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财经 > 市场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纽约、香港花开两处,各自香!
                            
日期: 2007/2/5 10:45:39    编辑:马学东     来源: 《国家画廊》    

      今年3月31日纽约苏富比首次尝试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是基于苏富比对亚洲艺术市场未来走势的良好判断。他们认为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艺术市场已不再仅仅是区域性市场,而是已经跃升为更为国际化的市场。正是有这样的把握,纽约苏富比才敢打“亚洲当代艺术”这张牌,而中国当代艺术品是毫无疑问的主力军,该专场中的245件拍品,中国当代艺术品就有180件,占到了整个专场拍卖额度的73%。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平均价格有了大幅的提升,本场中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第120号》以97.8万美元高价成交,这个成交价格不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格,而且让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未来潜质有了更大的遐想。而该场1.09亿元人民币的成交结果以及接近80%的成交率令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欢欣鼓舞,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春天”。
      在年初这种“高开”的走势之后,纽约苏富比秋季继续推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专场的成交情况自然也成为了市场上的焦点,而这场“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国当代艺术品依然占据了数量优势,中国、日本、韩国上拍作品的分布如下,中国当代艺术上拍221件,日本有38件,韩国有45件。而全场成交总额达到1.49亿元人民币,成交总比今年春季有了4000多万元的上涨,但是本场总的成交率下降到65%,虽然整体受到日本、韩国艺术品成交率不高的“拖累”,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成交率也只有71%,而且目前在市场上走红的方力钧、岳敏君、张洹以及上一代油画家朱德群等艺术家的作品都出现了“流标”现象。如方力钧的6件拍品有5件流标,岳敏君的5张作品1件流标,张洹的7件行为摄影作品有3件流标,朱德群的3件作品全部流标。其实“流标”是正常的,这说明纽约市场上买家口味与香港市场、内地市场的差异,而且就现场的观察,有不少欧美画廊老板出现在拍卖场上,但是举牌参与的并不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而言,欧美买家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有一忧就会有一喜,今年春季在纽约市场制造中国当代艺术品“里程碑”的艺术家张晓刚的10件作品全部成交,政治波普的“代言人”王广义的4件作品也是卖了个满堂彩,还有已故的艺术家陈逸飞的5件作品也全部成交。本场最高价这次易主为陈丹青1991年在美国创作的《街头剧院》,以147.2万美元被一位匿名买家购得,这个成交价格打破了之前张晓刚的成交记录。张晓刚的《失意与记忆:男孩》以88.4万美元成交。而在国内市场拍卖价格稍有回落的刘小东的作品也有亮眼的表现,刘小东的《电脑领袖》以52万美元成交(约合430万元人民币),《情人》以32.9万美元成交(约合272.5万元人民币)。而中国70年代后艺术家的作品在纽约得到认可,例如目前在国内市场走红的尹朝阳的《天安门》就以18万美元成交,陈可的《隔岸观火》以4.5万美元成交。这些70后的年轻艺术家在市场也开始暂露头角,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动力。
      而10月7日开拍的香港苏富比也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与纽约苏富比主打“亚洲概念”的不同而是直接切入“中国当代艺术”,并且把“中国当代艺术”分成两个专场,其中的专场一是以常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经典油画家的作品为主,而把以张晓刚为代表的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专场二。拍卖结果证明这种分类取得了成功,专场一的成交总额达到了8714.4万元人民币,成交率81%,陈澄波的《淡水》以3693万人民币成交,而专场二的成交总额更是达到9309.5万元,成交率88%。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第十五号》以112万美元成交(约合926.8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也突破了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出97.8万美元的成交价,成为张晓刚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新纪录。而王怀庆的《夜宴图》以582.5万元人民币成交,方力钧早年作品《清水河》以357万元成交,这件作品的尺寸只有45×60厘米,这样的成交情况与纽约市场上方力钧作品的“流标”形成了对比。

      从这两场拍卖的成交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个市场的差异:
      1、高价成交名单的差异
      对比纽约苏富比与香港苏富比此次拍卖价格的前十名可以反映出纽约、香港两地市场买家趣味的不同,追捧对象的差别。在纽约苏富比成交价格排行前十位中,张晓刚占据了4席,刘小东占据了2席,陈丹青、方力钧、赵春翔、陈逸飞占据1席。而在香港苏富比的专场二中成交价格前十名的名单显得比较分散,其中张晓刚3张、岳敏君2张、王怀庆、方力钧、曾梵志、杨少斌、周春芽各占1张。香港市场的买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状况更为了解,不仅仅局限在一位或几位艺术家身上,而且对作品的选择也更为挑剔,开始注意选择目前市场上成名艺术家的早年作品的购藏,例如刚才提到的方力钧的早年作品《清水河》以及张晓刚1990至1991年创作的《深渊集》都拍出了较高的价格,而反观纽约市场张晓刚的《男孩》则是2003年的作品。

      2、区域市场的差异
      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并不是其主打品牌,而是苏富比主要出于市场战略的目的,抢先占领这部分市场份额才开始考虑增加“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其实“亚洲艺术”现在并没有形成稳定长期的买家群体,而且纽约与内地市场的距离有着地利上的“先天不足”。而2004年秋季香港市场开始增设“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首先在概念上更为纯粹,其次由于地缘的优势使香港市场能够更贴近艺术品资源,更了解买家的欣赏趣味,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则更为迅速,在操作方面也更为成熟。内地藏家、港台及东南亚华人、海外藏家三个层面的支撑,也是买家群体比纽约市场更加丰富、多元。

      3、作品放量的差异
      此外,如纽约苏富比对市场 “吸收量”的判断上也过于乐观,专场中有10件张晓刚的作品上拍,6件方力钧作品上拍,这其实是不正常的,大量的作品上拍会让市场更加充满不确定性,也会对艺术家增加压力。香港苏富比张晓刚的作品有5件,方力钧的作品有3件。
      通过对纽约苏富比、香港苏富比这两场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分析,我们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二级市场已经开始渐趋冷静,相信这种冷静也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画廊的销售,现在的当代艺术品市场应该冷静一下了!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