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美术》发表沈行工的文章《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寻求》。文章说:苏天赐先生是在国内油画界和美术教育界享有盛誉的画家和教授。几十年的丹青生涯,他不歇地挥洒彩笔,绘制了一幅幅风格独特的画作;他辛勤地指点教诲,培育出一代代有志有为的学子。
1922年,苏天赐生于广东阳江。在敏感的少年时代,瑰丽多姿的大自然常使他沉浸其中,萌发出心底的激情和愿望。正是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深情依恋,成为他作品的永恒主题。他于1943年考取国立艺专。在此期间,他遇见仰慕已久的林风眠先生,并得以进入林先生的画室,直接师从林风眠。林先生的丰富学识和高尚人品,尤其是他对于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演化的精深研究和独到见解以及他"以童心观自然,以至情入画"的高超画艺,给予青年苏天赐以巨大的影响。此后,除坚持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外,苏先生曾潜心钻研博大丰富的祖国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艺术的滋养,使苏天赐的油画作品具备了一种深度和力度,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风采。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倾心于西方的求实精神,更珍视我们民族气度宏大的浪漫精神和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方法。"苏先生的这一艺术主张,从他本人的早期作品中便已有出色的体现。 及至最近,苏先生的新作中有一幅坐姿的女人体作品,可以说是更为完美地显示出了他在人物题材方面的成功探索。在这幅尺寸不大的方形画面上,人们会惊异地发现,当作者舍弃许多具体细节的层次描绘而反以舒展流动的线条和色块作十分简括的塑造时,人物仍具有很强的实体感。锤炼过的构图、造型和色调,加上随意抒写的笔法使作品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一种内蕴着东方气质的美。 如果说,光与色在油画中是两个不可分离又各具表现力的形式要素,那么我们将不难看出,苏先生作画往往不拘泥于瞬间的光影变化,而更注重画面色调组成的表现力量。 曾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获奖的《早春》以及《春风掠过太湖》等作品就充分显现了作者娴熟的绘画技巧。当然,苏先生的画风之所以独具一格,为油画界同行所注目,与他的作品中的笔法亦有很大关系。总体而言,苏先生作画时行笔奔放流畅,爽利果断,极为讲究笔势,犹如中国草书和大写意的挥毫抒写,但细细品味起来,其功力不仅于此,在他作品的笔致中还常有一种婉约柔韧的情趣,这与他的独特技艺是分不开的。
综观苏天赐先生的油画,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是,以写意的手法着力于意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