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艺术 
《基督受刑图》
                            
日期: 2006/9/27 9:10:26    编辑:     来源: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知识和理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作者的传记、相关的叙述,如同行船的航标,指引观者的视线从画面中捕捉到更多的内容。不过,如果面对真正伟大的作品,这一切就显得有些多余了,只要敞开你的心,任何人都会感受到来自画面本身的强烈震撼,那种激荡人心的感情是无法用我们文明的语言来形容的,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力来投入感受其中的痛苦、欢乐、伤心、绝望、光荣、悲壮……与世界上所有的人一起分享那些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与梦想。德意志画家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unewald, 约1475-1528)为圣安东尼修会慈悲骑士修道院绘制的这组祭坛画,无疑就属于这样一件杰作。

    关于它的作者,我们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却丝毫不会妨碍读者直接面对这幅画作。它向人们展示出的悲剧效果是空前绝后的,观众可能会一下子被画面的痛苦氛围所震慑,即使并不是十分熟悉圣经故事,读者也会辨认出这描写的是基督受刑的场面,可是又有谁能够像格吕内瓦尔德一样,把这悲惨凄凉的场面描绘得如此感人至深呢?特别是当注视到细节的时候,那些受刑后的可怕场景恐怕会彻底撞击观看者的心灵。我们看到基督的手指因剧烈的疼痛而尽力伸张着,几乎冲破整个画面的边框,在每一根痉挛的手指之间倾诉了多少痛苦与悲哀。他的双脚抽搐般地叠交在一起,猩红的鲜血正从趾缝中间滴淌下来。他的身体像荆棘一样布满伤口,恰如圣安塞姆的记叙:遭鞭挞后,主昔日美丽的身躯像麻风病人那样裂开。在高大的基督身旁,瘦小的圣女抹大拉屈身下跪,绞在一起的双手表现出她内心的苦恼。

    左边身穿素服,神志恍惚的玛利亚倒在圣约翰怀中,悲痛绞碎了她的心,使那最神圣的肢体完全丧失了知觉。格吕内瓦尔德以令人窒息的手法直截了当地将这一切恐怖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中所有的线条和形体无不充溢着痛苦的神秘色彩。他的描绘并不像莱奥纳多那样包容着广博无尽的知识,也不像波提切利那样专注于形体的优美,更不像提香那样带着轻松而愉悦的心情去表现现世的生活气息。他渴望做到的只是将一个古老的主题尽可能以图像的形式描绘出来,打动观者的心灵,使他们从情感上相信,那件事一定确确实实地存在过。为此,他不惜牺牲漂亮的形体。

    格吕内瓦尔德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内在张力的自足世界。看一看画面右边施洗者约翰伸出的那只手指,它是多么有力而坚定,在这后面写着一行字:“他必将充盈,我必将消亡。”而地上的羔羊和圣杯也提醒人们,尽管此刻痛苦哀伤,但为洗涤人类原罪而牺牲的基督终将复活,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希望。这算是一个暗示吗?的确如此。如果下次你再进入这座教堂,看到的也许就完全是另外一幅场景了。祭坛画的形制有些特殊,它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摆在家里的独幅作品那样挂起来供人欣赏,而是如同一扇扇可以折叠开合的门窗,根据不同的仪式需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平日里,只有这幅阴森凄凉的《基督受刑图》正对着大厅中央,但如果到了礼拜日或者其他重要的节日,祭坛画就会从中间的部位展开,像是伸出两只翅膀。这时,观者就会惊讶地发现,祭坛画正面那悲痛欲绝的气氛一下子消失了,令人陶醉的欢欣在一片艳丽缤纷的华光中涌入教堂。事实上,展开以后的祭坛画总共包括了《圣母领报》、《耶稣降生》、《圣母子与天使》和《基督复活》四个场面,这里就让我们只用最后一幅来做一下对比吧。正如施洗者约翰的预言,基督在三日后复活。他就像太阳的幻象一样,冲破厚重的石棺,在星光闪烁的复活节夜空中散发出炙热的光辉。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格吕内瓦尔德艺术中的宗教因素,并非来自中世纪美术本身源远流长的结果,而是源于对以往伟大传统的回归。他的艺术有着追求崇高与伟大的特质,因此尽管属于心灵体验的领域,但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新的时代精神。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