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康熙时开始的严厉文字狱让文人谈“字”色变,而一套藏有明目张胆反清文字的明朝遗民藏书《唐宋八家文钞》却一直安稳地流传了300多年。直到1954年,著名藏书家黄裳从古董商手中将其买下,经考证研究,其价值逐渐显现。早报记者昨天获悉,6月27日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的上海嘉泰春季拍卖中,这套直接征集自黄裳本人的清代文字狱的“漏网之书”将上拍,估价数十万元。黄裳是中国藏书界首屈一指的大家,著有《锦帆集》、《榆下说书》、《黄裳书话》、《来燕榭书跋》等。
明遗民吐露反清心声
据介绍,明朝人茅坤选编的《唐宋八家文钞》全套共164卷,《明史·文苑传》称,唐宋八家全集浩如烟海,学者都很难读全,而一般的选本又太过简单,只有茅坤所选的文章得于“烦简之中”,所以这套书几百年来一直作为诗文学习的典范。
这套《唐宋八家文钞》,是明崇祯四年刻本,存41卷,20册,为明代著名藏书家澹生堂主人祁尔光之孙祁班孙的藏书。祁班孙的父亲祁彪佳在明崇祯时做南京巡按,南明弘光时又为巡抚。清军入关后,在莲花池内自杀殉国。祁班孙致力于诗文,康熙元年,因与抗清志士魏耕等交往而被流放。逃脱后隐居在家乡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并遁入空门。他喜欢议论古今之事,但每次谈起明末往事,都会掩面痛哭,可以说是虔诚的“明朝遗民”。
这部《唐宋八家文钞》是祁班孙的读本,书中有他的题记和批注,通过这些感怀时事,痛斥朝廷,遗民心曲历历在目。据黄裳考证,这套《唐宋八家文钞》将原书拆装、挑选后又进行装订。书中有“道僧”、“五云头陀”印章,祁班孙用“剩国主人”署名,自视山阴梅市如胡庭之“剩国”其“遗民”立场显露无遗。
藏于黄裳书斋50多载
书中有黄裳的长篇考证跋语,“如在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后题有‘今人以时文得进士则恋恋不舍,如贫儿得食,以为至宝’,痛斥科举。又说‘使世间人尽不学时文,则虏廷无一文士,可为先朝争气’云云。其故国之思,遗民心迹表述无疑,”他评价说,“另书中祁班孙所题,可补祁氏先人及明人史事之缺尚多。”祁家在清朝本来就是当时清廷的“重点怀疑对象”,祁班孙被流放后家中的藏书更是“焚弃唯恐不尽”,如果在清朝被发现,祁氏家族必遭灭门之灾难。
据悉,此书是在1954年由古董商带给黄裳的,黄裳当时狂喜不已。“余所收祁氏遗书自尔光以下皆存手写手校之书……从未见有此祁六公子手迹也。公子青年遣戍,投老空门,念当更无遗迹留于人间矣,乃今竟得之于一旦,是余收藏之诚,得此胜缘,可不谓之巧合乎?”
黄裳一直将其珍藏在家,“文革”中被查抄,后又被发还,至今已有52年。此次拍卖为藏书者提供了佳音,也将续写其传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