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年5月22日,《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出生在布鲁塞尔。埃尔热的原名叫乔治·雷米。埃尔热(Hergé)是他姓和名的缩写。
丁丁1929年首次出现在《20世纪的年轻人》杂志上。就像这本杂志的名字所预示的一样,从此,丁丁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卡通形象之一。
埃尔热小时候各方面成绩都不错,却唯独绘画不佳,因为他总喜欢画小人,被老师认为无大出息。事实证明,埃尔热使他的小人成为艺术,他在今天被尊称为比利时的“连环画之父”,而世界上每三个连环画作家就有一个是比利时人。
2001年5月22日,丁丁的历险终于能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丁丁历险记》中文版。丁丁可以说中国话了。
这一天,在比利时驻华大使馆举行了丛书的首发式,同时举办了“丁丁形象展”。这一天,还为了纪念一个把丁丁的历险指引到中国来的人,他的名字叫张仲仁。这个中国留学生和埃尔热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使丁丁成为中国和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的友谊见证。
丁丁和“张”的传奇1935年出现在埃尔热《蓝莲花》的故事里,整个欧洲由此认识到一个没有欧洲成见的中国。
一套《丁丁历险记》风靡了大半个世纪,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而对中国的“丁丁迷”来说,其中的两本是最感亲切的,因为埃尔热让丁丁来到了中国,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和神奇的西藏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尤其是那本于1935年8月9日至1935年10月17日在LePetitVingtiemev杂志上第一次连载出版的《蓝莲花》,因为故事年代取自1931年的旧上海,因此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奴役。而中间被丁丁救起的中国小男孩张也成为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物出现在书中。
当中国的读者以自己一贯的眼光去读那些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时,也许惊讶于一个比利时人对中国的谙熟:并不走样的中国人的服饰、上海的奢靡与衰败、大烟馆的醉生梦死以及街道两旁写着中国字的酒馆饭店……甚至连绘画的技法也仿佛有了中国风格。埃尔热的中国灵感从哪里来?他就是书中那位小男孩子张。他的真名叫张仲仁,是当时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的一名学生。
10亿欧洲人都知道的中国面孔
据说在欧洲,“张”是个家喻户晓的书中人物。而他的中文名字,则因为音译的问题,有的译成“张仲仁”,有的译作“张充仁”。在《蓝莲花》中,“张”与丁丁的相识是来自张的落水。丁丁从水中救起了他,他们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可以看作他们彼此最初的沟通:“我叫张仲仁,可是,你干什么要救我呢?……我以为所有的洋人都是坏蛋,就像那些在很久以前杀害我祖父祖母的人一样……”“不,张,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是坏的。因为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互不了解。同样,很多欧洲人也认为中国人都是狡猾凶狠的人,还拖着一根长辫子。欧洲人还以为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小脚……”在另一本连环画《丁丁在西藏》中,丁丁对这位中国孩子的评价是:“他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人中间的一个:文静、谦逊,而且有颗金子般的心。”
但埃尔热认识张仲仁则是在法国,当时书中人物丁丁已经完成了他的前苏联、非洲和南美洲之游。埃尔热突然想让丁丁去中国。但他对于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十分陌生,于是经指导中国学生的戈赛神父推荐,埃尔热结识了27岁的张仲仁。张仲仁1907年生于上海,自幼喜欢绘画,在国内时,他就利用给人教中文的机会掌握了法语,1931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埃尔热与张仲仁的相遇,不仅造就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漫画人物,而且开始了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张仲仁对埃尔热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
在《丁丁在西藏》中,丁丁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因空难而困在雪山中的张的一幕,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其实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埃尔热与张仲仁友情的深化。张仲仁对埃尔热的影响首先是让他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最准确的了解。在埃尔热的家中,他们的长谈是可以几个星期不间断。他们的主题永远是中国。那里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以及当时正遭受的苦难。有着深厚美术功底的张还讲到中国绘画中的白描技法和水彩技法……他们友谊的见证还表现在连环画中,所有的中国字都是张仲仁写出来的。
有人评价说,《蓝莲花》之所以成为埃尔热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因为埃尔热的绘画技法在这本书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丁丁这个人物也渐渐完整起来。
一生的友谊让重逢变得美丽
因为丁丁,两位不同国籍的人成为一生的朋友。而他们在几十年后的重逢,成为欧洲媒体追踪的对象。他们相拥而泣的情景感动了数亿欧洲观众。张仲仁也受到了比利时国王博杜安的设宴款待。有的欧洲人还从各地赶到比利时,就是为了看“张”一眼。直到此时,张仲仁才知道自己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影响。
1983年,埃尔热告别人世,次年,张仲仁应法国文化部邀请,来法国讲学,并留在这里潜心从事雕塑创作,他时时牵挂着中国的发展,也曾表示想回国定居,但在埃尔热逝世十几年后,他也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最终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