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库 > 2006年艺术圈MVP评比活动 
王明贤:6万片旧瓦的多重命题
                            
日期: 2006/8/12 16:15:40    编辑:     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建筑将第一次以国家馆的形式进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确立意味着什么?中国建筑与城市将带给世界什么样的经验与思考?如何真实地呈现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馆策展人、著名建筑评论家王明贤。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首次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设立中国馆,这对中国建筑的学术交流意味着什么?

  王明贤:这次中国馆的建设,把中国建筑文化资源体现了出来,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一个象征物,引发观者的沉思。以前官方体制下的一些交流活动,不过是提供一些展板,展示各地的建设成就。当然也有一些青年建筑师的交流活动,构成了中国建筑学术交流的重要方面。首次建立中国馆,是中国建筑史重要的一页,这标志着中国与国际建筑界真正对话的开始,是中国正式与国际建筑界沟通交流的平台。

  中国房地产报: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您怎样看待这一转变?

  王明贤:城市是重要的议题,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转折。中国近10年来,城市问题也成为极其重要的课题。在一个自身具有悠久建筑传统和地方建筑风格的土壤上开展大规模与高速度的建造,伴生出尖锐的文化矛盾。中国建筑师正试图通过实验性作品探讨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我们这次展览正是基于中国城市建筑的现状而作。世界是多元的,中国的城市建筑观,可以给世界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思考。

  中国房地产报:其他参展国家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关注这个“城市”主题的?

  王明贤:美国此次的主题是“新奥尔良的未来”,他们更广泛地涉及到美国海湾地区的重建工作,让人们真正了解到美国的这场灾难。这个话题在威尼斯得到了共鸣,因为威尼斯本身也面临着水位上涨的威胁。

  中国房地产报: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团队的工作模式是什么?

  王明贤:建筑双年展策展团队由范迪安、我、蔡国强、许江组成。是一个策展人、艺术家、建筑理论家组成的团队。我们的视角与其他国家纯粹建筑师的视角有所不同,可以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经验。去年的艺术双年展,我们选择了张永和和王其亨两位建筑师,而这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我们挑了一位艺术家加入,中国馆的方案与传统的建筑展方式不太一样,一张图纸、一个模型都没有,而是一个类建筑的场域,是建筑与当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一定会与众不同。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馆最初的构想是什么?

  王明贤:中国城市与建筑很受世界瞩目。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把中国建筑现象作一个呈现,但是这样呈现的内容也是片段的,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另一个想法,是展现中国城市的变化状态,现在很多国外的中国建筑展,都是这样的视角,但是我们认为这样做深度也还不够。于是我们就构思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城市中的运用,我和范迪安一起讨论,就不谋而合地想到了王澍。王澍在国外活动不是很多,选择他也很有新鲜感。

  中国房地产报: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第一次设立中国馆,为什么选择一个很少在国际上露面的建筑师建造中国馆呢?

  王明贤:我们有充分的考虑:首先,王澍是很注重中国文化资源的建筑师,五年来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作品在当前的中国建筑语境里很有代表性。他设计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馆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都堪称中国当代建筑的杰作。另外,在资金紧张、现场条件复杂的条件下,营造过程必定充满变数,王澍是很善于现场应变的建筑师。而且,从尊重建筑文化的角度,我们也不希望中国馆是一个纯粹建筑的展示,而王澍的作品恰恰不纯粹是“建筑”,因此,我们认为王澍是最适合的人选。

  中国房地产报:策展方案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王明贤:困难有很多。首先,一个建筑师能否把整个中国馆撑起来是关键。其次,在威尼斯作展览,耗资高昂,资金也不知能否保证。因为场地和资金都存在问题,如果让一个教条的人来做肯定做不了。去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包括处女园的空地和室内空间,但是那个室内空间曾经是个油库,有浓重的汽油味,而且位置不好。今年我们想把场馆换到新闻中心那块地,但是他们实在腾不出来,油库也租给了别人。于是他们给了我们一块地,可以搭一个展廊。王澍的初期方案非常庞大,我开始拿到方案时,一边震撼,一边发愁。后来王澍简化了方案,最终的建筑语言非常精炼,资金也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基本解决。

  中国房地产报:王澍的中国馆设计将带给观者怎样的体验?

  王明贤:中国馆坐落在威尼斯的处女园,这是一处露天场地,有一侧是展廊。去年中国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也在这里。威尼斯处女园的地下60厘米隐存着一座古迹,瓦园将以一种小心的建造方式轻放在这里。王澍提出的方案是在800平方米的场地内,用6万块旧瓦,搭建出一个“瓦园”——一个巨大的瓦面,一半平铺,一半沿对角线起坡。你走上坡面回望,好像低视点俯瞰下的一座老城,这与西方对待建筑的态度非常不同。它是中国当代建筑与艺术的结合,以极具观念性的简练表达,构成对现代人的心灵震撼,唤起对未来城市和现代建筑的沉思和警醒。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它将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也会引发人们的各种思考。

  中国房地产报:“瓦园”与今年中国馆的主题“超越城市的对话”具有什么样的关联?

  王明贤:“瓦园”无疑是一个多重交叠的命题。它是建筑,但又超越了建筑;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又把我们带到城市之上;它是一次本土材料的现场营造,但又代表着都市人群远望家园的最新思考。以瓦园为载体,让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让诗化的家园与家园的诗化之间的这种超越城市的对话形成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的建筑和城市。

  中国房地产报:为什么使用许江的中国画作为王澍建筑的呼应?

  王明贤:瓦园一隅,王澍和他带去的工匠会用竹子建造一处敞廊,许江以青瓦屋顶为题材的组画《黑瓦、白瓦》将悬挂在那里,当你登上王澍的瓦园,回望过去,会看到许江以中国建筑为主题的画作,并且与威尼斯满城瓦顶相对,它能体现作品的丰富层次。许江其实还是中国美院的院长,他作为艺术家,可以是业主身份,也代表对空间敏感的社会公众,这样介入建筑师的作品,构建起建筑师与艺术家以及社会的对话空间。

  中国房地产报:本届展览结束后,这些旧瓦将如何处理?

  王明贤:因为经费紧张,展览结束后的清理的确是个难题,光是做装瓦的木箱子,就花了好几万元人民币。把瓦园拆了运回来,在国内再建一个,还需要昂贵的费用;如果在当地赠送一部分给华侨,另一部分作为垃圾处理很可惜,也需要一些费用;现在我们联系了南京一家专门拍卖当代艺术品的公司,三个月展览结束后就会有结果。

  中国房地产报:你什么时候去威尼斯?现在如何控制威尼斯建造现场?期望展览达到怎样的效果?

  王明贤:我将于9月5日启程,目前是通过短信沟通。王澍是一位非常智慧并且具备现场经验的建筑师,我很放心。中国馆跟威尼斯建筑展的主流不一样,还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切入到双年展中。王澍的作品,效果会非常壮观。而且对外国人来说,用旧材料做新建筑,这样一种中国式的低成本、大规模的实践,是比较新鲜的。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