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中国, 中国 ——马保中艺术述评
                            
日期: 2006/8/25 14:28:16    编辑:     来源:     

http://www.msppj.com 作者: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专稿 时间:2006-8-4 11:33:00
文/贾方舟

    1995年,“马保中油画作品展”在中央美院画廊展出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我甚至能说出那几件重要作品所摆放的位置。这些足以触动人们心灵并让人长久沉思的作品是难以忘怀的。它使我想起里德的一句话:“所有的艺术范畴,不论是理想主义的或是写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或是构成主义的,都必须满足一个简单的考验:它们必须能够成为持久沉思的对象,否则便不能成为艺术”。依照里德的批评标准,大概有相当多的各式作品是无法“入”艺术之“围”的,但马保中的作品却是无可质疑地符合里德的标准的。

    马保中的艺术创作始于90年代初。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时段,对马保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一时段中,不仅在他个人的经历中遭受重大挫折,而且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双重经历使他很快成熟起来,并且体现到他的创作之中。到95年办个展时,他已有几幅相当重要的作品问世,如:《中国,中国》、《事件》、《内伤》、《大台阶》、《志愿军总部》、《戈拉日代》等。与此同时,马保中在形式语言上也具有了自己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特征首见于他那富有造型力度的素描作品之中。他的素描画的肯定、简练,象石雕般浑然一体。他常能从结构入手,以线代面,把形象刻画到入骨三分。在造型处理上,画家曾从席勒那里获得有益的启示。当他把这种形式语言转换到画布上的时候,其凝重而冷硬的造型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后来又受到德国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位画家的祭坛画以及英国当代画家弗洛伊德的影响,心理表现在他的画中上升为主导性的因素。这一因素甚至使他的人体、肖像这一类用于习作训练的学院主题也获得精神上的提升。他在90年代初画的一些人体,已不再是单纯的形体结构的研究和语言的探索,它们本身已经构成一件具有完整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纵观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很少有艺术家能象马保中那样对于时局的重大变化作出如此迅速的反映。更没有一位艺术家象马保中那样对于冷战后的人类命运表现出如此热切的关注。马保中敏感到一些重大事件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的影响。他于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虚构的人物来展示这些惊恐未定的灵魂,展示这些突发的暴力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带来的深重伤害。他(她)们或许还不清楚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是神经极度紧张到麻木的状态!这些画(指《事件》、《内伤》、《大台阶》等)既象是现实中发生的恶性事件,又象是一场恶梦:既有一种心灵被扭曲的荒诞感,又留下诸多令人心悸的悲剧性的悬念。

    个展以后,马保中继续沿着他独辟的溪径前行,继续以焦虑的心情关注冷战后动荡多变的国际时局和人类的生存危机。这一时期,他又创作了《打击》系列、《AK47》系列、《冲突与交易》、《内幕》、《凌晨2时54分》、《回归线》以及《中英联合声明签字仪式》等作品。在《打击》系列中,画家让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人类,或者说人类找不到自己生存的安全地带,突如其来的打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作为战争符号的军用飞机就象悬置于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剑,总也挥之不去。当飞弹从身后划过,大地也随着飞行员的视线倒转,人们更无法找到一个安全的去处。在《AK47》系列中,画家进一步对由人制造又用以杀人的武器发出诘问。“AK47”是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常规武器,1947年由前苏联设计制造。它也是“世界最著名、最廉价、产量最大、也最可靠的单兵武器”。它装备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所有争取独立的民族武装力量。进入后冷战时代,“它又成为民族分裂分子、原教旨主义分子、国际黑社会等从事战争与恐怖活动的主要武器”。作为构成画面的一种视觉符号,“AK47'’的能指与所指不言而喻。而作为一种杀人的武器,它给人类的生存所带来的威胁,正是人类生存的一大困惑。这一组连作以极为单纯的方式加以处理(深兰色的背景上只有人与武器),从而凸显出二者之间的不协关系。迈克·杰克逊有一首祈祷和平的歌(HEALTHEWORLD),画面中出现这样的镜头:面对欢声笑语的妇女儿童,军人们扔掉了自己手中的枪。在马保中的这组画里,有成年男性,更有妇女儿童。但他们仍和枪发生着联系。是谁将这一让人类不得安宁的“劳什子”硬塞给他们?在《内幕》、《冲突与交易》中,似乎可以给出一个结论。这两件作品很象是一个题解:所有在幕后策划、密谋的冲突、暴力与战乱,以及由此酿成的灾难,都是违反人性的。为获取某些集团利益或满足某种个人欲望而不顾多数人的安危,正是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处都在发生的事情。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在马保中的图式结构中一个常见的符号——女性形象或女人体。在不同的作品中,她们都各有所指或各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在《戈拉日代》中,处于战乱中的戈拉日代(波黑的一个重点战区)构成一个东方女性的背景,在此,东方女性象征着平静的东方,而“平静的东方”上空却高悬着巨大的黑色轰炸机。而在《大台阶》中的女人体,则显然是受害者的象征。在此后画的《打击》系列、《AK47》系列、《冲突与交易》、《内幕》等作品中,女性更成为画中主体。在战争中直接伤亡的虽然多是男性,但承受战争带来的痛苦的却多是女性。正因为她们活下来,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弱者的她们更要倍受煎熬。

    画家在用浓重的暖红色调对她们的形体和肌肉的描绘中,明显渗透着一种被烧灼的痛感。此外,在这个由男权支配着一切的社会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女性常常成为人为的灾难的牺牲品。而所谓“人为的灾难”,正是为男人所为。因此,以女性为主体的图式结构,就成为马保中的一个最适宜的选择。

    在近期画的两件作品中,马保中采用新的图式结构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潜在的生存危机。《凌晨2:54》表现的是:巡航导弹划破静悄悄的夜空——夜袭开始了,诗一般宁静的夜色将被恐怖的爆炸声所取代;《回归线》则以一艘技术先进的驱逐舰作为画面主体,它象展厅里的一张巨大图片一样,对于这艘战舰的每一个先进部位都一一加以说明,以宣赫它的威力。画面上方并置十几个身份不明的头像,与战舰构成一种暖昧的主客关系。特别是,这两件作品都有画外人物(即画在另一张画布上,再并置于画面上)的介入,更增加了一层新的涵义。它或许是想表明画家本人的直接在场(如《凌晨2:54》)?还是想更明晰地表达人类对战争的厌恶和坚定不移的生存意志(如《回归线》)?抑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图?

    马保中不仅对各种兵器如数家珍,而且对国际战事的了解和高科技战争的熟知会让你忘掉他的画家身份,他常被朋友们戏称为“军委主席”。因此,要进入他的画境并深入探知他的作品内涵,不具备一些必要的军事知识,将会成为我们解读他的作品的一个障碍。但我们又很难从题材的角度来界定他的画。因为传统的军事题材只是对某一具体战事的叙述,而他的画却无意于描绘某个具体事件,也不是对军事的或政治的的简单反映。他的画是他以严肃、冷峻的目光对人类行为的审视,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对诉诸于军事的政治现实的反思。他以极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将绘画导向深层的心理开拓,以表达对人类生存的焦虑与不安。

    从年龄看,马保中应属于90年代崛起的“新生代”,但他走的却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者的路。他的经历,他的个性以及他对生活所取的态度,使他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属于那种做事很认真、处世很正经的人,他不可能“玩世”、也无心“调侃”。他的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使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深邃而凝重,他只能写“正剧”。但这“正剧”又非“正统”,内中充满着冷癖、怪异、神秘的气息和敌视、对抗的不和谐因素。充分显示出一个具有独立品格的精神探索者的批判性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画既具有政论的色彩,又具有宣言的性质。他的人文关怀使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使他从儿时开始至今对兵器历久不衰的兴趣,最后演变为对兵器的诅咒。当今世界,需要的是经济的较量,文化的较量,而不是枪炮。

    马保中也画过“正剧”式的历史画。那是在香港回归时由中国艺术大展筹委会向他发出的邀请定件:《中英联合声明签字仪式》。但这件在庆祝香港回归的大展中最应该展出的历史画,却由于无法回避、更无法篡改的一个历史细节而没能展出。作品忠实记录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每个人物都画得非常到位,充分显示了画家的写实功底。在这之前,画家还画过一幅可以勉强归类为历史画的《志愿军总部》.说它是历史画,是因为作品再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志愿军总部)和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说它勉强,是因为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歌颂模式完成。或者说他采用的是一种非正剧的方式,是按照“我”心中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氛围来描绘,是“我注六经”而非“六经注我”。虽然画的是历史,但却是有感而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位史学家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应该说,《中国,中国》也属于“历史画”。因为人物的新旧交替,同样构成了一个重大事件,标志了时代的转折。

    就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看,马保中不属于潮流中人。但他用传统的架上绘画证明,他的艺术仍属于当代。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有自己的见解:“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淡化,使中国在世界艺术的框架中的意义回落。反之,目前,激进的新民族主义情结和国家意识,在艺术中又没有产生明确的反映。对于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政治要素,我们许多人都不能领悟其要诀——我们失掉了对社会现实存在意义的敏锐”。但他对于国际间的文化较量仍旧雄心勃勃:“现在需要新的‘发动机’,急等新锐的力量,连续不断地向纵深突击一突击。直至世界的意志为我们的意志相左”!

    仅此一点,我们就可判断:马保中不仅属于当代,而且属于中国。

                  2000/7/17  于北京上苑三径居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