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当代 
陈丹青静物二三印象
                            
日期: 2006/10/13 16:13:29    编辑:荣念曾     来源: tom.com    

(一)
    有人会用移形换影来形容当代的装置艺术;也有人会认为,装置艺术是将本身已带符号的现成物件,重新组合成新的艺术品。艺术家并为这新组合物件提供新的阅读。我们论述装置艺术,一方面会注意艺术家如何选择、调配和安置这些物件;另一方面也在看他们如何建立物件间及物件和环境间的关系,远有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九八年度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之一陈丹青的近作静物系列,仿佛就是对这类装置艺术家义的一些回应。
   通过他的近作静物系列,我们可以看到来自纽约的陈丹青如何选择、调配和安置这些静物。这里的静物包括各种中西古今雅俗画册,以及那些带着符号的现成物件,譬如钞票和丝绒布料。然后陈丹青用油画的媒介、写实的技术,将这些铺排记绿下来。通过作品,我们看到陈丹青对静物、媒介、技术的选择、组合和安排。这些,都可以为我们阅读或分析陈丹青作品时提供主脚。
(二)
    我们和艺术品建立关系,无论是画也好,是装置艺术、舞台演出也好,只要用心的话,通常除了认识印证到作者在意识上希望传达的信息外,我们远能通过作品,认识印证到作者的环境和时代;当然,我们也能通过作品,认识印证作者如何自我评估,包括如何评估所传达的讯息、传达的手法、传达的技术和结构。作者自我评估内容、手法、技术和结构的态度,往往更直接地反映作者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作者的经历和取向,以及作者的意识。这些都正好和作品讯息相印证。

    陈丹青近作静物系列明月张瞻借写生论写生,借中西古今雅俗画册的复制论复制,写生用的近距光线、实物的位置大小、俯视的角度框架都是照本宣科、明显直接。复制品纸张的尺寸、质感和反光度、复制品和复制品间的对比,都在借用写实打复制,不断在以毒攻毒评论实和复制这两个当代美术界的论题。
(三)
    如果我们将画廊和作品间的关系,来对比装置艺术和装置艺术物品的关系,我们很容易意识到装置艺术是在颠覆画廊制度。但是曾几何时,画廊又再将装置艺术变质,并吸纳于旗于;将装置艺术收伏成为无伤大雅的收藏品。如果我们将画廊作品间的关系,来对比陈丹青静物画系列和画中的复制品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见到陈丹青是在用手上熟悉的工具,来表达他对目前艺术“企业”现象无声的抗议。至于抗议对艺术“企业”直接具体影响有多大,其实已不再重要,作品本身已经是一种纪绿,亦是历史的见证。
相对陈丹青天安门系列作品,静物系列表面上似乎开始内敛,实质上仿佛是对他上一批作品的反思和批评,因此可阅读的层面似乎更深沉。至于陈丹青未来作品又将如何向这批静物系列交待,将会是我们拭目的事。
(四)
    策划陈丹青近作静物展时,正值部份香港报章因为香港科技大学《四边艺术交流展》中广州艺术家徐坦作品,而挑起有关色情与艺术的讨论。我认为理性的讨论是的公共教育,哗众取宠泛道德论的态度,却只落得黄色传媒对号入坐的笑话。

    陈丹青在静物油画中将文艺复兴经典油画和花花公子照片两者的复制品并列,两者具具是印刷复制,正好造成一种距离和冷静的气氛,和徐坦作品运用的绿影的纪绿相互辉映。作为策划人,如果因为展品被卖弄色情的黄色传媒胡乱指责为卖弄色情,而作出自我检查,就是对学术机构的侮辱。
我们在陈丹青静物油画中,通过画框,看画中画的框框;有如我们通过画廊这框框,去看画框里的作品。双重框框的作用除了制造距离,亦在相互制造辩证,成为“学问”的起阶。这里兴旺 提醒我们画廊和作者间其实应有的互动关系,也启发们应框里框外交流对话,将交流对话发展成创作活动。
这次陈丹青近作展中,我们特别邀请了香港三位绿象艺术工作者:黄志伟,陈序太和沈嘉豪,与陈丹青一起创作交流。他们通过绿影和科技的框框,制造另类距离去看陈丹青静物油画中画的框框,将这次在科技大学艺术中心与行的展览发展成为一次纽约香港跨地区、油画绿影跨媒介跨科技的合作。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