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后期的美术。它始于12世纪中叶,13世纪是发展的最重要时期,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而衰落。但在北欧地区,它仍延续到16世纪以后。
哥特式美术源于法国,很快遍及全欧洲。哥特式这一术语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首先提出,他们用典型的“蛮族”--哥特人的名称来称呼中世纪的尖拱建筑,揶揄它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在西方美术中,这一术语的贬义延续到18世纪。对哥特式美术的肯定始于18世纪4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建筑理论中。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人们对哥特式时代的艺术,发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它的研究也扩展到各个方面。从那时起,“哥特式”的外延,从特定的建筑扩展到同一风格的雕刻和绘画等。
建筑
大教堂建筑在哥特式美术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哥特式大教堂以交扠肋拱﹑高扶壁﹑飞扶壁﹑尖拱结构和新装饰体系的广泛应用为特征。交扠肋拱是两个在顶端成对角线相交的肋拱,它作为整个拱穹的骨架,把拱穹的压力集中传导到拱穹的四角。高扶壁是拱穹的主要支撑体,它作为墙壁的一部,从墙面突出来。飞扶壁被用于有侧廊的建筑中,这是一种连接在高扶壁上的拱桥结构,它跨越侧廊,将中殿拱穹的侧压力导至高扶壁。13世纪的许多法国教堂采用了2层﹑甚至3层的飞扶壁,以便更加合理地调整拱穹压力的作用点,进一步加固建筑。交扠拱﹑高扶壁和飞扶壁结构的发明,提供了支撑拱穹重量的新方法,减轻了它对墙壁的侧压力,使墙壁的厚度可大大减少。
哥特式大教堂,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裹,建筑各部分的造型都表现出一种垂直上升的运动感,仿佛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向天国。哥特式教堂采用巨大的花格窗和彩色玻璃镶嵌画,代替了墙壁,使整个建筑几乎成为一个透明体。这样,当阳光透过深暗的彩色玻璃窗投入教堂时,置身于教堂内部的人会获得一种崇高而神奇的审美感受。
早期法国哥特式建筑是1140年在叙热修道院长主持下兴建的圣德尼大教堂。这个教堂广泛采用交扠肋拱结构,其内部显得轻盈﹑优雅,教堂外部直升的线条﹑高耸的塔楼及其环绕四周的小尖塔,给人以同样的感受。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再现了圣德尼大教堂的主要特征。西面是教堂最宏伟的部分,这裹所有的细节都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整个布局和谐﹑均衡,哥特式风格所追求的几何秩序和比例在这裹获得了完美的表现。沙特尔大教堂是盛期哥特式的杰作。它的中殿连拱廊更高,更狭长,为了强调垂直线的连续,高扶壁上面又增加了连壁,整个建筑体系变得更轻盈,更挺拔,此时期哥特式在亚眠大教堂发展到顶点。对高度的追求成为主要目的,建筑的各部分都变得更加纤长,整个骨架结构达到了稳定的极限。13世纪下半叶,法国大教堂建筑的热潮逐渐减弱,建筑规模开始缩小,对纪念碑性的追求也为对细节的修饰所代替。这时的建筑已经预示着法国哥特式最后阶段“火焰式”时期的到来,但由于英法百年战争,这一阶段的发展被延续。14世纪,法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停滞阶段。成熟的火焰式建筑到15世纪初才出现。
英国哥特式建筑接受了法国的影响,但与法国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以方形后殿代替了半圆形后殿,以位于中殿一侧的大门代替西门作为主要入口;一些教堂以水平分割代替了垂直线上升运动的表现。英国哥特式的发展分3个阶段:早期英国式时期(1150~1250),装饰风格时期(1250~1350),垂直式时期(1350~1600)。早期英国式时期代表作索尔兹伯里大教堂,中殿内部强调一系列水平分割结构,墙壁是一层层拱门和支柱。装饰风格时期的拱穹变得复杂起来,除对角交扠肋拱和横向肋拱外,又出现了辅加肋拱。辅加拱从柱头伸向脊拱,其形式仿佛一束浪花。垂直式时期,建筑内部可见一系列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拱穹顶的直线结构。它的肋拱结构更加复杂化,这类建筑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达到高潮。
在德国,罗马式传统持续得较晚,哥特式建筑直到13世纪中叶才出现。大厅式教堂是德国哥特式建筑的典型。圣伊丽莎白大教堂的大厅式唱诗席是这种风格的一例,它的宽敞的内部空间给人以开阔﹑流动的感觉。
在意大利,民族的审美理想﹑传统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了它的独特面貌。当法国哥特式强调动感,并把垂直上升运动推向极端时,意大利人则把建筑作为掌握空间的方法,发展了中心式组合建筑。低矮的平屋顶﹑狭小的窗户和宽阔的墙壁,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一般特征。佛罗伦萨大教堂是这种风格的一例。米兰大教堂代表了另一种哥特式,它那紧密排列的小尖塔充分表达了典型的哥特式精神。
世俗建筑在哥特式时期,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当时由于安全防卫的需要,各个城市都建立起以深沟环绕的城堡,皇家宫殿﹑市政厅﹑学院﹑同业公会楼宇和市场等建筑也在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一般说来,这一时期的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有着同样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世俗建筑多变的类型及其社会的和经济的实用目的,它的发展脉络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