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批评 > 批评观点 
苹果的力量
                            
日期: 2007/1/11 14:42:17    编辑:李秋实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年轻的塞尚曾许下诺言,他要“用一个苹果震撼巴黎”。其后的事实证明,这家伙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用一个个圆滚滚的充满拜物和性征暗喻的苹果,扰乱了中产阶级玲珑的视线,从此,这些具有物质前瞻性的“小家伙”们就一刻没有停止展示它们的力量,即使今天的我们对这些展示都有些厌倦了。就像某些图像学家(如瓦尔堡)所做的那样,如果将一个苹果的时空线路图呈现出来,你会觉得古老而诡异,甚至不着边际,这只苹果也许会从远古时代某个家族墓穴的族徽上滚落下来,跌跌撞撞地穿越图层的各个关口,不断转换角色,不断分裂又不断聚合,最后在塞尚天才的头脑中组合成型。

 

咬上一口

有一个心理测验:

 

对于以下水果分别盯上10秒钟,你最想咬上一口的是哪个:

a.苹果      b.鸭梨      c.香蕉      d.葡萄

 

据说,90%以上的答案都是苹果,这很符合关于这种水果的古老寓言,当初亚当和夏娃(还有白雪公主)就是受不了这种水果丰满可爱的曲线而咬上了一口,于是,天啊(请原谅这样过时的感叹),从此人类开始了欲望与辛苦双重压力下的人生之旅,失去乐园的人类不得不一代代以终生的劳作赚取暂时的尘世乐园——“家”,而脸上永远带着从被逐出乐园的一刻起就黥有的悲哀表情。画家尹朝阳曾描述了这样一种自我经历:

 

在一个乏味的下午,阶梯教室里昏暗的灯光昏昏然了大家的神经。老师的讲解仿佛从遥远的他乡传来的咒语,乏味的感觉在乏味的课上流动着。但这并不妨碍在偶尔清醒的间隙看清一幅画并被它打动。课本里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被逐出失乐园,模糊不清。黑白的画面因为印刷的低劣更减少了层次,但并没有减弱这对男女因为悲伤而传达的力量。毕业后我买到了更为清晰的画册。才认真阅读了所有的细节,画面上的男女专注于悲伤,那男人掩面而泣。象征女人的夏娃用手极力掩住私处,强烈的羞耻感暴露无遗。毫无遮挡的脸因哭泣而显得丑陋和扭曲。出于无法解释的理由,我异常喜欢这张画。

 

从青春记忆同感的角度看,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对于一幅画的体悟放大成普遍情感,就像《阳关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主观叙述总是发生错位一样,经历与记忆一样,同样不可靠——“等等,是这样的吗?我的记忆似乎出了问题,那天的情景真的发生过吗?”那些模糊至剖色的过去增加了回忆的美感,给予收藏以合理性,增加了生活的分量。

问题在于,青春时代的我们普遍记得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是关于一幅画的观看经验——最终打动我们的原因何在?尹朝阳的叙述揭示出这样一条因果链:悲剧——真实——智慧,就像成长要付出眼泪的代价一样,与悲剧对话也需要智慧的原始积累,于是,我们从亚当与夏娃的悲哀表情中最终读懂的是——智慧,而这归功于(归罪于)苹果。当亚当指着夏娃说,“是她”,夏娃指着蛇说,“是它”,无辜的蛇因无法开口而涨红了脸并攥紧了拳头(此时,它还未受到惩罚而失去四足)。如果他能开口说话,它会说:“Shut up! You sons of Bitch! 是它才对,它那么圆鼓鼓的,连我这个食肉的都想咬上一口!”

 

宫廷与廷臣

暂且忘记那条可怜的“替罪蛇”吧,因为有更为宏大的历史景观值得关注。

历史?历史就像是一大块切片面包,更形象的比喻是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每根彼此牵连的血管和肌肉纤维,都以切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历史的厚度被增加到了一定比例,你可以随意穿行其中来查看比较其彼此的关联与差异。

你随意抽取出其中的一片,如果刚好是16世纪意大利的那一片,你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纹理。这是一个远比文艺复兴更有趣的标本,在一切完美到“model”的时代之后,艺术家必须重新思考绘画的问题,艺术能够在拉斐尔之后继续存在,的确很难。当然,答案只能是一个——“还是可以画画的”,但要将问题具体化,谈什么容易?

如果不将16世纪的样式主义局限在狭小的艺术圈,而是放大到时代风格的背景里,你会发现更有意思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危机与怀疑的时代,对科学的颠覆到了不信任的程度,随之而来的是迷信和巫术大盛行,以及对繁文缛节和古怪情调的无限推崇。这一点在宫廷中显得尤为明显,宫廷在帝国时代向来是艺术主流风尚的策源地,这一风格持之以恒地具有森严的等级性,带有面具和仪式的伪装性,在高大的城墙里充满了华丽晦涩的迷宫式暗喻。还记得动画片《国王与小鸟》吗?记得帝国高音喇叭里那森森的回声吗,“悬赏缉拿,悬赏缉拿,有一个美丽的牧羊姑娘和一个扫烟囱的穷光蛋,穷光蛋……”这是大革命前的法国,充满了革命前血雨腥风的气息,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国王被掉包的那个诡异的夜晚,充满了铁面人式的谜团,幻觉和真实的混合。这是历代宫闱都重复的故事,老套但长盛不衰,棋盘上华丽的钻石机关和那个抱着断腿的雕塑老人的哀叹声,在迷离的夜色中飘荡。君主已死,“自恋”取代了他。

朱塞佩·阿钦博尔蒂(Giuseppe Arcimboldo),一个为正统艺术史家所忽视的人,一个常常被冠以“小丑”的艺术家,却在某种程度上正中下怀。表面上看,这的确只是一个用高贵水果和花卉为宫廷制造幻觉笑料的戏法工作者,同时又透露出哈布斯堡王朝在马克西米连二世统治下盛世富足的主流寓意。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种聪明的伪装,因为廷臣所具有的“小丑”技能使其总显得比帝王更聪明、更谨慎,如同那些组成脸谱又隐身其中的水果和花卉一样,带有一种轻巧的华丽,以及一种无关痛痒、法不责众的安全感。作为水果大家族的一员,此时的苹果混编在植物廷臣的朝拜行列中,巧妙地将自己伪装了起来。

 

单挑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很多人看过朱塞佩的作品都爱不释手,为什么?为什么我们都觉得他很棒?答案是他画得很“16世纪”,同时又画得很“现代”。朱塞佩在被我们发现之前,首先发现了我们。对于轻巧而幽默的趣味,地球人都不反感,我们与马克西米连二世英雄所见略同,朱塞佩巧妙地取悦了帝王,我们也被捎带了一下。

16世纪样式主义画家中,朱塞佩显得与众不同;面对危机重重的16世纪,朱塞佩又显得举重若轻。朱塞佩毕竟不是神话,他能够单挑历史,凭借的可不仅仅是小聪明。我们都记得达·芬奇绘画中的那些未解之谜,那些神秘的微笑和上翘的食指,圣母背后形状古怪的岩石,和被弗洛伊德参悟出“秃鹫之翅”的交叉的双臂。对于画风沿袭达·芬奇一派的朱塞佩来说,透视法不仅仅意味着理想国那笔直的街道,透视法还是样式主义的令人惊悚的魔术。这种单眼看世界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虚假性、不真实性、可操作性、有机可乘性,以及具有漫长生命力的神秘性。

其二,朱塞佩的绘画传达出另外一个崭新信号,看看达利绘画中传达出的原子物理学与透视法的混合信息,你就会清楚这种新倾向了,至少达利对朱塞佩推崇备至。朱塞佩证明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已经开始在将透视法运用于幻觉把戏的同时,也开始单挑物质的琐碎细部,而这些,非常近似于达利笔下漂浮在虚无空间中无所事事的细小碎屑。像廷臣的实用性、功利性一样,物质性同样被凸现出来,因为物质是实实在在的,是值得关注的,是最没危险的借口。同时,物质是幻觉透视的基本元素,是逼真描摹的依托和凭据,是构成宏大景观的细小主体,也是一种新观念的发端与萌芽。

 

果权主义

如果要排列历史上悲剧艺术大师,顺序应该是这样的——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

没错,卡拉瓦乔。

戏剧性,画面充满了悬念,隐喻和谜面叠加在一起,他的每一幅画面都是现代悬疑剧上佳的挪用题材。耶稣张开右手,低眉垂目,两个门徒忽然认出了复活再生的救世主,一个惊讶得张开双手,一个惶恐地撑起身体,只有一旁的伙计用审视的眼神端详着耶稣。动作在这一刹那定格,饭馆的墙壁上人影晃动。什么已经发生?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会发生?这是卡拉瓦乔吸引我们的缘由。架上绘画历经那么漫长的洗礼,在卡拉瓦乔的手中,已可以做到既瞻前又顾后了,所谓巴洛克的动感其实充满了时间的暗示。

卡拉瓦乔在创作《埃毛斯的晚餐》时,一定仔细研读过《马可福音》中的段落:“以生前不同的姿态出现”,因此,基督的脸上没胡须,光滑、年轻,与老气横秋的使徒形成了对比,在基督未举手祈祷前,使徒皆未察觉。但处于画面构图的中心,却是餐桌上的食物,四人左右环绕将一幅静物画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同时卡拉瓦乔为与四周戏剧性的夸张举动相协调,即使安静餐桌表面也不能置身事外,一个果篮即将(但又永远不能)溢出桌沿,危险永远凝固在运动感中,一种永远不能消除的担心。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中心区域,卡拉瓦乔不可能不充分调动他的想象力:于是,面包和酒组成了圣体,煮过的鸡和腐烂的水果象征着死亡,石榴则意味着救世主的复活。没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但是,我们若以朱塞佩为参照,卡拉瓦乔笔下的苹果却有倒退的危险,一个曾经无限接近物质自然边界的苹果重新退回了寓意的境地。

但从历史宏观来看,卡拉瓦乔也传递着积极的信息,对静物的细致描绘和突出关注,已昭示出静物画的作为一个时代即将来临,苹果终将独立。人若能平等地关注身外之物,就表明他开始具有怜悯心,朴素和写实主义是使眼光趋向平凡的起点,而安于平凡是体味微观世界乃至宇宙宏大的开始。在接下来荷兰小画派的画面中,也许还保留着富足奢华的寓意色彩,但将眼光弥散在金属的闪光、水果上的水珠,以及瓷器的温润质感上,至少说明寓意色彩在整体上已经退缩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分门别类的独特而久远的寓意性已经被另一种分门别类所取代——绘画的分科,“静物”作为一个画种于此受到尊崇。一切均向着资本主义精细分工的大批量生产迈进,商业因素不可避免地向一切领域延伸,在经过人文知识分子短暂的长吁短叹之后,物质崇拜开始受到尊崇,与之相伴的是对科学、技术和理性精神的推崇。在维米尔的画面中,那些象珍珠一样闪耀光泽的细小笔触就是最形象的例证,这些借助描画镜而达到的细致描绘就是拜物与科学的美妙结合。

 

苹果就是力量

忘记鲁本斯吧,他的正当职业应该是外交官,其画面中的最大缺点就是太过聪明;忘记伦勃朗吧,这个时运不济的自恋狂,即使《犹太新娘》能让凡·高久久驻足不忍离去;华托和布歇呢?没落宫廷的御用画家不在本文的考虑之列,他们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腐朽得出色。

艺术史永远只是艺术史而已,他不作价值判断地将处于历史关口的标志性人物统统收录进来,有穷酸潦倒的艺术家,也有大富大贵的艺术神话,前者具有偏执的意义,后者则是崇拜的需要。当然,还有一种人,能够做到自由出入二者之间,游刃有余地(或默默无闻地)掌控全局,说明其的确具有领袖气质,“的确有一种鸟,它们的羽翼太过绚丽,其光芒甚至让人无法瞩目”。

印象派的“大师集团”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将写实绘画的表现力推向极致。在经过夏尔丹、库尔贝的充分铺垫之后;1725年基督教突然衰落,自然神性作为一种崭新信仰填补真空之后;在风景画在更广阔的宗教精神层面上的推波助澜之后,我们看到在雷诺阿的一幅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卖苹果的人》中,体现出一种新风尚:也许今天的我们不喜欢雷诺阿画面中那种看似油光光的质感,但油彩在画笔的反复揉搓下,呈现出丰富的物质感。人物和背景的景物以同样破碎、滑动的笔触(接近光斑的闪动效果)和少经调和的色彩(接近科学的光谱分析)来表现光色弥漫的效果。无论是光线,还是苹果,作为自然的抽象本质以这种崭新的方式体现在印象派的画面中。

接下来,塞尚宣称几何学是所有形状的根本,随后又让这些形状发生改变,以满足自己构图上的种种几何学的需要。它不但运用几何学构筑形体,如苹果;也用其构筑虚无的空间。对于塞尚来说,对于每一寸画布的质量、坚实感、致密感的表现胜过一切,因此它的运笔方式被戏称为“抹水泥”(这个形象的比喻甚至突出了“水泥”的质感)。塞尚有一句名言,“依照自然,回归普桑”这句话看似以“回归普桑”为目的,但实际上,他缜密的画面与普桑宏大历史画的史诗格局并无关联,而将其“依照自然”的手段反称其为目的,似乎更为合适。尽管意欲与荷兰静物画或夏尔丹的传统保持联系,这些令人感到威胁的奇特苹果却没有任何传统。它排斥静物画的幻觉主义传统(如宙克西斯和帕拉修斯),而更喜欢炫耀平面性和刻露的笔触。就这样,苹果变得坚硬了,他不再寓意为宫廷贵族或资产阶级的丰盛美餐,而换身为物质实体的批判力量。物理意义上的“自然”(力与量)渗透在这些作品中,并显示出独立发挥作用的苗头,这就是在其后艺术史中(如立体主义和达达)大出风头的拼贴、实物与现成品。就像杜尚为自己辩驳的那样——“既然我们得以创作艺术品的凭借——颜料、画笔和亚麻布,石材和铜铁都是现成品,那么现成品本身为什么不是艺术品?”。

 

青苹果

这只“帕里斯”时代的金苹果,在富贵的餐桌上不可避免地闪耀着红润色泽,如今又恢复到其青涩的刺青时代,如同那个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甲虫,无法言语只能咿咿呀呀地翕动触角的作家一样,在塞尚之后,连苹果也变得古怪且匪夷所思了。

年轻很好,你可以18岁出门远行,也可以经历百倍地宣泄、实验和改变,因为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后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艺术就揭示这一点,理想接踵而至,流派应接不暇,这是崭新时代的青春期,艺术终于可以不再固守于写真描摹,艺术可以无法无天了!

于是,苹果像卡夫卡一样变得巨大,在狭窄的房间中不怀好意地注视着窗外的风景,幽闭恐怖的感觉在这里非常强烈。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笔下,房间是谋杀和色情的场所,而非港湾,一幕幕舞台剧将在这个方形盒子中粉墨登场。这只被夸张了比例的青苹果,绿得那么色情,他被移植到了非正常位置,画家以他特有的细腻笔法将日常物体表现在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场景中,意图揭示出平凡背后的神秘。马格里特,这个一生“只画拥有清晰细部物体”的艺术家一直以惊人的照片般的准确创作幻觉。相比红色,青色显然更私密,更具下意识的暗示作用,更具有意想不到的惊悚效果,他不哗众取宠,它沉默地呆在原地不动,你永远无法将夕阳中河边的那声莫名的尖叫与它联系在一起,但它,确实是凶手。

 

再咬一口

苹果是性爱的象征,因为它凹凸有致;苹果是伪装,因为它轻巧又华丽;苹果是坚硬的量子,因为它像炮弹一样愤怒;苹果是一个生命符号,因为它可以腐烂。

对于生命的完结,我们无计可施。看一只苹果在快镜头下腐烂变质,如同看美女的脸上布满皱纹。再或许,像福柯那样,将硕果累累的思想置之脑后,去旧金山的“路边摊”体会“极限”,然后死去。

可怕!体会“可怕”,应该是生命重新小心翼翼的开始。重新上路,和田微风吹得人心头发痒,太平洋如梦中一样碧蓝,要活得像一个苹果一样甜美多汁

再咬一口,趁着午后的阳光依然充足,体会甜美的汁液溢满口腔,每一颗果酸都拥抱着味蕾。

好吃……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