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酒会:2005年7月8日下午17:00~18:30
展览日期: 2005年7月8日至8月28日
展览地点: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
展览策划:范迪安 殷双喜 冯博一 黄效融 冯斌
参展艺术家:
雕塑/装置艺术家:保科丰巳(日)、陈小文(美)、陈志光、崔台动(韩)、邓乐、傅新民、傅中望、广煜、基德•穆尔(荷)、姜杰、焦兴涛、李天元、李晖、廖海英、刘俐蕴、刘旭光、缪晓春、秦玉芬(德)、邵帆、施慧、师进滇、史金淞、史钟颖、孙伟、唐晖、unmask、王书刚、王中、熊文韵、伊德尔、余极、张玮、仲松、朱成、朱金石(德)
平面艺术家:白海、曹静苹、陈可、程广、崔见、崔振宽、俸正泉、付晓东、郭伟、何多苓、何晋伟、黄汉成、江海、井士剑、李大方、李东伟、林海钟、刘知白、罗发辉、欧阳春、庞茂琨、彭蔽、丘挺、仇晓飞、任小林、王敬恒、王天德、王田田、王岩、韦嘉、魏青吉、许江、徐龙森、杨帆、杨劲松、杨冕、杨千、张小涛、张修竹、赵能智、周春芽、周吉荣
“新人特展”:安海峰、常小军、陈**君、陈威、陈晓梯、陈欣、程勇、崔莹、丁荭、丁山、方正、古榕、郝孝飞、何绮兰、胡华、黄文智、江敏、金石、卡拉玛、李润芳、李飒、李演、李胤、梁彬彬、刘松、罗丹、孟阳阳、牟柏岩、彭建德、彭俊轶、秦寿平、孙浩、谭军、谭雷鸣、王嘉、王雅君、王一凡、王之博、吴雪莲、肖进、小杨、许群波、徐绥新、杨佳玥、杨小波、杨勋、尹悟铭、张颖、张勇、赵华森、赵跃
协办单位:
TOM. COM美术同盟、南方周未、重庆时报、人民画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美术研究、艺术界、艺术当代、当代美术家、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
景观:“世纪”与“天堂”——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中国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都市化的进程,大众文化日益兴盛并成为具有主导性位置的社会现象与文化显流。大众文化以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构建了新型的以感性愉悦和日常消费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在生活方式的梦想终于获得经济支撑的今天,中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日渐与国际接轨。所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不是一个脆弱经济基础和封闭国度上的上层建筑,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下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结果。中国当代的文化业已形成一个多层面交融并彼此形成复杂关系的复合体,在这种文化复合体中,大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定位置,扮演了属于它自己的角色,体现出反映与呈现、激励与沉溺、挑战与和解等多重复杂功能。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革不仅在经济上给大众带来了更多的实际利益和发展空间,而且在精神上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心和探索空间,客观上实现了中国社会观念体系的多元化。
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突出地表现为以城市为依托,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享受型、发展型转变。一方面,舒适、方便、快捷、休闲、娱乐、健康、审美、体验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主要诉求,消费者成为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城市的消费需求又表现出人本化、知识化、优雅化、生态化、符号化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也在文化消费方式中得以体现;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同时,追求丰富情感、完善人格的自我发展和审美享受成为新的生活价值观;在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共识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活方式,成为文化需求等级提高的理性表现;伴随着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改变注重物质需要和实用性的消费习惯,更具精神性的生活和消费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花钱买感觉的体验消费、感性消费正在兴起。正是基于大众文化的兴盛趋势和城市消费需求的时代特征,本届成都双年展的主题确定为“景观:‘世纪’与‘天堂’”。成都这个以城市消费为主导的西南重镇,在大众消费文化的进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为本届成都双年展主题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文化背景和时机。
2001年的第一届成都双年展以“样板、架上”为展览主题,是21世纪中国民间资本注入当代艺术的开端,本届成都双年展将在形态上扩展为当代艺术多元与多样的媒介与语言方式,力图追踪新的文化动向,在大众文化的框架中寻求学术主题,并且在更为规范化、学术化的操作中建立成都双年展的策划与组织机制,为双年展步入正轨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使成都双年展成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与国际的当代艺术交流与展示平台。
作为策展人,我们希望这次展览突出当代艺术与文化生态同构对应的特征。就当代艺术而言,基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对现实的揭露、批判、质疑、反讽、解构的语言方式过于泛滥,创作意识上艺术社会学庸俗化倾向的现状,活跃且充满诱惑的都市生活已经越来越成为艺术家艺术想象和创造的主要资源。与消费主义的合法化同构,理想与现实的界限模糊,获得幸福与追逐名利等同,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艺术的中心,往昔的现代性价值被日常化了,民族情感和市场原则之间的内在张力变成艺术创作的动因,自我存在和发展的能力变成了艺术想象的必要存在……,都是当代艺术日益标出的文化特点。这种状况显示了中国发展的力量和中国艺术的活力,也显示了中国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激情和对于新生活渴望的正当性。
在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中,“景观”是一个综合概念,是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的集合。它也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不仅新的视觉观念和语言城市的表达,记录了大众精神和情感的城市文化情境,更是用新的视觉观念和方式表现时代的文化特征,在“景观”的后面,隐藏着今日艺术家和大众“观景”的视角与方式。在“景观”的统领下,“世纪”与“天堂”分别对应时间与空间,由此作为当代艺术的现实坐标。今日人们的精神、意识、情志和行为正日益遭遇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表现为人工制造的超级都市的生活方式,缺乏确定性的城市成为中国当下新的全球经验的一种明确表征,在光怪陆离的奇观中,凸现了资本、信息和人员流动的力量,构成了欲望的不间断流动;另一方面,这种冲击则体现在那个和所有人发生关系的神秘“天堂”,这是资本在中国存在的象征,它无所不包地象征财富、地位与诱惑,使人们在试图寻找幸福和满足时不得不流连其中。“天堂”既是欲望满足的消费之地,又是话语和欲望的生产中心。它似乎是一个迷宫,也是资本的无形且无限力量的隐喻,成为人们所向往、追逐的现世境地。
本届双年展将通过90余位参展艺术家构成的“主题展”和由50位青年艺术家构成的“新人特展”,以绘画、装置、雕塑、影像等多媒介方式,利用大众文化形态及思考、想象与表达,展现新的文化资源对意识形态功能及艺术创作方式的转换。他们的创作与展示将通过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与想象来完成,他们将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语言方式,充分发挥跨越身份界限的设计和制作。这种直观的表达不再强调超越感,而突出源于“世俗”的“营造”。展览将摆脱当代艺术的“宏大叙事”,从日常的侧面或视角重新找到艺术介入当代生活的方式。在成都的世纪城,展出的作品强调“形而下”的方式。不同作品构成相对直接的关系,展览的布置重在艺术家作品的协调、接连、装置,使参展艺术家对日常生活趣味的理解转化为城市新街区文化的想象,由此提示出一种新的多元表达方式和叙事话语,也试图驱动大众观看、参与这种话语展示的欲望。在九寨沟的“九寨天堂”,展出的作品强调一种“形而上”的“另类生物性和自然性”,即通过艺术家脱胎于现实经验、又超越现实经验的作品,达到视觉上的“间离效果”,构成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在“陌生化”的形象中体验“熟悉”的现象,唤起对自然主义的警觉和对自然主义掩盖下“异化”的抗议,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力量。
从某种角度说,本届双年展预期实现的乃是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从大众文化形态的资源符号中采集或挥霍出来的视觉出位,自然、活泼、幽默云集并铺陈于其中,艺术家以对特有空间和环境的利用、转换、尝试的方式,营造出具有游戏性、消费性、设计性、互动性特征场景气氛和意味,也应合营造无限生活的当代理念,提供人们对生活未来的另类想象,提示大众文化与当代艺术互动的无限可能性。
城市或城市化进程对我们与其说是一个场景,不如说是一种具有隐喻性的显现。今日艺术家是城市的“在场者”,他们的敏感、锐利和个体独特而奇异的经验,他们的反思、批判精神,游戏化的幽默方式等等值得关注。当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因为变化的迅疾,所以丰富、活跃、混杂。新的艺术或许就在这种不确定的形态中产生,同时也带动大众参与,使大众不仅是某一文化景观的观察者,更是扩展其可能性的参与者。
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策展人小组
200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