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批评家动态 > 批评家访谈 
关于“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的访谈
                            
日期: 2006/1/26 11:16:06    编辑:刘媛     来源: 《当代美术家》杂志    

采访者:刘媛
  被访者:王小明、孙振华、鲁虹

  由深圳美术馆和澳门塔石艺文馆联合举办的“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终于在2005年11月30日于深圳贝岭居宾馆隆重开幕,并于12月2日在澳门塔石艺文馆圆满闭幕。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艺术批评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媒体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在此期间,学者们紧密围绕“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讨论,成功实现了艺术界与社会学界、文化界、历史学界的跨学科对话,开创了艺术空前活跃的学术氛围,可以说此次论坛是2005年艺术界画龙点睛的精彩一笔。论坛结束已有多日,但是它所掀起得学术热潮仍蒸腾在艺术界内外。就本次论坛的举办情况及其所引发得影响,笔者于今日采访了深圳美术馆馆长王小明女士和此次论坛的两位学术主持: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先生和深圳美术馆研究员鲁虹先生,具体采访内容如下:
  刘媛(以下简称“刘”):“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了,
  不管是专家学者,还是国内媒体都对这次论坛有了较高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次活
  动满意吗?其中的不足又在哪里?如果你们给自己打分,将会打多少呢?
  王小明(以下简称“王”):一直以来,我也在不断地总结着这次活动的成果,并认真地听取
  来自各方面地评论。从总体上来讲,整个活动开展地是非常顺利得,如果真要打分得话,我打80分吧。这个80分,它首先包含了深圳市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所赋予我们的权利和空间,我们是不能顺利的开展“深圳美术馆论坛”这一系列活动的;其次还包含了澳门塔石艺文馆的鼎立协助,他们的配合充分扩大了“深圳美术馆论坛”的举办实力;同时也包括各位学者、媒体代表地积极参与,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无论我们怎样精心地策划,都不可能实现论坛的重的成功举办;最后就是我们全馆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工作态度,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效地保证了此次活动地顺利开展。那么这四个方面也是我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还是有很多不足和遗憾,比如说来宾的邀请范围和人员相对来说还有一些局限,个别学者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参加,我们的组织协调工作若干环节的不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需要努力改进和不断完善的。
  鲁虹(以下简称“鲁”):总体来讲,在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紧密围绕“当代艺术的社会
  学转型”展开了深入且广泛的讨论,成功实现了艺术界与社会学界、文化界、历史学界的跨学科对话,打破了艺术界自娱自乐的局面,论坛所带来的学术氛围得活跃,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想我们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是充分达到了。当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专家学者们对于彼此的论文内容还缺少相对更加深刻地了解,因此在关于论文主题的讨论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影响了讨论的深度,同时关于一些概念在艺术界和社会学界存在的歧异等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对于问题深刻性的讨论。当然因为时间的关系,很多有意思的话题不能有效地展开也是十分遗憾的。
  刘:在这次论坛上大家争论得最为激烈的就是此次论坛的主题“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在这里,可不可以结合整个论坛的讨论情况,再次重申一下本次论坛的学术主题呢?
  孙:这次论坛的学术主题是“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当代艺术”的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在批评家和社会学家之间存在偏差,在我们看来“当代艺术”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但是当代艺术与它们又有着逻辑上的联系,同时当代艺术也有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和判断标准,我们讲到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时,“当代艺术”的概念不仅包含了当代艺术创作,还包括了关于当代艺术的批评写作和理论写作,而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当代艺术”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这个分歧异我在会上也做了及时纠正。
  第二个方面就是关于“社会学”的认识,一些学者将“社会学”单纯地理解为一个学科研究方法的概念,因此他们更强调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学科态度上面,比如社会学关于调查、数据统计的普遍方法和社会学价值中立的原则,由此他们普遍怀疑此次论坛主题的可能性。同时一些学者更加持一种积极放的态度,认同我们提出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其实我们所说的“社会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从国际总体趋势来看,社会学已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当代艺术重新强调艺术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艺术家对现实的社会、文化、政治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以及公众对艺术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三个方面是关于“转型”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转型意味着当代艺术整齐划一的转变,就此而言,这一转变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作为学术主持,我们之所以提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是因为这是当代艺术所特有的问题,它是个描述性的说法,并不是说要让当代艺术全部转变为社会学,这恰恰揭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揭示了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就与当代艺术、以及与当代艺术批评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学问题展开集中深入地讨论,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很明显我们已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愿望。
  刘:“深圳美术馆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能否结合“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谈谈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
  王:2003年,我们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以“共生与互动”为主题的第一届研讨会,论坛邀请了26位国内外知名批评家,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0年来的历程,对20年来中国艺术批评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在这次论坛上,有几位与会批评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因此,我们将第二届论坛的主题设定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可以说这就是两者间的承接关系吧。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表面上看是批评家间的一拍即合,但是其中更加凸现了“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已成为批评家共同关注的学术主题,成为当代艺术发展和研究当代艺术不容回避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刘:那么与上届论坛相比,此次论坛又呈现出哪些特色之处呢?
  孙:与“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相比,这次论坛的新颖之处在于:第一,从刚刚讲得两者间的承接关系就可以看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上次论坛主题的具体化,它更有针对性,典型性,那么在这一给定的主题下也使得论坛的展开更为深入,更能有效地促进当代艺术批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完善,发挥批评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与会学者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为此次与会学者在年龄层次上较上届论坛更为年轻,我们不是说老一代批评家不重要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批评界长期以来都是同样的一批人,批评界的圈子化现象严重制约了批评理论的有效性,因此批评界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其次,在学者的邀请范围上更加广泛,除了邀请艺术批评家外,我们还特地邀请了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这样就突破艺术批评专业化的局限性,进而从更广泛的视野来关注当下的艺术问题。
  王:另外,此次论坛由深圳美术馆与澳门塔石艺文馆联合主办。毫无疑问这种跨区域性的合作方式为论坛提供了一个多元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活跃了当代艺术学术气氛,提高了美术馆的国际声誉。同时,馆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也有利于文化资源共享,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社会效益。可以肯定,美术馆跨区域合作是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次论坛已为未来各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奠定了良好模式,也为中国美术馆逐步走向与国际接轨提供崭新的思路。
  刘:深圳美术馆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能够举办如此规模和系列化的学术理论活动可以说在国内美术馆中还数首家。在艺术市场化,艺术理论泡沫化的今天,展览竞争掩盖下的收藏买断成为各大美术馆的主要导向所在,深圳美术馆能够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举办这样的学术活动是难能可贵的,能否具体谈一谈举办深圳美术馆论坛的初衷呢?
  鲁:首先,在我看来一个完整的现代美术馆是决不能忽略自身的学术建构的,仅仅靠一些依附于展览的小型研讨会来支撑馆内的学术体系是不够的,通过举办这样的批评家论坛既可以对既有的批评形态作学术上的梳理和重构,也是呈现美术馆自身学术体系的有力表现。  
  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学术主题,提示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和敏锐度的批评理念,这既是是对当下的美术馆机制的大胆的革新,也对美术馆自身的发展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同时,当下学术机制不健全导致了批评写作的缺乏和单薄,这已是批评界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事实,我想美术馆有责任举办批评家论坛来对这一空缺进行有力的弥补,并希望通过这一方式的冲击能够让中国美术批评重返道义、责任和良知。我这一看法得到了广大批评家的赞同,这也是深圳美术馆能够顺利举办两届的前提所在。
  还有就是从国际视野中来看,除了配合展览而举办的论坛开始受到重视外,独立于展览之外的常设性论坛也更是国际上一些博物馆和美术馆所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伴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批评家们就某一具体话题展开具有深度性和广延性的学术研讨,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展览本身更为重要,因此独立于展览之外的常设性论坛更能成为见证当代艺术发展进程的风向标。对于这一国际化的趋势,我们的把握是比较具有前瞻性的,已经走在了各大美术馆的前面,深圳美术馆论坛就属于此种类型的论坛。
  刘:深圳美术馆论坛经过两次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益成为深圳美术馆的一项品牌,作为一个常设性的学术论坛,深圳美术馆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和长远设想呢?
  王:就我馆自身建设而言,作为一个现代形态的美术馆,除了履行展览、陈列和收藏的功能外,还必须履行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的职能。深圳美术馆论坛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馆的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但是仅此两届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术的深度和广度上有待完善和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充分具备了举办论坛的能力,也有继续举办下去的决心和毅力。再有就是作为深圳的重要文化机构,我们有责任担当起建设深圳文化的重任,都说深圳是文化沙漠,那么要造就一个城市的内涵,必须依靠学术文化,深圳美术馆论坛就是深圳美术馆和深圳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同时,为了同国际接轨,在以后的论坛中,我们将会继续加强两岸三地的联系,并积极增进一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刘:我想检验一个活动的学术价值关键在于它能否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起到积极有效地推动作用,打造一个像“深圳美术馆论坛”这样的常设性论坛不光是验证美术馆完整性和一个城市文化思想性的招牌,更重要得是它对于整个艺术史乃至整个文化的意义,那么王馆长,您又是如何规划“深圳美术馆论坛”的长效学术意义呢?
  王:关注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一直是我馆的学术宗旨,举办“深圳美术馆论坛”正是我们的宗旨所在。基于第一届深圳美术馆的经验和成效,经过精心筹备的这届论坛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我们希望,在赢得了社会积极反响的同时,在我们的带动下能使得对艺术问题的学术探讨活动能在更多的美术馆机构中逐渐广泛展开,形成一种活跃的学术风气,从而使美术馆论坛走向多元化。
  此外,我们举办深圳美术馆论坛,一方面是希望批评家们能超越具体的展览与作品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是就艺术批评与策展本身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艺术与批评的良性互动。办深圳美术馆论坛是我们的一个长期设想,客观地看,我们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尽管我们每次都是尽可能朝更加创新、更加完善的目标努力,但难免其中还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在广大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共同监督与努力下,逐渐推动论坛的学术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