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经典 > 经典当代 
隐喻——曾梵志的绘画
                            
日期: 2006/10/23 13:45:56    编辑:     来源:     

    曾梵志的作品按题材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面具系列”代表了他创作上的一个新阶段。
  “面具系列”是一组表达画家对人生、社会认识的系列组画。
面具做为一种社会性工具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那时,人们为了驱除邪魔、恶疾,将狰狞的形象绘到面具上,进行祈天求地的巫术活动。后来,面具逐渐在社会中成为人们庆祝仪式中的社交工具。比如化妆舞会、西方国家一些传统节日里,就都利用面具这种文化符号来进行庆祝活动。面具,主要做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下来。在20世纪,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是以固定的社会角色、文化形象出现的,在这种角色的适用范围之中,人会感到安全,稳 定和自信。这些角色的扮演也是人们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必须。形形色色的角色也被称为面具。这里的面具也是一种社交的工具,在这种意义上,这个面具和上面所提到的面具所起到的本质作用是相似的。当然也有不同点,上述面具是庆典或社交娱乐时人们用来扮演一种过去的文化角色的工具,而这种面具则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正在使用的保持群体秩序的工具。“过去正在”和现在正在发挥作用,现实意义很强。另外,它当然是不可视的,要想发现它的存在,只能通过理性的分析。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都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已逐渐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而人们的文化性格也在逐渐改变,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审美观念变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反映的是他自己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一种感慨,一种无奈,一种习以为常的感慨与无奈。
    回头看曾梵志以往的作品,“协和系列”,“肉联系列”,都是以大笔触的造型产生渲泄式的画面效果。有些作品中可怖的血腥气氛与人像的神经质表达,所带给人血肉模糊的视觉刺激构成主调。“面具系列”风格一变,带来了漠然的距离感,挥去了强烈的渲泄。
正是岁月磨平了画家感知系统表层的神经突起,让他“麻木”了许多,同时也输给他激素,使本来就已早熟的曾梵志进一步成长。画家已不再是血气方刚的毛头青年,直白地表达,或可以说是借德国表现主义的手法泻泄情绪的曾梵志退后一步,却惊奇地发现,以往自己深深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如今已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就像攀援给手掌磨出的老茧。成熟了的曾梵志在表现语言 题材上都做了不小改动。如同传统中国画的衣纹及形象处理,远景的悉心描绘,已除去了原有的许多“火气”。面具做为他的“招牌语言”,则是放到格外突出的构图位置。一张张雷同的,毫无表情的面具圆睁无珠的“大眼”,木然地“凝视”观众,不知为何还流出眼泪,“挤”出一套套机械的表情。
   面具这种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是“隐藏”,象征现代社会表面亲热内心隔膜的人际关系。做为一种象征物,面具显然有隐喻的作用。隐喻并不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而是作者通过象征性对象,引起观者更多的思考。
象征,隐喻的题材带给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也带给作品“后现代”的色彩。
曾梵志由湖北美院毕业至今,已由学院走入社会多年,上学时曾热衷于德国表现主义的他,已经抛弃了他以往的风格,努力地改变自己。他对艺术的初衷依然不变,“真的艺术家不顾忌自己艺术在别人心目中已有的面貌。”他想通过重复乃至母题的不断消耗与释放来体会到更多的新的艺术语言。看过“面具系列”我们就更能理解他对艺术的理解了。
    对艺术真诚地追求的曾梵志,想通过面具表现出人们在当今生存环境中的尴尬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他也身处其中,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保持了对艺术的一分真诚,消解了那份尴尬。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