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陶源自意大利语,意为被烧过的土。一般指由粗而多孔的黏土制成的塑像、器皿和结构部件等。烧成后的黏土颜色从淡赭到红色不等,通常不上釉。因其价格低廉,用途广泛,经久耐用,故大多数赤陶制品都属于实用类型。由于基本材料所限,因而尽管地域和时代都相距很远,如早期希腊文化与现代拉丁美洲文化,但它们制作的简单的赤陶产品,在外表上往往是相似的。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赤陶常常被制成砖、屋瓦和石棺,石棺上经常以画作为装饰。在希腊曾发现过公元前3000年青铜时代早期的小型赤陶塑像,也发现过公元前7世纪的大型赤陶塑像。当希腊和埃特鲁斯坎雕塑师们均迁至罗马做工时,希腊艺术家便将此工艺传到了埃特鲁里亚地区。多数希腊赤陶人像都用于装饰神庙,其广泛性超出了人们一度设想过的程度。埃特鲁斯坎仿制的赤陶人像,在风格上往往与希腊制品十分相近,但其神态较为活泼自然或具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古代备受推崇。
埃特鲁斯坎石棺上的人像常用赤陶制成,罗马地区的赤陶人像则发现得极少。15~18厘米高的小塑像在整个古代社会都很普遍,其中有塞浦路斯早期的原始人像和彩绘并上釉的米诺斯文明时期的克里特岛(Crete)人像。塞浦路斯人像通常为舞者或勇士组雕,而克里特岛的则为姿态活泼的妇女、骑士或动物塑像。公元前7世纪后,风格中减少了神圣的气息,题材更加世俗化,如保姆和孩子、教师和学生、着服装的男演员等。在希腊中部(维奥蒂亚)塔纳格拉发现的塔纳格拉陶俑(Tanagra Figurine)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希腊化时期,从公元前四世纪开始,塑像生产的中心向东迁移到小亚细亚,向西伸展到罗马帝国和不列颠。塑像变得更加华丽,在设计和题材上受东方风格的影响。建筑用赤陶浮雕装饰,尤其在那些土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上,常用花卉或更为抽象的图案、战车竞赛、动物头像或妇女头像作为装饰,多见于小亚细亚、希腊以及埃特鲁斯坎化的意大利南部地区。
以赤陶浮雕制作的祭祀物也很普遍,著名的有意大利南部塔兰托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神祗雕像、英雄人物雕像,作品舒展而流畅;还有在希腊中部拉克里地方发现的小巧玲珑的浮雕,内容是地方崇拜对象。
公元5世纪优秀的赤陶浮雕来自米洛斯岛,主要是神话题材,用以装饰箱柜。许多罗马建筑都饰有神话浮雕。在罗马帝国末期至公元14世纪这段时期内,各方面对赤陶的应用均已濒于消亡。到15世纪,赤陶在意大利和德意志境内再度流行,或为模制,或为雕刻,多以本色制成,用作装饰建筑物的檐壁、线脚或嵌入壁间的圆形浮雕。
赤陶制品的一种新用法就是制成浓釉、浓色的雕塑品,这是15世纪时由德拉·罗比亚家族在佛罗伦萨倡导的一种工艺。上釉和着色的赤陶产生了使大理石和建筑石料生色的效果,而且,这种上釉或不上釉的赤陶的应用扩展到整个欧洲。
公元15世纪时,自由风格的赤陶雕刻也由一些艺术大师们振兴起来,其中较著名者有多那太罗、韦罗基奥,而尤以G.马佐尼和A.贝加雷里最为著名。赤陶作品常常饰以自然色彩或仿大理石和青铜。
在以后几个世纪里,多数赤陶人像在制作过程中需制成初步式样,不过18世纪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则显现出主题的个人性和直接性,这是不可能再翻成硬制材料的。就在这同一时期,如法国的塞夫尔等一些陶器中心推出了群像,作品雕法精工细作,形制较小,题材多是寓言性或神话性的。19世纪时,赤陶既用于建筑雕饰,也用于制作雕像,但其在近代的复兴则始于20世纪,赤陶材料因其美学特性重新引起了制陶业和建筑业对它的兴趣。
用赤陶作为原料的艺术家中,克洛迪昂(Clodion)是十分杰出的一位。克洛迪昂(1738-1814)出生于法国南锡的雕塑世家,1775年曾去巴黎他叔叔的工作室学习。叔叔死后,到毕加尔就学。1759年获得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雕刻一等奖。1762年到罗马创作,1771年又返回巴黎。他的作品多以赤陶为原料,以森林之神、酒神巴库斯之女祭祀和其他古典人物为题材。作为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既充分体现了这种火烧黏土的特质,又吸收了精致的洛可可式艺术的精华,还在其基础之上有所升华。洛可可时期在巴洛克时期之后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之前,在时间上几乎包括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洛可可风格始于法国,盛行于整个欧洲大陆(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但在英国并没有任何进展。洛可可式风格是以大量的装饰性细节为标志的,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克洛迪昂的作品常引起人们对幽雅、亲密和活泼的联想。洛可可式风格避免宏伟、严肃、"逻辑"的效果,虽然这种风格常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或巴洛克时代的衰落阶段,因其暗示过分的装饰或"无理的胆大妄为",并常与巴洛克混淆,但克洛迪昂的作品中却巧妙的避免了这些负面因素,而体现了其优美、精致的一面。
斯温伯恩曾用洛可可一词的早期词义作他的一首爱情诗的标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恳请与他相识3天的女主人公不要忘记他们之间尽管热烈但短暂的爱情,充分体现了洛可可式的热情奔放。“仙女与萨悌” 这件作品正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被塑造的两个人物浑身上下富于动感,体态舒展,面部表情细腻丰富,栩栩如生,使观众一下就可以想象到当时激情迸发、热烈的追逐场面。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优美、高尚、风雅,富有魅力,大量使用曲线和自然形态作装饰,展现了一种更轻快,更亲切的风格。作品的造型采取了典型的"C"型和"S"型涡旋线,以不对称的美代替对称的美,色彩明快柔淡。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作品又有矫揉造作之嫌。
18世纪30年代后,洛可可式艺术从法国传播到说德语的天主教地区,将法国的优美雅致同南部德国的富于幻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辉煌的宗教建筑风格。18世纪50年代,洛可可艺术因其浅薄浮华受到批评而日趋渐微。到了18世纪60年代新古典主义运动已开始占重要地位,克洛迪昂1792年回故乡南锡后创作的巨作,描述法国人进入慕尼黑的凯旋门的浮雕正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