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历史学家界定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
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止。但在文化史上习惯指到公元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
始为标志,恩格斯说过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伟大诗人。
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上帝主宰的时代,是神灭掉人的最黑暗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麻痹和毒害人民。愚民们纷纷走进教堂,接受上帝的熏陶,忍受现世的苦难,祈望死后进入天堂。教堂里有《圣经》,但大多数人读不懂、不会读,所以神圣的教义只能通过绘画和石头来讲述——把它雕刻在教堂的墙壁和柱子上。于是圣人的形象和《圣经》的内容,寓言和布道场景都装饰到了教堂上,那里便成了大家都能读懂的“石头圣经”。
所以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