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艺术 
《雪中猎人》
                            
日期: 2006/10/12 9:22:50    编辑:     来源: 中华网读书    

    尽管欣赏名作需要独立的思想,可每看到一幅作品,我们总还是忍不住想先问问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名声就好比保证商品质量的品牌,它将观众的眼光定格在不同的境界。与小汉斯·荷尔拜因的得名方式一样,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由于父子同为画家,所以要在前面加上一个“老”字。他是16世纪尼德兰地区最伟大的画家,也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这样说并非言过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去品味他的画,便不难体会到其中那种深沉而博大的品质。

    这幅《雪中猎人》无论如何都会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或许刚开始的时候说不清为什么,但至少分明的黑白对比已经映入了观者的视线。在一片银妆素裹的雪景中,画面左边顶立着深黑色的树木,它们与画幅边缘形成垂直线,一棵棵沿着猎人前进的方向,遵循透视的“短缩法”逐渐推远。顺着视觉的指引,观众看到山谷中的冰面,以及在上面嬉戏的村民们,他们的头顶飞过一只展翅的黑喜鹊,正好将近处的树木与远景的山峰联系起来。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便能感觉出一些门道了:作者在如此不着痕迹地安排布局和构图,以精确严谨的秩序统辖纷繁复杂的表象。带着这一发现再去欣赏画面,慢慢地,便会令人在这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我们会在画面上找到不同的三角形和对角线,或许,仅用这两个词来概括还不是很合适,因为提到“线”或者“形”,它们只让人想到二维平面而忽略了空间,可是在实际面对画面的时候,我们却感觉到明显的高低变换和距离上的深远。两条对角线事实上位于高、低、前、后的不同空间,而两个三角形也分别伸向近景和远点,即使从正面看,一条条由白色小路构成的水平线也与形成透视关系的树木一样,将观众的思绪带向远方。

     毫无疑问,这是一幅具有相当可信度的画面,如果没有前面的分析,我们或许就会以为这只是冬日乡村景象的偶然一瞥,用“写实”或“画得真像”便可以简单概括了。可是画面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自然的真实,它比平日里所见到的一切更加抽象,经过了画家的归纳。虽然表现的是冬天的雪景,寒冷而透明,有动物、植物、房屋、水面、山峰,有活动在其间的人,但在画面中,勃鲁盖尔似乎更关心的是由它们所构成的矛盾与统一、变化与重复的关系。黑与白、垂直与水平、活动与静止,这些本都是对立的因素,然而作者却将它们融入整体的框架当中;高与低、长与短、远与近,它们打破单调的节奏,同时又保持相互呼应。这些关系绝不单独存在,而是纵横交错在一起,让人欣赏起来多了不少思考的乐趣。举例来说,左下角的猎人离我们最近,但背对观众,根本无法看清他们的脸,而最远处的山峰却正对着我们,轮廓分明。那凌厉的尖峰使人联想起构图中的三角形,它也反复出现在浓密的树杈和斜坡的屋顶。作者就如同缤纷宇宙的审视者,无差别地对待眼前的人与景物,默观世界的喧嚣与沉静,对于他来说,它们的意义并不在自身,而是属于永恒秩序的一部分。在平凡的劳作中,在与自然的较量与游戏中,生活呈现出它内在的诗意。

    这幅作品属于一套表现季节的组画,是比利时安特卫普一位收藏家订做的。就在作品创作的同一年,勃鲁盖尔还留下一张有趣的自画像,他手拿画笔,独自沉思,而身后站着一位滑头滑脑的买家,好像正在对画作指指点点,发表看法。谁也不知道他是否就是这套作品的主顾,但这幅画像至少表明,画家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他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对世界有果敢的独立看法,尽管绘画是他谋生的职业,但他绝不会向庸俗的尘世妥协。他在画他相信并发现的一切,而不是他人的要求。这就使此幅作品显得更加耐人寻味,它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得起反复推敲,正是因为它是一件纯粹的艺术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全部的心思、智慧与才华。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