,力图以花家地艺术家的亲身经历为例让读者透过这些故事了解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本土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代艺术不同样式的发展状况、艺术家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转变、高校美术教育的变化。他们都是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希望通过他们的经典故事让大家了解这25年当代艺术发展之一斑。另外从他们身上您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遇到创作困境时的绝望,以及走出困境后的疯狂和激动;了解艺术家对待社会、生活、工作和情感的态度,可以让您对生活在同时代的艺术家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有个立体的、全角度的初步认识。
编辑心语:
目前有一批年轻的中国美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倍受瞩目,他们的作品也是国内外当前艺术品收藏界新的追捧对象,但这些人并不为国内公众所了解。
毫无疑问是时代赋予了这代艺术家以责任,也给予了他们创造和今天收获的巨大机会。文革后1979年至今的25年中,中国美术经历了她自身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再局限于造型艺术的形式思维或沉浸在感伤的批判情绪中,而重返对思想解放和艺术语言探索的追求。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绘画、雕塑之外,中国艺术出现了装置、行为、录像以及观念艺术等等我们前所未知的新样式。有这样一代艺术家,他们将思想置于边缘,艺术创作步入思想和美学的自由,并建立起一种体制外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他们从孤独中艰难起步,用20年走过了西方艺术家近百年的道路。
这样的艺术家其实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的工作、生活是什么样的呢?由泰康人寿顶层空间策划出版的新书——《花家地…1979-2004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亲历者谈话录》就是一本面向公众介绍这样的艺术家的书。这本书共25万字,并收录了22位艺术家作品和各种工作生活照片上百幅,图文并貌,可读性极强。作者唐昕是当代艺术策展人,书中以她和艺术家谈话录的形式将时空还原到当年,以曾经住在花家地的艺术家亲身经历的故事,可您可以轻松地了解当代艺术家成功之前的艰辛道路,为您回放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美术发展中的重要篇章,人物、故事生动,鲜活,栩栩如生。
书中艺术家包括张晓刚、叶永青、杨千、宋永红、曾浩、邱志杰、马六明、俸正杰、陈文波、何森、陈羚羊、张离、林晓东、任小林和杨艺、赵亮、韩从武、俸正泉、杨劲松、张小涛、陈飞和罗晖,他们中许多人是近25年来中国美术发展不同阶段的领军人物。现在他们中大多数都很成功,成了艺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从前是人们所说的“北漂”,也像其他广大艺术家一样从各地为了人格的完善,为了寻找理想和艺术来到北京。从他们身上您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遇到创作困境时的绝望,以及走出困境后的疯狂和激动;了解艺术家对待社会、生活、工作和情感的态度,可以让您对生活在同时代的艺术家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有个立体的、全角度的初步认识。
了解新美术和新一代艺术家,《花家地…1979-2004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亲历者谈话录》是一本不能不读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