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个展览的艺术家大部分我都认识,有的还很熟悉。仔细看了他们参加展览的作品,我感觉到他们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天使,时间,和身体这三个关键词,都分享了这三个词所表述的扑朔迷离而又伸手可及的意象。而天使作为这个展览标题的主词,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是渴望而又难以企及的。
刘瑾的作品中出现了受伤的天使,这个天使不是天真可爱的胖娃娃,也不是纯洁清丽的少女,而是一位赤裸上身,背后贴着白色翅膀的中年汉子,他忧郁凝重的脸上流露出世间的沧桑。他受伤了,躺在被拆毁的老房子的废墟上,他在吐着废气的工厂上挣扎着,他不幸折断翅膀,吊挂在铁栅栏上。天使失去了自己在天堂中的家园,坠落到世间,体验着人间的痛苦,忍受着煎熬。这是作品沉重的一面,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扮演的天使又显现出搞笑的一面,让人想到的周星驰的电影。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是鲁迅的悲剧观,但当代艺术家喜欢用诙谐和轻松的手法来颠覆现有的道德伦理观念。既然西方的上帝在多年前就被宣布死亡,天使自然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人们如何拯救自己也就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沈阳的作品《2004的回忆》系列显然是关于自己青春记忆的视觉表达。一件象征青春的美好回忆的少女的连衣裙在半空中神秘地悬挂着,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背景是有中央美术学院标志建筑的城市的天空,以及女孩子随风飞舞的头发。天空是灰蒙蒙的,楼宇也压抑而沉重,时间因此而凝固了,似乎陪衬着艺术家难以言说的心境。在她的作品中,天使仿佛是青春的代名词随风而逝,随时间而远去。沈阳的作品表达了关于青春校园生活的记忆与怀恋,如同一首凄婉而隽永的诗句,回肠荡气而意味无穷。
马永峰的作品《物种起源》将观众的视野带向千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或者是人迹罕到的原始丛林。如果说《物种起源》让人类从科学上认识了生命的来源和演变,从而推翻了先人们想象的神的存在,那么,物质主义社会将人性的虚假面纱彻底地撕下,而暴露出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有假山石的人造室内环境和丛林景观的结合提供了人性与兽性相融合的恰当场所。显然这里不是天使的归宿,却是被想象的温床和制造的车间。
《时间》系列是媒介艺术家王国锋的新作品。有感于对时间概念的不同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是同时存在的,而且这种感受的差异在当代中国显得更加突出, 尤其是在搭载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时候。在飞驰的高速公路上,艺术家对速度的视觉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用相机记录了这个日常性的视觉经验。一般而言,对于速度的敏感来源于对时间的敏感,两者是成正比的。物象的速度感和运动感在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因为速度感与时间观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一切物象均具有模糊和不确定的特征。
这样也消解原来的真实感所必须的前提,实体性和确定性。因此,王国锋的《时间系列》则验证了我们当代的时间经验和速度感受,从而使我们的感觉视觉化。天使搭上了时间快车,也就迅速地步入了迷途。
马燕铃是一位执着的女艺术家。她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中国女性在当代社会的感受,是中国少有的几位女性主义艺术家之一。在这个展览上展出的是她的新作《箱子》,《车厢》,《网》等。作品通过被绑缚的赤露的女性身体来表达艺术家对女性的不公正社会待遇的抗议,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社会问题,尤其是女性问题的广泛关注。 这些问题可以在日常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得到证实。当天使的光环逐步褪色之后,血淋漓的残酷社会现实就会呈现出来。
来自南京的艺术家许昌昌一直从事行为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他的作品的研究焦点在于身体与都市环境的关系。艺术家认为,都市环境对人性是一种摧残,物质的身体在物质化的城市环境中成为内心世界的载体,从而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许昌昌的作品《5点5分5秒》记录的是他的一个行为作品,一个于傍晚在高档物业实施的关于身体和都市空间的对话。在高大的现代建筑面前,个体的生命显得十分的弱小,但赤裸的身体仿佛代表着超凡的力量在与庞大的人造环境默默地抗衡。从这一意义上说,许昌昌的作品具有当代炼金术的意味。
天使作为人类美好感觉的精神符号随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显灵,这也是现实生活值得人们留恋的原因之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对现实与人性的关照,无论是讽刺,分析,隐喻,还是批判。无论在任何条件下,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部分地来源于和精神世界的对话来源于对现状的焦虑和不安。 艺术灵光闪烁的角落,往往是天使出没的地方。
2006年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