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天园 山水 综合材料 2006
走过近20年历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为之欣喜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以益于市场长期、有序、健康、和谐的发展。
综观整个市场,我们不难发现:
一、赝品泛滥,鉴定交易混乱
国内艺术品市场目前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赝品问题。具体表现为:造假、售假、拍假,通称为“三假”。一是名家字画造假之风盛行,不仅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且有向高科技、区域集团化和产销一体化合而为一的趋势;二是售假经营的公开化和网络化,中国的大小画摊、画店和画廊十几万家,销售假字画非常普遍,如果某一画家今天走红,明天就有多家画店在出售其赝品,售假似乎业已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三是拍卖公司拍假,投资者对拍卖公司的信任度很高,然而,国内一些拍卖公司受巨额利润的刺激,对赝品熟视无睹或故作不知,甚者暗中与售假者相勾结,知假拍假。某一家拍卖会上,一画家指出其作品为赝品,要求撤拍,竟遭到拒绝。“三假”行为已严重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和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国际著名的某拍卖公司就因为担心“赝品”问题而放弃过拍卖中国画。“三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新兴的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将会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影响艺术品市场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健康和长久发展。
一级市场不健全,私下交易成风
从市场角度来说,画廊属于一级市场,拍卖行则属于二级市场。但目前国内的真实状况是,二级市场拍卖行十分火爆,而画廊人气则相对欠佳,本该处于市场上游的画廊却落在了下游。
与国外成熟的艺术市场相比,国内的艺术家似乎更愿意直接出售自己的作品,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中间人对利益的克扣盘剥,因为私下交易可以不纳税,利益能够最大化。实际上,并非如此。长期以来,私下交易的猖獗不仅是偷税漏税的问题,私下交易的不稳定性和定价的随意性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阻碍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发展,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家的最大伤害。艺术品应该进入市场,通过画廊代理或拍卖等方式,在阳光下进行交易。一级市场不发达,不利于推出艺术新人,也不利于二级市场的发展。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必须形成艺术家、画廊、拍卖行、美术馆、批评家、收藏家以及艺术媒体的良性互动,画廊、拍卖行和画家之间建立起合理的游戏规则。
专家权威和鉴定体系的缺失
文物艺术品的鉴定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做好鉴定工作,有益于制止假画流传。拍卖行艺术品的鉴定大都由本公司的鉴定师担任。但是,对同一件作品同是权威的鉴定家也会有不同的鉴定结果。因此,需要科学、公平、公正的鉴定程序。对于一些重大的作品存有疑义,拍卖行解决不了的问题,国家应有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对有争议的作品进行鉴定。
此外,则是证据程序的确定。假如在拍卖会上收藏者买到赝品,该由谁来举证,谁来鉴定,鉴定结果法院能否采信,而且鉴定专家不同的意见谁来取舍,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拍卖公司过多,良莠不齐
近年来,由于艺术品市场火爆,加之巨额利润的诱惑,新的拍卖公司如春笋般不断涌现。据悉,目前国内拍卖公司估计有4,000多家,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也有数百家。2005-2006年成立的拍卖行就有200多家。不少新公司属于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大有趁市场火爆,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其中许多拍卖行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乏,经营水平低,实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公司众多,导致各拍卖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行业内耗增加,使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违法或不规范经营的现象比比皆是,投资者的利益根本无法保证。
中国艺术品市场到底能容纳多少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作为一个特殊行业是否应该设立门槛?政府的管理部门应有科学的规划,宏观的把握。不规范的公司多了,正规的拍卖公司会受到挤压,市场达不到优胜劣汰的效果。长期下去,整个行业的信誉将不复存在。市场的不规范,拍卖行数量过多应是原因之一。
投机现象十分严重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十分火爆,艺术品的价格成倍上涨,越来越高的投资回报率,不仅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收藏者、企业家,也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的介入。据悉,从股市、房市撤出的大资金介入到了艺术品市场,温州人不炒房,开始炒画了,有报导说,山西一些发了财的煤矿业主也“杀”了进来。
实际的情况是,真正有水平的、“理性投资”艺术品的收藏家并不太多,许多人是冲着艺术品投资的高回报而来的。市场经济下的艺术市场谁也无法阻止各种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过度的投机会给市场带来大量的泡沫,进而严重影响市场的秩序。不可否认,时下的收藏热很大一部分带有强烈的投机的成分。
市场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我们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
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政府为了规范市场,加强监管,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艺术品市场的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如《拍卖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但从法规本身或配套执行情况来说,还远远不够,近几年,由艺术品交易引发的官司越来越多,因赝品的泛滥,其中也有因交易失败或因不正当竞争的,而法庭的判决令当事双方都满意的则很少。
我国的《拍卖法》的制定基本上遵循了国际惯例。我国《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物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已引来了众多质疑,这样的条款为拍卖行逃脱责任留下了漏洞。
中国的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国情,若制定的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就有可能形同虚设。在完善艺术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增强从业者的法制意识,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加强监管,规范市场
我国拍卖市场无序竞争的混乱状况另一原因应归咎于管理力度不够。文物局和工商局负有管理、监督拍卖公司的责任,但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另外,拍卖法的具体执行机构现在不甚明确, 应通过立法明确艺术品市场的主管部门,理顺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管理职能,避免多头管理,责任不清。
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要加强日常管理和执法,明确对制假、售假分子的处罚标准。对于违反法规的情况进行纠察整顿,从严处理,达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拍卖行虚假成交,应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加大假拍成本。对拍卖公司,严格按照成交总额及公司利润计收营业税和所得税,对委托方,严格按照成交价计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赝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艺术品档案,最好的办法是对假画的处理应当与处理假货一样,没收、销毁,杜绝再次流入市场。
二、建立艺术品鉴定体系
目前国内艺术品最权威的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各地的文博部门也有相应的鉴定机构,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的艺术品鉴定体系,一般艺术品在各地方鉴定,出现争议时,送交上级鉴定机构鉴定,重大艺术品出现争议,可以提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或者组织专家小组进行鉴定。也可以鼓励建立一些社会民间鉴定机构对这个体系进行补充。鉴定工作也应走向市场,实现社会化,有利于社会整体鉴定水平的提高,对市场也有制约作用。因此,在国内的艺术品市场里,很有必要尽快建立一套由鉴定家、卖家、买家和拍卖公司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标准。
制订艺术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我国艺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导致市场良莠不齐。因此,必须提高艺术品市场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批,同时,对艺术品企业实行年检制度;其次,对艺术品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实行资质考核和认证制度,提高经营者的素质;第三,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公示企业诚信情况,对违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或禁止其从事艺术品经营活动。
拍卖公司必须树立诚信第一的经营理念,对顾客负责,要杜绝销售赝品;对整个拍卖市场负责,一个规范、良好秩序的市场是拍卖行长期生存下去的基础。
应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整个行业在协会的领导下加大行业自律的力度,营造一个规范的、秩序井然的拍卖市场环境,使市场参与者都能从中获益。
加强人才培养
我国艺术品市场高速发展,而相应的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市场的发展靠的是人才,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包括拍卖人才,鉴定人才,艺术品经纪人和对外交流人才等。人才缺乏已经成了制约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文博机构、艺术院校应加强人才培养,为艺术市场的发展、壮大储备有生力量。
三、提高收藏者素质和风险意识
提高收藏者的素质,引导收藏者科学、理性地进行艺术品投资,有益于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艺术品收藏是一项高雅的活动,也是一种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鉴赏活动,一个收藏者不仅需要对藏品具有一般专业知识,还应有其它方面的修养。
在提高收藏者素质的同时,也应提高收藏者的风险意识。艺术品收藏也有风险。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收藏到赝品,还有流动性风险、时效性风险、安全性风险等。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许多市场的问题会在发展中逐一得到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