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生存悲剧的崇高走向 ————略论马保中战争主题的精神意义
                            
日期: 2006/8/25 15:44:09    编辑:     来源:     

http://www.msppj.com 作者: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专稿 时间:2006-8-4 12:04:00

文/邓平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想主义活力和生存意义的崇高走向,往往是在悲剧性的沉重思考中得到的。
————卷首题记

  当艺术的原野中还弥漫着“逃避崇高”“消解伟大”迷雾的时候,青年画家马保中的油画作品的出世的确使敏锐于精神生活的人感到了震撼。一般的说,我们不能否认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心理背景下,玩世的,调侃的,甚至泼皮是艺术风格和生存态度的真实性以及文化意义上的消解(或曰解构)功能,但是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过程并非目的。并且在哲学和文化意义上认识,解构的目的还是为了重构。当然可以作为理论话题提出讨论的是:在我们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艺术变革包含其中)当下的解构和消解过程是否达到一个临界值?或者说,这个不为人们意识左右的过程,是否是最后的黄昏?

  那么,马保中艺术的出现就不应该被看成画家偶然的个人行为。

 一

  马保中是六十年代出生的画家,一般的说着这一代画家的生活阅历和理性认识都比较的单面和直线,在他们之中产生的被批评家称为“新生代”的青年画家群体,摆脱了正统的艺术表达模式,而试图从个人经验出发表达生活的直接性和感受性,应当说这是很符合自身生存逻辑的风格流派,然而马保中却没有加盟这其中,他“而是像个黑色的忍者,瞄准自己的目标,对人类,战争和生活的怪诞进行独特的思考。”

  马保中画面中深沉而凝重的基调,悲剧性的品格,具有个性的理性特征,使他的艺术迥异于同代人而具有精神意义上的崇高走向。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和八十年代中期风行于青年画家的“理性绘画思潮”很不一样,两者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和文花针对点都是不同的,然而却都是执着于精神性的,他似乎是可以被看作八十年代中理性思潮的回复和超越,恢复是指形式,超越则是内容。



  战争主题是马保中作品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艺术话题,这也是他得以在当代画坛登堂入室的代表作品。

  在当代美术史中马保中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成功作品使战争这一古老题材具有现代主题性意义的第一人。和几十年来造型艺术中有影响的战争题材作比较,就可以明白无误的看出他们之中质的不同。分析马保中的作品可以看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在表达战争的本质意义上马保中赋予他作品以主题性意义,与之比较,过去的表现战争的作品基本上都只是题材意义,换言之,就是说它们只是代表了某种价值模式下的战争事件,而没有触及战争的实质。马保中剥离了战争外层的意识形态帷幕而使人们得以从人性和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战争;进一步马保中还提示人们从人类生存悲剧中意识精神的崇高走向;另外,马保中的战争主题还具有了可辩的当代色彩,画家在主题的阐述过程中明显是从现代文化背景和精神背景的层面上展开对战争的思考。

  在马保中的战争主题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志愿军总部》,《大台阶》,《戈拉日代》等,而其中尤以《志愿军总部》最具视觉冲击力和内涵意义性和深刻性。这幅集中的展现了青年画家才气的作品在体裁上是群像样式。画面构成单纯而宏阔,作品以时空同构的方式塑造了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领导的总部三军首脑,在主题的展开过程中画家首先拂去了尘封在这一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烟嚣,使作品超越具体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空间的限制,然后,画家从设定的前提出发将画面中人物着意造型成具有人的本质和军人本质的“人”,画家浓涂重抹下的人物是一种具有内在战争品格的人,同时也是战争的伟人和英雄。他们坚强,刚毅,勇猛果敢而又不乏智慧和信念,而尤其使人震撼的是人物形象透漏出的力量拔山的英武气概和铁血精神,人们还可以在画家塑造的形象对浅薄平庸的流行审美观念的否定,画家执意的抓住真实人物中与主题吻合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刻画。笔者在这些震撼山岳的吞吐风云的人物形象中,甚至感觉到这形象中所包含的全部战争和悲壮画面。当画家将作品的审美意义提升到这个层面上时,具体的战争意识形态意义,社会历史意义乃至战争的成与败等等,在画家那里都不重要,画家意识到这些都不是他的主题所包含的东西,画家无意于对一场战争进行历史批判和道德批判。画家要刻意阐示的是战争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悲剧性,崇高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功能。或者,画家还要提示,在民族文化昂进的时候,那种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一决雌雄,一赌输赢的精神价值。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志愿军总部》一画,是在“海湾战争”的背景下构思并完成的,于是这幅作品就自然的包蕴了画家更多复杂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人们知道,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和90年代的“海湾战争”是很不一样的两场曾经深刻的影响了历史和世界战略格局的战争,有“海湾战争”的启示而创作的志愿军总部,画家心理动机颇为复杂,也颇费揣度,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这一作品复杂甚至矛盾的审美意蕴,从而也赋予了它以更大的审美魅力。作为一篇严肃而又冷静的评论文章应该以此为契机展开更深层的分析,但研究下去又颇费心力,理论上的风险也不小,尤其是考虑到涉及到某些敏感问题,就只好以提示的方式点到为止了。

  在《大台阶》,《戈拉日代》等作品中,马保中在阐释战争主题时采取了超现实的手法。画家运用时空荒谬方式排除了围绕战争的诸多因素(时间,空间,国家民族和战争性质等),而其主题则是战争之于人类和文明的恐惧和灾难,画家将对战争的认识和批判直指人性,文化,生存等深度层次之上,在画家的笔下,对战争的恐怖与无奈成为了人性的内在组成部分,成为文明进化和毁灭的双刃利器。

  在上述作品中还分明可以看画家将战争主题延伸到对“冷战”以后世界的战略格局的直觉把握和思考。“冷战”以后,虽然战争因意识形态因素而导致世界性武装冲突不能不存在,但是国与国之间利益集团之间或者宗教和文化原因的冲突和对立却更为广泛,这是导致战争的本质的战争和潜在条件,历史告诉我们,自古以来竞争和战争就是强国的必由之路,“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古老赌博,它固然是一种残忍又致命的游戏,然而毕竟不过是赌博而已,尽管意识形态各异,战争仍然是统治者的赌博。”而人类进入核时代以后,战争变得更加恐怖,这是“一场新的赌博,一场非理性,非人道,自天性的赌博,一场不可能有赢家的赌博,而只有拒绝进行这场赌博,我们方可避免赌输。”美国著名政治家威廉.富布赖特的上述说法虽然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但却并非危言耸听,将这些话作为分析马保中作品的背景材料,对于深刻理解画家战争主题的当代含义是很有意义的。

  马保忠在战争主题的表达和阐述上采取“正剧”思路和基本方式,并使战争主题遵循悲剧格调,这就与当下艺术领域的诸多创作模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效应,虽然马保中无意否定什么,这只是画家个人精神世界和情感指向的形成外化。马保中的思路和艺术风格只是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中的一支。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正剧“应该是艺术魅力和艺术功能的源泉,“正剧”所提示的人性和人文理想总是一切艺术形式不一的母题。

  马保重在对战争主题的阐述过程中也自然的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人类景升主题,虽然在表达过程中画家是悲剧品格有加上了荒诞色彩,但却使人感到这是画家对现实的严肃批判,画家自身的精神和意识是清醒的,他的沉重文化态度是他自然的用冷峻的眼光审视现实和人生。

  在笔者的直觉中,马保中性格中有一种内在的悲剧品格,使这种悲剧品格是他本色的对人的生存悲剧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显示出画家精神生活上的崇高走向。——在这个意义上说马保中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虽然画家正当年轻,但理性和文化责任的综合作用是他显出超越年龄的成熟。

  马保中的油画语言与他的艺术表达是一体化的。由于艺术表达的精神走向和悲剧品格是他自然的选择了重视造型,重视体谅和压缩色彩的语言方式。在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油画艺术的北欧冷峻风格,看到到从佛罗伦撒画派到勃鲁盖尔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又凭着说,马保中的语言是“硬派语言”,此言也善。画家的绘画功底扎实,造型极具力度和强度,而正是这种强度和力度有折射出了画家的精神和思考上的沉重度。

  本文对马保忠艺术地分析是粗略的,笔者认为青年画家的艺术可资评论界进一步阐释和研究,准此,笔者的这篇文章就权作引玉之石了。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