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当代 
丰子恺艺术随笔
                            
日期: 2006/9/28 18:33:16    编辑:     来源:     

    近来我的习惯:晴天空闲时喜看画,雨天空闲时喜读文;白昼空闲时喜看画,晚上空闲时喜读文。自己觉得这习惯非出于偶然,有着必然的理由。这理由是画与文的性质和晴昼与雨夜的感情所造成的。画与文性质各异:看画不必费时,不必费力,一秒钟即可看出画的大意;多看几分钟也尽有东西看得出来,时间和眼力脑力都很自由。读文就没有这么便当,一篇文章大意如何?思想知何?非从头至尾通读一遍不能知道。就是“一目十行”也要费一歇儿时光;而且你试想,“一目十行”的目,相当地吃力呢!讲到人的感情,在晴天,白昼,若非忙着工作的时候,窗外的风日有时会对我作种种诱惑,使我的心有些儿动摇不定。若是没有出游的勇气与地方,不得已而要找几册书消闲,势必找画册,看时可以自由一些。倘找书看,若非很有兴味或很轻快的书,往往不易潜心阅读。能潜心读书的,只有雨天,或晚上的空闲时光。那时外界的诱惑都消失,窗外的景色对我表示拒绝,我的心才能死心塌地的沉潜于书中。——但这也不是常事,疏懒之极,雨夜也无心读书,只是闭目掩卧在床上看画,不过所看的是浮出在脑际的无形的画。
    藏画藏书的贫乏,可以用方法救济。其法,每一种书看了一会之后,便真个把它们“藏”起来。或者用纸包封,或者锁闭在特别橱里,使平日不易取阅。过了一年半载,再取出来。启封展读的时候,感觉上如同另买了一部新书。而书的内容,一半茫然,一半似曾相识,好似旧友阔别重逢,另有一番滋味。且因今昔心清不同,有时也会看出前次所未曾见到的地方来,引为至乐。这办法,我觉得对于画册尤为适用。因为有的文章,看过一遍便可不忘,即使藏了好久,拿出来重读时也不会感到什么新鲜。绘画是视觉美的东西,根本用不到记忆,其欣赏离不开画本。故久别重逢,如同看曾经看过的戏,听曾经听过的曲,每次都觉得新鲜的。
    上月我患足疾,回到乡间的旧栖去静居了一个月,有一天趁闲.拿出从前封藏着的两包画集来,在晴窗下浏览,一包是《北平笺谱》;又一包是《吴友如画宝》。这两部书不是同时买来的,也不是同时封藏的。记得我先买《吴友如画宝》,看了一遍就封藏。后来又买《北平笺谱》,看了一遍也就封藏。现在同时发开两包,好像一时买了两部新书,倍觉高兴。而同时欣赏这两部画集,又不期地发见了它们的奇妙的对照。似乎是有意选择这两部书,来作本文的话材的。
    所谓对照,就是这两种画册给我的感想完全相反,各具一种特色,各自代表着一种画坛上最主要的画风。《北平笺谱》是郑振铎、鲁迅两先生所辑的,内容都是画笺。然而这种画笺大都已经失却了“笺”的实用性,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专供欣赏之用了。北平人是否如此看待它,我不得而知。只是我的案头假如有这样的一刀信笺,我决不愿意用“某某仁兄阁下”等黑字去涂盖这些绘画。所以我否认它们为信笺,却把它们看作一种小型的绘画。《吴友如画宝》可说是清末画家吴友如先生的作品的全集(他长期为画报作画,作品极多。但这册《画宝》中各类皆有收罗,可说是全集了)。但是大多数作描画用,注重题材内容意义的细写,大都不能称为独立的绘画。称“笺”的像画,而称“画”的反不像画,这不是奇妙的对比么?
     然而我并非对于二者有所抑扬。我对于二者都欢喜,只是欲指出其性状之相异耳。相异之点有二:在内容上,前者大都是“抒情的”,后者大都是“记述的”。在形式上,前者大都是“写意的”(或图案的),后者大都是“写实的”(或说明的)。故前者多粗笔画,后者多工笔画。现在须得把两者分别略叙一下:
    《北平笺谱》中的画,完全是中国画风的。中国画最小型的是册页,但它们比册页更小,可说是中国画的sketch[速写]。有的只有寥寥的数笔,淡淡的一二色,草草的几个题字,然而圆满,调和,隽永,有足令人(我)把玩不忍手释者。我觉得寥寥数笔,淡淡一二色,与草草数字,是使画圆满,调和,隽永的主要原因。尝见这种笺谱的作者所作的别种大画,觉得往往不及笺谱的小画的富有意趣。为的是那种大画笔致欠“寥寥”,色彩欠“淡淡”,题字欠“草草”。想见画家作笺谱时,因见纸幅太小,故着墨宜少;因念须作信笺,故傅彩宜淡;画既略略,题字自宜草草。因此每幅费时不多,大约数分钟可了。即兴落笔,一气呵成。大画所以不及小画者,即在于此,然而画材与题字的选定,倒不是数分钟可以了事的。这有关于画家的素养,不能勉强。袭用陈腐的古典者有之,但意味深长者亦不乏其例。把我所欢喜的摘记数幅在下面,以示一斑:其一幅绘萝卜白菜,题曰“愿士大夫知此味,愿天下人民无此色”。其一绘甘蔗与西瓜,题曰“但能尝蔗境,何必问瓜期?”其一幅仅绘鱼一条,题日“单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信有波澜”。其一幅绘钓者,题曰“钓亦不得,得亦不卖”。其一幅绘游方僧,题曰“也应歇歇”。其一幅绘扶醉,题曰“何妨醉倒”。其一幅画酒杯与佛手,题曰“万事不如杯在手”。其一幅仅绘佛手,题佛经中句“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皆巧妙可喜。但有多数思想太高古,使生在现代的我(虽然其中有几位作者也是现代人)望尘莫及,但觉其题句巧妙可喜,而少有切身的兴味。切身的兴味,倒在乎他们的笔墨的技术上。尤其是陈师曾先生(朽道人)的几幅,《野航恰受两三人》,《独树老夫家》,《层轩皆面水》,以及无题的,三张绿叶和一只红橘子,孤零零的一朵蒲公英,两三片浮萍和一只红蜻蜒(《太白》曾取作封面画),使我久看不倦。陈先生的画所以异于其他诸人者,是不用纯粹的中国画风,而略加一些西洋画风(听说他是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毕业的)。然而加得很自然,使我只觉画面更加坚实,更加稳定,而不见“中西合壁”的痕迹。
    “中西合壁”的痕迹相当地显露的,是《吴友如画宝》。吴先生是清末长住在上海的画家,那时初兴的“十里洋场”的景,大都被收在他的《画宝》中。他对于工笔画极有功夫。有时肉手之外加以仪器,画成十分致密的线条写实画,教我见了觉得害怕。这部《画宝》分量甚多,共有二十六册。内容分十一种:即古今人物图,海上百艳图,中外百兽图,中外百鸟图,海国丛谈,山海志奇,古今谈丛,风俗志图说,古今名胜附花鸟,清朝将巨,及遗补。画幅之多,约在一千以上。第一,古今人物图,所绘多古人逸事,如李白饮酒,伯乐相马,冯瑗 弹铗,虞姬别霸王等,还有许多古诗句的描写,例如“老妻画纸为棋局”,“天寒翠袖薄”,“坐看云起时”,“人面桃花”等。其中还有许多小儿游戏图,如捉迷藏,拍皮球,三人马,鹞鹰拖小鸡,滚铜板等,描写均甚得趣。儿童都作古装。第二是海上百艳图,此部为女孩子们所最爱看。所绘的大都是清末的上海妇女,小袖口,阔镶条,双髻,小脚。而所行的事已很时髦,打弹子,拍照,弹洋琴,踏缝衣机,吃大菜。吃大菜的一幅题曰“别饶风味”。又画洋装女子,题日“粲粲衣服”。又画旗装,题日“北地胭脂”。又画日本妇女装,题日“效颦东施”。我看到一幅弹古琴的,佩服吴友如先生见识之广:那张七弦琴放在桌上,一头挑出在桌外,因为卷弦线的旋子在这头的底下。常见人画琴,全部置桌上,皆属错误。这点我也是新近才知道的。第三,中外百兽;第四,中外百鸟;我对之皆无甚兴味。第五,海国丛谈,第六,山海志奇,完全是《异闻志》的插画,每幅画上题着一大篇故事,我也没有兴味去读它。但见画中有飞艇,其形甚幼稚。也许那时的飞艇是如此的。第七,古今谈丛,第八,风俗志图说,也都是喧宾夺主的插画,每幅画上题着一大篇细字。我只注意其中一幅,描写某处风俗的跳狮,十几条长凳重叠起来,搭成一高台,各凳的远近法并无错误。这是全书中远近法最不错的一幅。在别处,他常常要弄错远近法,例如富的格子,他往往画作平行。又如橱的顶,他往往画得看见。又如一处风景,他往往有两个“消点”,使远近法不统一。这在中国画中是寻常的事。但在洋风甚著的吴友如先生的画中,我认为是美中不足。以下的画,格调大都与上述的们仿佛,唯最后的遗补中,有感应篇图,构图妥当,笔法老练可喜。
    看《北平笺谱》,可以看到各画家的腕力,可以会晤各画家的心灵,因此常常伴着感兴。看《吴友如画宝》时,可以看到他的描工,可以感悟他的意匠,因此每一幅画给我一种观念。可知前者是主观的绘画,后者是客观的绘画。前者是诗的,后者是剧的。我又觉得看前者好像听唱歌,看后者好像听讲故事。
    我合观这两部画集,发见两种画风,原是偶然的事。但是凑巧得很,世间的画派无论古今东西,都不外乎这两条路:抒情的与记述的,写意的与写实的,图案的与说明的,简笔的与工笔的,腕力的与描工的,心灵的与意匠的,感兴的与观念的。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