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式主义艺术又称矫饰主义或风格主义,由意大利语Maniera(风格)引伸而来,16世纪的著作中多用于社交行为与艺术,其意思不单指字面上的风格和样式,还是对一种时尚品质的高度褒扬。它包含着风度、艺术鉴赏力、发挥的流利与高雅方面的契合。这种品质可以在后来备受推崇的古代雕像和达·芬奇、拉斐尔以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找到。“样式主义”这个词后来用到16世纪中、晚期艺术家的作品上,是贬义的。人们在运用这个名词时,据说为的是要掌握诸大师的独特艺术手法,即所谓独特风格。他们的画中尖锐的不协调的色彩、怪角度变形的扭动人物,使17世纪人们看了觉得矫揉造作和徒有其表。作为封建反动思潮的体现者的样式主义美术,其特征是主观主义、矫揉造作、牵强附会和过分地注重装饰性。这种倾向最早出现在16世纪20年代佛罗伦萨画家彭多尔摩和罗索的创作中。
彭多尔摩(1495一1555)最早的作品接近于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倾向。但从2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如《圣母像》,开始表现主观主义和人物形态的病态夸张,离开了文艺复兴的创作原则。罗索的创作也有同样的倾向。随着封建势力的增强,样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流派在意大利得到推广,它的代表者有画家贝鲁其诺、巴里柴尼诺、普里马蒂乔,雕刻家阿马拉契、契利尼,建筑家瓦萨里、布翁塔林叫队。样式主义在绘画中故意扭曲人体。如在贝鲁其诺的《寓意》一画中,他把小爱神丘比特刻画成一个放荡的屠弱少年。画中人体的畸形扭曲,以及构图的挤塞,也说明作者所追求的不是文艺复兴盛期那种从容大方的气派,而是矫揉造作和片面追求装饰效果。在教会和宫廷贵族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矫饰主义美术蔓延于整个意大利,进而成为大多数欧洲国家贵族美术效法的榜样。后来人们就把艺术上的矫揉造作、内容空泛称为风格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