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艺术宝库 
哥特式美术(二)
                            
日期: 2006/8/25 15:16:32    编辑:     来源:     

 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哥特式雕刻约产生于1137~1140年,它的最高成就出现于1220~1420年。早期雕刻立柱像是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雕像的面部表情有着僧侣式的冷漠和刻板。在其后的发展中,哥特式雕刻变得自由和丰富起来。雕刻家不再满足于公式化的制作,而开始观察和模仿自然,人体的自然比例﹑姿态获得了越来越准确而生动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美术史上从神学象征向自然描绘的转变出现在13世纪的哥特式美术中。圣母和圣婴立像是哥特式雕刻的基本图像之一。这类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温和的人间情感,它们与罗马式雕刻中的骚动不宁的形象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盛期哥特式雕刻是纪念碑性的。它强调类型而非个性,表现集体的信仰而非个人的心灵。这种大教堂的艺术到13世纪末就已基本结束。其后的雕刻发展与建筑并行,具体表现为:崇高感为亲近感所代替,纪念碑性让位于绘画性和细节的描写。受当时的宗教运动影响,14世纪雕刻出现了表现献身精神和神秘冥想的题材,例如夸张地表现死亡恐怖与悲哀的圣母哀子像,即所谓比哀塔。14世纪的艺术倾向导致了15世纪初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并有着向优雅﹑灵巧发展的趋势。晚期哥特式雕刻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它的世俗性,开始用人间语言表现宗教题材,用艺术描写代替神学像。晚期哥特式雕刻创作逐渐脱离了教会的控制,转向同业公会和私人工场。

    哥特式雕刻以教堂装饰石雕为主,此外还包括木雕﹑木刻。后一类作品主要有折叠祭坛﹑唱诗班席位和各种私人宗教仪式用的雕像。

    早期法国哥特式雕刻代表作是沙特尔大教堂的西门侧柱雕像,雕刻尽管还显得僵硬﹑呆板,却已经开始向较为自然的表现发展,并且有了独立雕刻的意义。雕刻人体过于纤长,这主要是出于建筑的要求:雕刻要代替侧柱,并且与建筑的垂直线取得统一。亚眠大教堂西门的雕刻已经是成熟的哥特式作品。这裹的人物造型不仅更加写实,还显得优美﹑典雅,一些大型雕像更有着高贵威严的风度。兰斯大教堂西门雕刻是哥特式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使访问圣母》主柱群像,人物的衣饰顺人体流动,既表现出人体的三度空间造型,又增加了人体的妩媚优雅,作品有着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作于14世纪初的《巴黎圣女像》(巴黎圣母院藏),是另一种类型的雕刻,它虽不注重人体的写实造型,却仍以人间情感的表现取胜。雕刻中的小耶稣不再是一个拘谨的小救世主,而是一个抚弄着母亲衣领的孩童。

    英国哥特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国内战争期间被毁,现存较多的祗有墓室雕刻。伍斯特大教堂的《约翰王像》是这类雕刻的代表作。

    法国哥特式风格于13世纪传入德国,它与当时仍盛行于德国的罗马式地方风格相结合,发展为德国哥特式。早期德国哥特式雕刻在瑙姆堡艺术家的作品中达到高潮,其代表作有瑙姆堡大教堂唱诗席祭坛屏饰上的《基督受难》和壁联上的《埃克哈特与乌塔像》。前者强调了体积感和戏剧性悲壮气氛,后者则以写实手法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14世纪盛行一种被称为祷告图私人宗教仪式雕刻,德国在这种雕刻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类雕刻多为木雕,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特征,圣母哀子是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题材。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于13世纪下半叶出现,以皮萨诺父子为代表。N.皮萨诺的雕刻标志着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发展,又有着浓厚的古典主义因素。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大理石讲坛雕刻是他的代表作品,这裹《耶稣诞生》中的圣母的面部和衣饰处理,都采用了古典雕刻的造型手法,整个形象仿佛是一位罗马主妇。N.皮萨诺之子G.皮萨诺代表了另一种风格。在他于14世纪初创作的比萨大教堂雕刻《耶稣诞生》中,轻柔典雅的美,代替了对纪念碑性的追求。人物造型虽缺少他父亲那种结实的体块,但构图更富绘画性,更注重空间的表现。

    绘画
    哥特式绘画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插图画﹑壁画和镶板画。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结构和宽大的窗子,壁面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壁画发展受到了限制。在北欧国家,大型壁画没有继罗马之后继续发展;而玻璃镶嵌画取代壁画成为主要绘画形式,并获得高度繁荣。玻璃镶嵌画由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小块玻璃片拼合﹑镶嵌而成。玻璃镶嵌画通常采用深暗而强烈的色彩,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绿﹑金黄为主调,以紫罗兰色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表现肉体。玻璃镶嵌画的创作受到当时教堂雕刻的影响,二者有着同样的题材和同一类型的人物。它的黄金时代在1200~1250年间,在此之后,这种画的创作随建筑活动的减少而相应减少。

    插图画的发展与玻璃镶嵌画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影响,并相继在哥特式绘画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哥特式插图画在13世纪中叶法英两国的手抄本书籍中获得最充分的表现。巴黎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插图画创作中心。这一时期的插图画创作,开始从修道院出场转到世俗艺术家手中,手抄本书籍的功能也从教堂陈列转变为供个人阅读欣赏。与这一转变相适应,书籍及插图画的呎吋缩小,新题材大量出现。哥特式插图画的特征之一是边缘画图案的发展,这种边缘画通常充满各种人物和动﹑植物的奇异组合,具有幽默﹑幻想和浪漫色彩。边缘画的题材包括神话﹑幻想﹑宗教故事和日常生活场景等。插图画的最后繁荣出现在15世纪的尼德兰。

    在哥特式时期,壁画特别是大型壁画祗在意大利才得以继续发展。意大利教堂从未向北欧教堂的垂直式骨架玻璃窗结构发展,它保留了允许壁画存在的大面积墙壁。镶板画和镶嵌画也在这裹继续发展。中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发展,建立在古典艺术传统基础之上,并始终与拜占庭艺术保持着密切联系。当玻璃镶嵌画在北欧国家的绘画中取得主导地位时,在意大利绘画中却是拜占庭的影响压倒了仍然留存着的罗马式因素。哥特式因素于13世纪开始渗入意大利绘画,并与新拜占庭风格相结合。这一时期,意大利绘画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端,并将对其后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意大利哥特式代表画家有锡耶纳画派的杜乔和S.马丁尼﹑佛罗伦萨画派的乔托。这些画家也经常被归入文艺复兴画家之列。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