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策展人沙龙 > 自言自语 
和谐思想与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
                            
日期: 2005/11/21 15:02:46    编辑:王镛     来源: 《美术观察》2005-10 总第121期    

    和谐思想在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中体现得比较突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这个主题大家普遍觉得还比较笼统,是当时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大体上有三种方案:当代艺术与公众、和平、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种方案考虑的是当代艺术与公众的关系问题,基本思路是当代艺术应该能够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外国的一些双年展,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巴西的圣保罗双年展,都特别重视当代艺术。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西方的公众对当代艺术也不是非常理解和接受。国内对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它泛指当前同时代的艺术,包括各种不同流派的艺术,这是对当代艺术广义的、宽泛的理解二是认为它特指过分新颖的、标新立异的艺术,也就是西方所谓的前卫艺术。在西方,当代艺术主要是指前卫艺术,特别是二战以后流行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而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双年展中,当代艺术选择的是前一种广义的概念,即当前时代各个流派的艺术。1985年以来,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们大胆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但他们的行为仅仅是大城市小圈子里的实验,并没有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理解和接受。第一种方案从广义的当代艺术的角度出发,强调当代艺术的公众性,希望当代艺术(包括前卫艺术)能够让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其实这是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前卫艺术本身应该贴近公众,另一方面公众对待前卫艺术的态度也应该宽容一些。
    第二种方案也是专家提出最多的一个方案:和平。因为今年正好是反法西斯战争、抗El战争胜利60周年,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和平,提出了和平的主题。第三种方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天人合一。
    以上三种方案,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在集体讨论的时候,觉得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总体上看,它们显然都比第一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更贴近现实问题(包括艺术问题、社会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把三种方案整合起来。但是怎样才能涵盖这三个方面呢?于是大家就想到了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太泛了点,就改成了“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它包含三层涵义:首先从艺术的功能来说,要追求艺术与公众的和谐,争取通过展览让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这次北京双年展邀请了很多国家,的艺术家参加,怎样让中国的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当代艺术,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展览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现在的社会还有很多不和谐因素,所以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应当有人文关怀,要关注人类自身,反映人类追求和平的理想。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不仅是一个艺术课题,也是一个社会课题。   
  和谐是一个哲学命题。自从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以后,很多学者都在解释什么是和谐。有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谈和谐,有的从西方哲学的角度谈和谐,甚至引用马克思的经典来论证和谐,对经典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有目的性的阐释。
    现在提出来的和谐概念,包括第二届北京双年展策划主题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是对东西方传统思想资源的一种新的整合,它不是完全重复东西方传统和谐理论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当代的现实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或探索。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强调“天人合一”,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议,而且直到现在还在争论。季羡林先生把和谐思想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包括儒家、道家,由此向下,一直梳理到近现代一些思想家,如钱穆。钱穆晚年讲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季羡林先生是研究印度学的,他还引用了印度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奥义书》。《奥义书》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梵我同一”,“梵”就是宇宙或宇宙精神,“我”就是个人、个体灵魂。“奥义书》认为宇宙本体和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奥义书》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产物,他想把东方哲学融进他的哲学体系,这也是西方哲学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吸取,一种借鉴。我认为,和谐的观念不限于中国,也不限于东方,它应该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理想。古希腊哲学和美学也追求和谐,希腊最早提出和谐概念的毕达哥拉斯说“美即和谐”,他把和谐定位于数的关系;赫拉克利特把和谐放在事物的变化、运动当中,强调对立面的斗争;柏拉图把和谐定位在理念,认为在理念世界里才有和谐。亚里士多德又把他们的和谐理论归纳、综合了一下,提出由多构成的整一才是真正的和谐;可见西方关于和谐的传统也很悠久,但近代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突出强调矛盾的对立、斗争,这就造成了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另外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思想中便显出了消极的一面,过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导致对传统和谐观念的颠覆。随着西方现代工业的崛起(西方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确实促进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二元对立的强化加剧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这种非和谐的思想几乎被近代中国全盘接受,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比较理性、开放的。我比较欣赏中国哲学家汤一介先生的思路,他认为要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融汇中西古今之学。中国的思想界应该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继承人类(包括东西方各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当代的现实问题作出自己的哲学思考。但是单单利用传统的思想资源还不够,因为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比历代哲学家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因此我们追求和谐的理想已经不单是因为现实中有很多不和谐因素,比如文明冲突、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而是因为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提升精神境界,从矛盾对立走向矛盾互补,从文明冲突走向文明融合,实现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
    北京双年展第一届有45个国家参展,这一次有69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艺术家为什么如此踊跃地参加北京双年展呢?我认为是我们的主题(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吸引了他们,而且从参展作品来看(我们要求每位参展的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都要写一个说明),艺术家们都在强调人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艺术具有公众性。他们都能理解这个主题,说明这一主题得到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共鸣。
    另外,有人问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不是遵循了中国政府的意愿。应该说有这方面的因素,但又不完全如此。因为最初我们征求策划方案时,好像政府还没有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当我们把征求来的意见汇总为“人文关怀”后,政府才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也确实有意识地使双年展主题跟中央精神相吻合。另一方面,我们强调的和谐主要是哲学和美学上的,特别是我们最后把它归纳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如果说让艺术承担太多的政治功能,这不现实,也不正常。所以,应该说双年展主题虽然在精神上与中国政府的治国方针相吻合,它却不是机械地根据政治口号来确定的。至少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经历了整个策划过程。
    我们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虑的,所以特别强调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公民的共同富裕、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等等。具体到艺术领域,我觉得和谐应该是一种文化态度。不同的文化态度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文化语境,不论是保守的、激进的还是折衷的,我们都应该给予同情的理解。只要是能够表达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不搞极端的行为艺术,就应该支持,应该鼓励。中国的前卫艺术家如蔡国强、徐冰等在西方能够产生一些影响,那是因为他们不但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相反还借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提倡兼容和同情,这样才有利于当代艺术的发展。通过和西方双年展的策划人及美国的一些艺术家交换意见,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抱定西方中心主义不放,他们很尊重东方艺术,而且有人对此还有很深的研究。西方的进步知识界普遍有一种精神乌托邦的理想,跟我们强调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北京双年展的策划思想一直以关注当代,追求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为核心,所以和谐精神将会在以后的双年展中延续。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定在2008年,正好与北京奥运会相配合。那时,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双年展将向世界展示力与美的双重魅力,促进人类和谐精神的高扬。口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召集人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