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暖冬的下午,笔者就新书《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以下简称《新图鉴》)的有关问题,走访了它的主编——美术批评家鲁虹先生。
笔者:恭喜鲁老师,听说《新图鉴》一上市,便受到媒体及艺术圈内人士的关注,一些艺术家与读者还向您打听如何购书的方式。我认为,它不但充分重视了学术性、史料性,又兼顾到通俗性、生动性、可读性,既能为圈内人士提供可靠的资料,又能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解当代艺术的途径。新书如此受关注,这与您一贯主张的“文图写作”的想法是否有关系呢?
鲁虹:是的,本书采用了图文并茂的编辑方式,共收录了两百余名艺术家在21世纪创作的作品。包括当代绘画、当代雕塑、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本书虽然无法收尽所有优秀作品,但大体可以反映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所呈现的多样性、丰富性。另外,整本书印刷精度比较高,在以图片为主体的前提下,还配上了适量的文字,起到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作用。当然,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详尽地加以介绍,如果有读者希望深入了解某艺术家与某作品,还要查阅相关资料。
笔者:我觉得,在这个高效率快节奏时代,“一图一解”的确是一种适合各方面人士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中,您是如何挑选您认为是比较恰当的评价?还有,对于观念、行为、影像之类的作品,本书又是如何挑选适当的图片以体现它的学术性与连贯性?也就是说,我想请您谈谈《新图鉴》的一些采编标准。谢谢。
鲁虹:好的,先谈对于书中点评的选择。本书力图让点评部分尽量体现出艺术价值评判系统的包容性。为了增加《新图鉴》的学术性,本书选取的点评有些是国内知名批评家写的,有些是艺术家本人写的,而透过这些点评,读者往往能得出一个新的看法。这就达到了图与鉴的双重目的。至于你提到的观念、行为、影像之类的作品,本书选取了既具有学术影响,又能体现其过程与中心意义的那部分作品,然后按照连环画的形式进行了排列,为的是让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从而弥补了图片功能的瞬间性和短时性不足。
笔者:难怪《新图鉴》出版后比较受关注,读这本书的读者就像是欣赏了无数场有专家解说的现场展览。鲁老师,我记得几年前,由您策划、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画册面世以后,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两套《图鉴》在内容与风格上有什么延承、连贯和区别吗?
鲁虹:《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是一套分观念艺术、油画、水墨画、雕塑等6个分册的大型画册,每本画册都集中发表了不同艺术种类从1979年――1999年期间重要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也采用了文图对照的方式。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无穷生机和想象力。置身于这样的历史时期,我受湖南出版社之邀请,担任主编,编辑出版了《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较之《图鉴1979―1999》,《新图鉴》虽然包含的艺术门类更齐全,但并没有按传统的方式进行分类。具体地说,《新图鉴》中的作品是按照艺术家的拼音进行排列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知名艺术家如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隋建国、徐冰等人的新作,也有许多在艺术圈里初露头角、出生于70年代末期的年轻艺术家如熊莉钧、李华、沈娜、陆峥等人的作品。而且,艺术家们的身份也不尽相同,他们中有大学老师,有艺术机构的专职艺术家,有活跃在社会的自由艺术家,还有就职于各个杂志社的艺术工作者。总之是顾及了处于各个社会层面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家,比较详尽地收录了当代艺术家的代表案例。
笔者:那么,您觉得中、青两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整体上有何区别呢?
鲁虹:细心的读者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青两代艺术家的作品虽然都具有同一时代的创作背景,却仍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创作取向。上一辈艺术家仍表现出对重大社会文化问题的关注,比如,奉家丽的《手工上彩时代的女性肖像之十九》就是根据“文革”时期的旧照片改画而成的作品,“作品希望勾起人们对特定岁月的回忆”;高氏兄弟的《永不完工的大厦》“表现出富有哲学意义的理性思考”,提出“在中国这个偌大的工地上,拨动棋子的究竟是谁之手”这样一个带有政治学色彩的问题。而年轻艺术家喜欢表达个体性的生存体验与零散经验,题材较轻松、自我。比如,何森的《女孩·玩具》“突出了青年男女对现实不知所措的空虚感、紧张感”;熊宇和熊莉钧都偏向于借用卡通的处理手法,表现年轻人耽于幻想、不满足于现状的状态。
笔者:好的,谢谢鲁老师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问,这让我对《新图鉴》有了更深透的了解,期待鲁老师在今后出版更多关于当代艺术的好书新书。
鲁虹:谢谢!
2007年2月1日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