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画廊专题展览 
失去时间的空间——林俊廷创作自述
                            
日期: 2006/12/25 15:24:58    编辑:林俊廷     来源:     

  空间是一种媒介(media)。

  在不断的视觉中发生,透过所有的感官知觉。

  在失去时间感和身体意识的逆时空间。

  去时间∕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家有个建议:我们可以想象,神经细胞的震荡过程就代表着脑时钟,只有当周遭世界的时间顺序与我们脑的时间顺序耦合时,才为我们所感知。

  我们做梦的时间与思虑的时间不相上下,我们感觉的时间比思考的时间多的更多。清醒与梦寐之间,有个不知所以的幽冥地带。若用电能来比喻,它像是一个「开」和「关」的差别。这切换是什么?这位阶转换的又是什么?

  关于梦,有投射、无意识信息等诸多解析,也不乏许多以跳跃诗境的传达。梦与现实时常地擦身交错,试图理解,总难逃一种将其对立的解译。栖息在身体的我们唯一可以彷佛地认知的是,这切换是存在于「活着」的经验中,而不在失去身体的异世界。

  是这个身体与意识的晞弥情态,捉住我所希冀的临场呈现,而创作成为一种「灵验」的过程。

  数位∕另时空

  网络空间(Cyberspace)在另一个世界创造不同的事实,直接与大脑连结,这个想象的「人」是和身体分置在不同的向度。将其物质化地转换于「一般」空间,这个空间现象与计算机空间又毫无连结,人工智能常是现实世界中记忆的收集,而相反,我们收集数字记忆?身体与想象的经验是否共存于同一个世界?

  数字在另一个时间创造不同的世界,人工智能常是现实世界中记忆的收集,而相反,我们也收集数字记忆。数字形象「具形」于实体空间,在真实与想象中建立起沟通的「对象」,彷如再现一个隐匿的世界,而我们的真实空间(身体)也正是另一类信息传递的大本营,透过知觉使非线性的连结成为可能,新的媒材与动态的感知也为非物质的感觉与记忆留下存在于艺术中的精神性。

  虚拟∕真实

  德勒兹(G. Deleuze)提到每个物体都可分为两半,一是当下的,另一是虚拟的。然而,这不是一种二分法,虚拟是一种封闭的能量状态,在时间之流中超验界的虚拟与经验界的当下以一种分子运动般的速度彼此交换互振。「时间-影像」不可须臾分离,在虚拟与当下的两股力量的交融下,他将发挥最大威力。

  影像不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等同于物质。两者共同呈现一个充满变异的宇宙。影像存在于意识之外,而意识只是一片根据不同注意力突显不同影像的屏幕。介于影像与物质(身体知觉)之间,不存在任何断裂性。在我的作品中影像既非再现亦非某物「的」影像,而是事物的流变本身。

  创作-时空装置

  若说「装置艺术」是以呈现「场所」的方式提供一个现时现地的空间感知经验,那我的想望是「制造」一时空,像个「胶囊」一般封包起来的时空、不具场所意义的时空、不具场所意义的时空。这时空是一个没有现世脉络的「另时空」,是与观者的感官之间完全开放交流的时空。

  我们的心理(mind)空间是包含了身体物理空间(的意象),或者,两者根本是不同的界域?我的作品,抛弃概念,只想让这两者会合的时刻诞生,悄然潜入您的记忆。

  体现一种经由身体参与、经历心理知觉变化的作品。其中空间性身体经验的产生,是来自于视觉「幻境」,在幻境中心理过程的的虚质化和身体知觉的变异,成为提供给观众的「知觉要素」。行经带有视觉暗示的空间场域,完成「幻境体验」,在「幻境」和现实的对照中,观众感受到现实中所可能存在的非现实隙缝。

  艺术某方面被想象为一种超现实(superreality),是一种不属于神话的另一种「虚拟」,以其产物作为非现实界的灵媒。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世界经验已改变,我们是信息空间中的流浪者,是从历史与场所、时间「独一无二」的压抑中逃脱出来的游民,往昔的艺术灵光成为一种叙述的「神话」。

  艺术「灵光」(aura)消逝,我企图再制「灵光」,一种视觉加上想象仍无法再现的「灵光」;对我的创作而言,这成为一种「时空装置」,在体验的当下是此时此地,亦是无限迭迤的彼时彼地。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