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知拍卖的知情人士说,拍卖行通行的观点是:拍卖仅仅提供了一个公平交易的渠道,至于委托人与竞买者有什么更“深”的目的或者做法,拍卖公司作为中介一般很难知晓。就如同商场和银行,都为顾客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但顾客在进行交易后到底拿商品或金钱去干些什么,则商场与银行并不去管,更不是他们的责任。
这样的观点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拍卖企业有没有明确的行业规范和准则?
二是拍卖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对艺术市场的引导性?
拍卖企业本身确实只承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责任,而不承担任何风险和义务。作为中介平台,赚的就是买卖双方的佣金,自然也是越多越好。但是,正如一家商户都知道如何促销和推广自己的商品一样,总有本身的定位和准则,以及行业规范。如果仅仅是一个提供给委托人和竞买者的平台的话,带来的必将是拍卖企业品牌的受损。
比如说艺术市场上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能在拍卖行创造一个成交新纪录,很快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并提高艺术家的知名度进而带动其作品的市场行情。对于急于在艺术市场中获利的艺术家来说,直接进入拍卖行似乎是一个节约成本并迅速见效的捷径,从而直接跳过专业画廊这个环节,同时也导致拍卖现场的艺术作品质量难有保障,全凭买方的眼力来进行甄选,拍卖行成为一个大卖场而失去二级市场的高端意义,更成为买家眼中品质不能得到保障的代表。
众所周知,目前各大拍卖行都有与某些艺术家有私下的协议,成为拍卖企业获利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拍卖行会因为某种合作而大肆降低佣金比例。鉴于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处在无序的发展和不完善过程中,这样的做法令多数拍卖企业不得已而为之,其中包括前文提到的苏富比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征集。但是,花费精力和时间加以改善才是真正的立足之本。
就这个问题,寇勤也表示很无奈,但是针对某些拍卖企业的做法,他说:“我认为炒作是有用的也是有限的。我们对于买家的10%佣金绝对不会松动就是为了控制炒作。嘉德不管对象是谁,作品不好就不上拍,艺术品提供者对价钱的炒作可以隐瞒,但绝对要付出代价——就是照章支付上下家两头的佣金(卖方和买方各10%,即成交价的20%)。”
我们再说拍卖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对艺术市场的引导性。在企业经营的商业模式中,常常出现的是“战略方向”这几个字。那么,在中国的拍卖企业中,“战略方向”是否应该存在?
毫无疑问,苏富比和佳士得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面介入,已经给中国的各大拍卖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危机感。虽然眼下还有本土对拍卖行业的保护政策使得他们轻易不能直接在内地开设分公司,但是,大家都能够意识到这迟早会被打破的事实。而在全球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如此飞扬的时刻,我们的名牌拍卖公司能做些什么来稳定和加固自己的位置呢?
就事论事说,在艺术市场热情高涨的氛围中,相比那些在行情利好下进入市场的投机型拍卖企业,品牌拍卖行需要经受更大的考验。艺术市场低迷的时候,这些拍卖企业有足够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来完成品牌建立的过程,但在市场飞越的片刻,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其他拍卖企业的资源争夺,更有巨大对手的威胁,以及如何步步为营但刻不容缓的保持先驱地位。
作为“中国拍卖行业风向标”的中国嘉德,是否也需要这样的信心来推动市场呢?寇勤是这样回答的:“和已经200多岁的苏富比、佳士得相比,我们只有10来年历史,差距还很大。他们多年来形成的有效管理机制、全球网络使其拍品的征集全球化,反过来拍品的销售也可以全球配置资源,什么东西适合哪里,就拿去哪里拍卖。与他们看齐,嘉德更明确的是要把艺术品拍卖做得更好,而不是数量上更多。”
早在1996年,中国嘉德就联合美术史学者,很有前瞻性地推出“1949-1979新中国美术作品”拍卖专场,此后“清道光廿五年贡酒”的拍卖、“翁氏藏书”的回流等等,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奠定了嘉德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回观苏富比和佳士得面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勃勃野心:
佳士得表示,“过去二十年,香港佳士得在亚洲拍卖市场中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成就卓越,在集团240年的历史中写下辉煌一页。亚洲在国际拍卖市场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作为开拓市场的先驱,佳士得会继续积极扩展亚洲区业务,并加强投资,制定更为长远的发展策略。我们深信香港佳士得将稳守其领导地位,缔造更多佳绩。”
而苏富比欧洲及亚洲区副主席司徒河伟认为,苏富比香港公司的业绩连年攀升,总营业额达18.36多亿万港币,增长率达到了94%,更基于纽约苏富比和香港苏富比在亚洲当代艺术项目的出色表现,令苏富比高层看到了亚洲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购买力,也据此对亚洲管理层进行了新的部署。
在未来几年中,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源争夺,将更多体现在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上,而无论从当代艺术的学术上,还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品本身,中国本土的资源都不能与西方相比:其一,当代艺术源于西方,在学术上对当代艺术的判断力有自身的诸多缺陷,产生的问题是我们的学者和拍卖行到底需要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当代艺术?其二,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早收藏家都在西方,在货源的供应上也有很多不足。这些都给中国的拍卖企业带来巨大的难题。
但是提出难题才能解决难题,只有积极认真地审视自身的缺陷,弥补和修正,才能成为本土市场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