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人类第一块摆脱蒙昧枷锁走向现代发展的热土,人类在欧洲第一次闪烁出了艺术、人性和理智复兴的灵光。接着,产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化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向全世界播送出追求自由的玉音和锻造福祉的辉光。可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同欧洲人(或者称为印欧人)的来历一样,很久以来就是一团迷雾。辉煌往往来源于渺茫,因为人们只注意眼前的那一片片闪亮。长江浩浩荡荡,在她身旁中华民族演出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壮举。可是,长江的源头经历了多少年努力,在二十世纪才调查清楚。尼罗河哺育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文明,可是,她的源头到十九世纪才探索明白。常常向全世界发射第一缕光明的欧洲,她最古老的有史文明在哪里?
遍体多毛的史前欧洲人朴直率真、孔武有力,据说印欧人发源在今天黑海附近,以后逐渐扩张迁徙到整个欧洲。古代印欧人世界级的成就是“巨石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但是,欧洲有文字可考察的历史却短得叫人感叹。目前,公认欧洲最早的爱琴文明(密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是欧洲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比它稍微晚一些的伊特鲁里亚也可以算得上比肩接踵的一个。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文明的地位。
但是,伊特鲁里亚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又困扰了聪明的欧洲人,因为他们是像天外彗星般突然出现的,却像涓涓溪流那样汇入了辉煌鼎盛的古罗马。当人类酒醒梦回、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时,伊特鲁里亚人连同文明已经早就消失了。特别,伊特鲁里亚文字虽然已经破译,但是,那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单词词典。一本单词词典对于了解语言精髓没有多大帮助。由于没有像埃及“罗塞塔石碑”那样的双语词典,伊特鲁里亚语言却还是渺茫。现在,只知道这种语言不是印欧语言———从欧洲海隅大陆经过伊朗一直到印度、一路流行着的属于同一祖先的语言。也许,伊特鲁里亚人并不属于这个讲印欧语的大家庭,虽然他们寄居在欧洲南边风光迤逦的亚平宁半岛。
伊特鲁里亚人很可能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迁居到欧洲去的。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就建立了一些城邦,而且互相开战。战火愈演愈烈,有一帮人群为了逃避战乱,从家乡出发,千里迢迢、越洋渡海,来到了欧洲南边像靴子形的亚平宁半岛中部,在那儿定居下来。从公元前一千年开始,这个民族的文化达到了灿烂辉煌,一直持续八九百年。这,就是伊特鲁里亚。 经过战争与和平,伊特鲁里亚后来逐渐融合进了古罗马。古罗马奴隶制民主国家以前的政体是王国,七个国王里倒有三个来自伊特鲁里亚,显现了这一民族英才不少,也可见古代欧洲民族观念的善善恶恶和我们不同。那么,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又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是一个多元化而集大成的时代。古埃及已经走过了它金光闪亮的前半生;犹太人的始祖摩西成功地把他的族人带出了奴隶境地;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了一个靓女居然打了十年,这时美人早已香销玉殒,但是却借着诗人荷马的口得以永生;爱琴海上的克里特文明在熠熠闪光后已经沉入大海;中国,以农业为本的周人已经取代了相信鬼神的殷人,国势强盛,人口众多,但是总是同外边保持距离,不管那些是席卷其他地方的巨大变化……这时候,伊特鲁里亚人兴盛起来了。
伊特鲁里亚的艺术品奇特神秘犹如三星堆,伊特鲁里亚人热爱今世生活也笃信死后氤氲。从他们那种带着稚气的雕刻和青铜上可以看出。他们的面貌体型同邻居印欧人并不非常像;如果有点像,可能跟他们在艺术上模仿更早的希腊文明有关。我们看古希腊建筑物都是平顶,是伊特鲁里亚人把两河流域盛行的圆拱形屋顶带进了欧洲,于是,罗马城才有了一望无际的圆拱穹庐。陶器在欧洲公元前6000年就普及了,可是,到伊特鲁里亚人手里才达到当时的顶峰。伊特鲁里亚周围的文化不大重视夫妻间的忠诚,而伊特鲁里亚人却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棺材用石头制作,因为相信这种石头能够很块吃光尸体,让亡灵早登天堂。有一具非常出名的石棺,参观者会以为是一尊雕刻。石棺上方用彩陶雕塑着一男一女,微笑着躺在宴会椅上。他们俩还像生前一样,在邀请他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举杯,同尝今世的欢乐和身后的无常。无常当中他们认为也有常,他们俩还可以厮守在一起。阅读这尊艺术品给我一种少有的震撼,这正是尼采说的“以极乐写极哀”,而且以“无”取胜,无限的欢乐写出无边的悲哀。一下子,好像是白居易整首《长恨歌》给凝固住了。 对于民族命运,伊特鲁里亚表现出一种出奇的豁达,正像一位希腊诗人歌唱的:但愿我的命运不致把我抛进第五代或最后一代人类当中!但愿我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死去或者在他们死去之后再生。伊特鲁里亚早早就融合进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辉光,不等到这片光芒的暗淡消亡。几百年以后罗马帝国灭亡在文恬武嬉当中的时候,伊特鲁里亚人已经渺不可寻了,伊特鲁里亚文化则静静地在废墟中等待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