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迎接新世纪
                            
日期: 2006/8/25 16:12:39    编辑:薛永年     来源:     

文/薛永年

  源远流长的中国美术,经历了风雷激荡的二十世纪,迎来了“东方既白”的二十一世纪。

  在过去的世纪里,中国美术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以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清醒与睿智,吸取着“欧风美雨”中有助于中国美术“改步变古”的生机与活力,迈开了跨入现代的步伐。艺术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艺术观念由单一走向多元,艺术形态由古典走向现代。来自西方的美术品种,经过消化吸收实现了本土化;古已有之的传统美术,经过整合蜕变实现着现代化。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无穷的艺术创造力,国际文化的交流缩短了中西美术的差距。愈加发展的中国美术不仅在表现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上超越往古,在通过艺术创造实现人的本质力量上也胜过前贤。如今,不仅中国美术在走向世界,世界美术也在走向中国。

  回首百年历程,思索世纪美术,可以看到促进现代中国美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经验非只一端,但重要的是理论的自觉,它不仅表现为致思的透彻、讨论的深入,也表现为批评的锐敏。实际上,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每一次困惑,都有赖于自觉理论的指点,中国美术的每一次前进,也都离不开自觉理论的引导。因此,尽管欧洲中心主义的流行容易使自卑者邯郸学步,物质至上主义的蛊惑也容易令精神失落者无所作为,夜郎自大主义更容易让闭目塞听者固步自封,但中国美术的主流却始终在“融合论”和“距离论”两种理念的并存中发展前进。“融合论”主张中西文化美术的融合无间,西化与化西变为一体。“距离论”主张中西艺术可以互相沟通却不必彼此取代,而有必要拉开距离。两者的对立互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已经到来的新世纪,对于美术家而言充满了希望,也时有困惑;充满了机遇,也不乏挑战。科技创新的神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咨询的网络化,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向中国美术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思考与不断探索的问题,涉及了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艺术与受众的关系,艺术的存在方式与特有功能,艺术的个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涉及了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精神的弘扬,也不能不涉及艺术的形态、语言方式和媒材手段,这一切都需要艺术实践的探索,也完全离不开理论的讨论。

  不同的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致思,会有不完全相同的立足点与着眼点,正如二十世纪的美术发展中存在着“融合论”和“距离论”两种理念一样,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也仍将存在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两种潮流。作为学院的美术学者,我乐于从“融合论”与“距离论”的对立互补中来总结经验,乐于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反相成中来思考中国美术在二十一世纪遇到的问题。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在上个世纪末,科学家李政道在与东方学家季羡林的对话中指出,宏观整体的东方思维,将在新世纪发挥中心作用;画家李可染也指出:“东方既白”,亦即东方艺术的曙光将照亮二十一世纪。是否一定要“东风压倒西风”,我不敢妄加猜测,但我愿以“竖起脊梁立定脚,敞开眼界放平心”的态度,通过网络论坛,对中国美术、华人美术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和共同话头,发表我的一孔之见,在与大家的讨论切磋中,共同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繁荣。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