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画派与文艺复兴的传统之间关系其实并不太大,它们唯一的相似点恐怕只有在形式上。而画家掌握这种形式的技法主要通过专业的美术学院来传授,因此人们也将其称为“学院派”。这种画法被官方普遍认同,每年一度举办沙龙,从中评选最优秀的作品和画家。在当时来讲,学院派画家的创作无疑与官方立场以及大多数人的审美趣味相一致。而谈到浪漫主义,最好也不要孤立地理解它,著名的诗人雪莱和拜伦,还有音乐家贝多芬、肖邦,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尽管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非主流,遭致了来自各方面的不少责难与非议,比如拜伦被视为贵族的叛逆者,贝多芬也被认为是个十足的疯子,但是,在这些浪漫主义者身上,真正体现着时代变革的气息,与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不同,他们强调自由、解放、打破传统束缚、个性张扬。毕竟,在这一百年里,不论哪一个民族,要求独立、民主、平等的呼声都未曾如此强烈过。革命在世界各地频繁爆发,浪漫主义者的眼中充满了对新世界与新秩序的渴望。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一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他拿起画笔,以富于激情和动感的构图与色彩挑战了保守的学院派传统,受到青年一代画家的普遍尊敬。《希阿岛的屠杀》是他26岁时的一张杰作。与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一样,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记录了奥斯曼土耳其士兵残酷镇压希腊人民起义的历史事件。1822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属于希腊版图的希阿岛,并且洗劫了这个小岛。作品中,画家将土耳其侵略者画得人高马大,即使东方的铁骑行将衰落,可仍然具有致命的杀伤力,马的后面还拖着劫掠来的妇女,俨然一副获胜者的恣意模样。而在他的斜下方,手无寸铁、备受蹂躏的岛上居民们与之形成三角形构图。老人仰天怅惘,不知等待他的命运会是怎样,神情疲惫的男子与女子依偎在一起,满脸绝望。还有两个人紧紧拥抱,不忍面对眼前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横躺着奄奄一息的少妇,胸怀袒露,不谙人事的婴儿伏在上面寻找活命的母乳。这是动与静、强与弱、压迫与无助的对比。德拉克洛瓦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世界,这里有残忍、勇猛、坚毅、愤怒、恐惧、哀求、抗争、兴奋和绝望,空气中弥漫着混杂的情感,充斥着强大与弱小,武力与良心的较量。画家为了将这些对比效果表现得更强烈,采用了狂放的笔触和色彩。黄色、红色、蓝色,以及穿插其间的白色与黑色,使观众的目光始终不能停留在一点,随着情景的变换而心情波动。当德拉克洛瓦将作品送去沙龙展览,官方看到这样狂放不羁的作品自然不是很欢迎。不过巧合的是,就在那次沙龙展上,同时展出的还有英国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它那明亮的天然用光使德拉克洛瓦大受启发,他又把画搬回自己的画室,对背景中的天和云做了修改,使画面更加具有宏伟瑰丽的壮阔感。在天边夕阳的照映下,无论是战马上的武士还是无辜受难的平民,谁都无法捕捉住他们将来的命运。当时有人看过这幅画后不禁惊叹道:“这不是希阿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不过,德拉克洛瓦正是凭借他的激情和创新,给予后来的印象派以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