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传佛教壁画,以其丰富美好的内涵,精美殊妙,庄严宏大的艺术表现,享誉于世界。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之后,不少帝王、贵族、官吏、民众都崇信佛法,兴建了很多佛寺,开凿了很多佛教石窟,以保护和弘扬佛法,同时个人也行善积功德。佛寺、石窟的大量兴建和开凿,很大地带动了佛寺壁画与石窟壁画的发展。较早见于史册的如《魏书·释老志》中载,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并于白马寺墙壁上画出千乘万骑绕塔三匝之像等。不少佛寺因其质材为木制的缘故,至今其中的壁画已极少有存留下来的,而佛教石窟因其较为坚固的质材,至今我们还能一睹其中壁画的风姿神韵,体味当时灿烂辉煌的景观。
佛教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以佛教经典为题材而创作的壁画,称为经变,这其中有很多关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描绘:妙相圆满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西方三圣,周围是无量的菩萨声闻围绕,听受经法;十方世界诸菩萨众,各以香华幢幡,往诣阿弥陀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等;讲堂精舍,楼观栏楯,皆七宝自然化成,宝网弥覆,尽极严丽,或在虚空,或在平地;又高又广的菩提树,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明遍照,珍妙宝网,罗覆其上;泉池交流,池饰七宝,地布金沙,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演说佛法,优钵罗华等杂色光茂,弥覆水上,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随风散馥,沿水流芬;宝树遍国,德风徐起时,出微妙音,演说佛法,流布万种温雅德香,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众宝莲华周满世界,十方世界诸往生极乐世界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极乐世界所有的人民,都形貌端严,受用具足,衣食自然,无有众苦,过着真正清净快乐,法喜充满的生活……佛教艺术家们,怀着对佛法的一片虔诚,尽心尽力地描绘着一幅幅庄严清净、和谐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景,使人们对极乐世界充满了敬慕与欢喜,希望与向往,觉悟到人生充满着种种的痛苦,唯有依照佛陀的教导、方可度过生老病死的苦海,到达极乐的彼岸。壁画中有不小的一部分是以地狱变相为创作题材,其目的是为了震慑人心,教化那些心术不正、杀盗淫妄酒、无恶不作、不敬信佛法僧的冥顽之人,悬崖勒马,悔过自新,改恶修善,以免遭受地狱之苦。传说名画家张孝师为了画好地狱变相,曾死而后生,他在地狱亲闻目睹,还生后即作地狱变相图,其阴刑阳囚,悲惨酸苦,使人见而畏栗,惊心动魄。盛唐时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曾数次画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都人咸观,惧罪修善,两市屠沽,经月不售”,具有极强烈的感染力。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六道轮回实为苦海,甚可怖畏等思想,通过这种生动形象、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传播给广大的民众,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好的社会道德伦理教化功能。
汉传佛教壁画中,常可以见到有关佛陀往昔世中修菩萨行的本生故事,如:九色鹿舍已救人、熊王舍食活贫民、鸽王焚身济梵志、睒子孝道父母、须菩提太子割肉活父母、金色王布施最后餐、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等,颂扬佛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我牺牲,慈悲喜舍,尊重一切含灵众生的伟大精神与人格,直至现在寺庙中还可常见到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绘制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如何寻声救苦,解脱众生水、火、兵、罗刹、恶鬼等种种苦难,如何应众生不同的因缘,现比丘、比丘尼、居土、国王、宰官等等不同的身形度脱有缘众生的壁画。壁画中常见的还有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佛教因缘故事,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弥勒经变,华严经变,涅槃经变,金光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贤劫千佛经变,地藏王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佛菩萨圣像等等。壁画上,天空中常画有祥云缭绕,优雅轻盈、姿态美好的飞天,裙带飘扬,凌空飞舞,或撒播花雨,或奏乐高歌,或手捧花果,供养于佛菩萨圣众,地上常画有美丽的山水花木,一切都衬托着佛菩萨圣众的庄严与安详,慈悲与智慧,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使人往往有身临其境之感,或心生敬信仰慕,希望向往,赞叹随喜,或畏惧因果,觉悟忏悔,或心灵得到抚慰与寄托……而其所具有的现身说法的说教意味,在历史上对劝化世人皈敬佛法僧三宝,学佛修行,积德行善,济世救人,淳化民风等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