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这则出自《左传》的古代名谚,读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意味,也许因为它最初所预示的是虞、虢两国相邻竟未能相助,终于导致家国覆亡的一段历史吧。以春秋列国的征伐故事为起点,“唇亡齿寒”在哲学上所辐射的观念却更为广泛:这就是“以一种悲悯之心意识到万物的相依共存”。这种古旧的观念,似乎与我们当代的主流感受相去甚远,因为在越来越“原子化”的当代工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已经被职场、契约和交易所界定和分隔,万物之间根系交织的天然纽带被掩盖和遗忘了,以至于我们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再使用这则成语。
这就是王焕青和他的伙伴们以“唇亡齿寒”作为画展主题的背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同时不得不自警式地指出:这是一个“过时的隐喻”。过时,被时间之水淹没和忽略,意味着变成一个孤立和沉默的因素,在寂寞中与自己的时代保持距离。实际上,由于当代人类早已落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陷阱,财富被垄断和挥霍,社会分裂成集团和阶级,彼此视为草介与寇仇,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崩溃和沉沦,当下的全球社区已彻底丧失了另类制度和文化的选择,一句话,丧失了未来的视野。当此之际,“过时的隐喻”正是心有不甘的艺术家不得不采用的某种手法——它使我们多少能重温前资本主义世界曾经拥有的质朴和光华。其实,如果正确地理解“前卫艺术”的话,那么可以说,艺术在“向前追求”的同时,反倒经常需要“向后追溯”:恢复人类的记忆和常识,包括对万物之间彼此血缘般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的意识,特别是在这个天道既隐的时代。换句话说,这也是残存的“齿”对业已消失的“唇”的回忆和期待。
这是“3的N次方”小组用古老的汉语,对全球不同文化禀赋的艺术家们提出的课题。只是对于缺少思想积累和准备的艺术界来说,他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