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杉本博司的作品是一年前,那时侯我接触摄影不过寥寥数日,实验和了解摄影的方式停留在无目的的抓拍和泡图书馆。在安静的充满冷气的图书馆中,我在一堆熟悉或不熟悉的摄影大师里邂逅了这位日本国宝级的人物,杉本博司,也邂逅了他的《Seascapes》。
那时候看他的《Seascapes》,意识停留在直观的视觉存在。作品中那等分画面的海天线,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偷懒的家伙。初学摄影的阶段的我,对黑白影调是忽视的,对形式感的追求也停留在那种横竖交错的直线,纷繁密布的点的阶段。于是,那时候对他便产生了几分厌恶,甚至认为他在投机取巧。最后我带着他与其他摄影家的对比和鄙夷的态度把他从记忆中抹去。
也许这一年我也在追求这种摄影的画面和氛围的特意性和简单性,在几个月前我在又看到这片宁静的海的时候,我居然激动了一下子,以往对其作品的鄙夷也稍稍感到愧疚。
引用一个词,“极少主义”。这个词最早来自60年代的雕塑界,即采用极为简单的、通常是几何化的形式追求一种共同的趋向,后来这种趋向被广泛用于现在建筑的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摄影大师,杉本博司把这个形式概念用于他的艺术摄影作品《Seascapes》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我对“极少主义”并没有什么好感,对他的作品的激动点是他应用“极少主义”和出色的影调构成为其作品赋加的无限意味。
氛围的诡异是《Seascapes》这组的最大看点,这片深似油墨的海是我见过的最平静的海,也许我到过海边的次数不多,海在我的印象里是不会平静的,但在《Seascapes》里海的呈现是安静而冰冷。细看下去,这种安静十分虚假。这种虚假的安静透着一股博大张力,其中埋藏着无从所知的冷战。第一张的海天线机械的僵直,压抑,透不过气的压抑,它和单调的无云晴空对峙,欲言又止。最大的景深,其线条清晰,海的立场如此鲜明,天空无法乘虚而入。第二张衫本博司开始利用景深和慢速快门虚化这条海天线,于是黑海的波纹虚无起来,时间的诡计渗透其中,两个对立面的意志开始动摇,彼此融合,模糊不清,确实暧昧。第三张黑海与晴空已经完全接纳彼此,征服彼此,直至画面形成一个灰白渐变。觉得《Seascapes》是叙事性的,是一个人与人关系时间性的演变,是独立的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彼此交融,总之可以引伸开去的很多很多。
纵览杉本博司的其他作品,和这组《Seascapes》的意味是很相似的,他也许是个怀旧的人,他总在阐述时间性的东西,和这种时间性演变和过程,比如老旧的电影院和博物馆系列,唯一不同的是,《Seascapes》的演变还在继续。感慨于他能娴熟用最简单明了的摄影,绘画的概念和手段表现他要表现的观念,讲述他要我们倾听的故事。曾找到过一本他在日本发售的图集,扉页的题字是:"Who is Hiroshi Sugimoto?",并且用很大篇幅来介绍他的生平,可见日本人这位与荒木,森山同等分量的摄影大师并不是很了解,足见他为人的低调。反观其作品《Seascapes》,也无出不透露着这种低调,没有出奇的摄影手段,没有嚣张的主体物,却意味深长。作为一个出色摄影师,他对着实影象忠诚和处事的认真,他的画面的精致叫人拍案叫绝。我在模仿《Seascapes》以后的冲洗阶段,也是费劲心机去严谨地操作,最后的画面却远达不到他的精细程度,最后无奈的只得在电脑上抠去遗憾的杂点。
我的海,抛开与其相似的画面的成立也只是一潭死水罢了,他的心路历程才是我要真正去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