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财经 > 市场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步入多事之秋
                            
日期: 2006/12/11 9:18:33    编辑:陈念     来源: 中国商报    

   对于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广大藏家、买家、投资者来说,这个秋季无疑是个多事之秋。

    大家几乎是步调一致地先目睹了9月份纽约当代艺术拍卖的低价收槌,随后又参与到10月初香港苏

富比秋拍的热闹竞投中,然后是经历了京城几家当代艺术拍卖的平淡收槌,而此轮槌声还未落定,却又

迎来了香港佳士得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飘红。

    短短两个多月,让一向喜欢在市场上拼杀的各路人士也饱受了市场的多变。市场就如同难以读懂的

“前卫艺术”,飘浮不定。

    拍卖行全班人马齐上阵

    自从今春全球市场刮起“中国当代艺术风”开始,每有相关场次的拍卖都会上演“爆棚”。这一幕

也在11月26日举行的香港佳士得当代艺术拍场上上演。“出人意料地火!”许多人在拍卖结束后都发出

这样的慨叹。“电话委托的买家很多,可以说,我们用尽了所有能接电话的工作人员。” 佳士得20世

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品部全球区域董事张丁元向记者描述道。

    事实上,拍卖结束后的这份成绩单也许是最好的表述:229件拍品成交了213件,成交率高达93%,

总成交额更高达1.6亿多港元。平均到每件作品身上,这些几年前乏人问津的前卫艺术居然有70多万元

的平均身价。

    面对如此斐然的成绩,一些藏家也包括一些市场人士直摇头并说:“实在看不懂了。”就在此场拍

卖举槌的前五六天,京城数家拍卖公司也纷纷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尽管诸家拍卖公司都在当代

艺术上颇费心机,尽管每家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与佳士得这场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综观

京城这轮拍卖,成交率纷纷锁定在60%到80%之间,一向有中国油画、当代艺术风向标称谓的中国嘉德

,在此轮当代艺术拍卖中也只有66%的成交率。
    “这么一比,内地的拍卖显然表现平平了。但不到一周,香港就会创造出这么好的佳绩,多少也让

人看不懂。”来自北京的一位大藏家尽管也在这场拍卖中“染指”当代艺术,但他还是对诸多买家的“

壮举”表示不解。

    是谁在为当代艺术买单

    “你好,你好!我们又见面了。”这样的中国式寒暄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场上随处可听到。从11月18

日到26日,一周的时间里,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地藏家、投资者、市场人士、经营者几乎都有相同的

行程——先到北京,然后再聚香港。

    “如今在香港就如同在北京、上海,全是内地熟人。”到香港参与拍卖多年的一位上海买家告诉记

者,拍卖已成了大家最好的聚会形式。这些熟面孔现身香港显然是为自己心仪的艺术品来拼杀的。

    “内地来的人的确不少,参与购买当代艺术的人也不少,但最终的内地买家好像并不多。” 张丁

元告诉记者,此番海外的买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佳士得发布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十大成交价目表

中,记者注意到,其中5件拍品被欧洲私人藏家拿下,另5件拍品则被亚洲私人藏家收入囊中。据一些业

内人士透露,对当代艺术倾囊而出的亚洲买家中,台湾、香港的买家更胜一筹。而更多的内地买家要不

就在场内充当观众,要不就参与几口竞价后草草收兵。

    对于内地买家表现并不太踊跃的状况,张丁元认为,这与几天前北京刚结束的那轮拍卖有关。“内

地中国当代艺术的货源更为充足,许多内地人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来香港的。”

    中国领跑亚洲当代艺术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定位并不仅限于中国当代艺术,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

当代艺术也在这一专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在拍卖十大成交价目表中,中国当代艺术

家却是一枝独秀,稳坐前十名。更让人惊异的是,近一时期涨劲十足的当代艺术新锐张晓刚,不仅独占rdana>前十名中的前三甲,而且还与岳敏君、蔡国强、曾梵志三位艺术家平分了前十名的秋色,自己独占5个

席位。

    自今年3月份开始,张晓刚无疑是这场当代艺术风潮中的“浪尖”人物。从3月他的作品在纽约苏富

比以98万美元成交开始,就一路高歌。伦敦、纽约、香港北京等地就不时地爆出一系列的天文数字,

880万港元、76.96万英镑……一直到这次香港的1800万港元。

    “稀有性、独特性决定了作品的价位。”据了解,此次在香港表现突出的这些张晓刚的作品都是市

场上难得一觅的佳作,也是艺术家的代表作。像创记录的这件《天安门》,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3件天

安门系列作品中最具深度的一幅,也为艺术家日后创作方向奠定了基础。据张丁元介绍,这一专场中被

买家纷纷争夺的对象都有其特殊性,“因而没有理由不创造出高价”。

    “显然,中国当代艺术成了亚洲当代艺术的领跑者。”京城一家拍卖公司当代艺术的主管分析说,

全球都在流行“中国概念”,中国当代艺术也当仁不让。

    面对市场的热度,许多业内人士还是捏了一把汗。内地的一位藏家告诉记者:“我宁可去购藏一件

朱德群的作品,也不愿花同样的价钱去买现在涨势甚猛的当代艺术。”这位人士认为,无论从艺术性、

文化性还是从收藏性上看,老艺术家的精心之作都值得关注。而当代新锐们在艺术上还没有定格,他们

今后到底会怎样还需要观望。

    层出不穷的高价甚至也让艺术家本人有些汗颜。据了解,许多艺术手法独到,又颇得市场认可的艺

术家,他们对自己作品“翻跟头”式的上升也很不解。一些艺术家甚至反问记者:“我的作品值那么多

钱吗?”有这种反应的人还有卖家。此次创记录的这件《天安门》的委托者,当看到自己的“家当”卖

了1804万港元时多少有些措手不及。这幅作品此前的估价只是200万至300万港元,凭空多了1500多万元

,此君欣喜之余,也多少有做梦的感觉。

    一些人士还指出,尽管内地市场紧跟海外市场,但推介作品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内地过于有针对性

,而海外市场推介的作品更趋国际化。作为全球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张丁元还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

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件都有一样的价格,收藏家要对此有所了解后,才可参与进来。”显然,内地

藏家要想分吃当代艺术这块诱人的蛋糕,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很多。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