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的天才――文艺复兴和18世纪
巴黎圣母院
在冬日浅灰色的光线下,巴黎圣母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壮观。空气阴蒙,掩盖了建筑物上现代修复留下的劣迹;薄雾弥漫,其修饰过的外轮廓显得柔和。对这一杰作,大自然比人怀有更深的敬意。
一转过桥,它就现入我的眼里。我立刻沉浸了进去,逃离了这个工业化,充满铜臭味的时代。我那作为雕塑家的灵魂,也从这个时代中解脱出来。
这个哥特式的斯芬克斯矗立在我面前的。我被它的美的力量征服着。我奋力与之拼搏,但最终沉迷于其中。然后,我又被它的甜美吸引着,精神也为之振奋。我的灵魂攀登上这座雕塑的高峰。在这些静止不动的石头里,蕴藏着多么大的力量,使人的内心为其激动不止!怎么会这样呢?正是由于天才的工匠,对称的科学。外观的全部力量来自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墙与扶壁。尤如是一排排大坝或海里的防波堤一样庞大可怖。人们会这样评价:这是一座这样的教堂:为了与自然力抗衡而建,它是和平、博爱的宫殿,有着城堡一样庄严肃穆的氛围。
单调的石块给人以精神上的重压,但高大的塔楼却把它唤醒,精神随着塔楼上升,就像飞向一个安全的世界;坚硬的石块也因此而通情达理,在这些石头的堆集物里人类的才华尽情挥洒。这里有天使、圣徒,这里有动物、水果、花卉等所有季节的产品;这里有造物主无限慷慨赐予的全部生灵。在哥特艺术家的心里,天堂就在人间,不用去虚构。传说中所描绘的天国,幼稚而枯燥,不是因为别的,它只是人间令人惊叹的万事万物的贫瘠的手抄本而已。
走进教堂,浑身一阵震颤。我被它的美所深深攫住了。我仿佛投身于黑夜,在这生命的黑夜里,我不知道这里举行了怎么样的神秘仪式——古代宗教残暴的神秘仪式。长方形的、高高的窗户里有闪烁的光。希望,进入了我的心灵:这里也有光?那么,我就不孤独。
眼睛逐渐习惯了黑暗后,一个世界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个柱子的世界。它令人惊叹,以其无比的威力使人惊叹。它在恐吓着我,但这一切又合情合理。它充满着力量,但是仁慈的。柱子撑住了高高的拱顶,在我头上的石头,那惊人的重量悬在空中,竟如帐篷的帆布一般。平面的奇迹,精妙的计算,怎能不让人崇拜?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到此对上帝礼拜。
黑暗变得明亮,也越发具有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我们犹如置身于伦勃朗所画的16世纪伟大的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中。林立的石柱把中厅间隔成暗部和亮部,这体现了不知混乱为何物的自然准则。由此,我再一次高兴地发现,眼睛不喜欢紊乱。
我开始熟悉这些柱子的创造者。最先接受了哥特式的拱门是罗马人,正是那顽固不变的讲罗马(拉丁)语的人,我认出了他们。中厅巨大,像是一座广袤森林充满危机,我在里面尽情地去体验,去享受,犹如读一部圣典。仪式不仅充满神秘感有种无言的美,而且是充满感情的。它渐渐明亮起来,精神也随之慢慢地接近完美的喜悦。庄严的中厅,如同大河的河床一样巨大的空间;中厅两旁分列着柱子如同恭敬的仆人,如洪流般的信徒正是在此通过。它朝向社会,像滔滔大河一样涌出,散开来就像蒙受上帝恩泽的爱之湖。在建筑师的精妙的设计下,石头也发挥着如传道者一样的作用:他创造了信仰。艺术和宗教本为一物,这就是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