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上海美术馆四楼演讲厅
预约方式:讲座为公益免费,名额有限,请提前预约登记。垂询、预约电话:(021)63272829×200
主讲人 |
职务 |
主题 |
时间 |
王振复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
城市“设计”的文化理念 |
9月8日 9:30—11:30 |
高士明 |
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 |
超设计与超现实——一种关于现实与实在的幻象 |
9月8日14:00—16:00 |
张 晴 |
上海美术馆副馆长,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总协调人 |
超设计——策展人谈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
9月11日14:00—16:00 |
娄永琪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
“未来设计的天才”——2006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优秀作品评介 |
9月13日14:00—16:00 |
梁永安 |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
后现代文化与上海景观社会的构建 |
9月14日9:30—11:30 |
江 梅 |
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研究员,艺术评论家 |
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内涵与价值 |
9月19日14:00—16:00 |
朱旭初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特邀研究员 |
设计与人类居住的环境 |
9月20日14:00—16:00 |
李立宏 |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 |
超设计——超传统:青花瓷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在当代文化中的发展问题 |
9月21日14:00—16:00 |
申 凡 |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 |
转换的可能性——《山水·纪念黄宾虹》霓虹装置作品介绍 |
9月22日14:00—16:00 |
Margo Renisio
(法) |
展场设计师 |
博物馆学和展场设计 |
9月25日14:00—16:00 |
李 磊 |
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 |
上海双年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 |
9月26日14:00—16:00 |
陈正宏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
字号、书斋与雅集:中国传统士绅的日常生活设计 |
10月23日14:00—16:00 |
项丽苹 |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项目执行 |
超设计,超艺术——艺术与设计的较量 |
10月24日14:00—16:00 |
沈忠人 |
苏州市文物古建筑鉴定专家组成員,苏州市东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
中国传统建筑之魅力 |
10月25日14:00—16:00 |
邵隆图 |
上海设计中心秘书长,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品牌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
设计就是沟通 |
10月26日14:00—16:00 |
肖小兰 |
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助理策展人 |
解读当代设计 |
10月27日9:30—11:30 |
孙甘露 |
《上海一周》总策划 |
从影像看设计 |
10月27日14:00—16:00 |
题 目:城市“设计”的文化理念
主 讲:王振复
简 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易学、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文艺理论。复旦中文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国际易学联合中心常务理事,中外文艺理论协会理事
内容简介:物质、精神、制度、传播,构成文化的四维结构,城市“设计”的文化理念,是城市的文化之魂。体现这一文化之魂,是重要而困难的。上海的文化之魂,浓缩在上海市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之中,这便是上海城市设计思想的美学总原则。
题 目:超设计与超现实——一种关于现实与实在的幻象
主 讲:高士明
简 历:艺术史博士,艺术策展人。第六届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担任执行主任。自2005年起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学术委员会顾问。
内容简介:设计是一种计划,是现实世界的内在蓝本。众人的命运构成了历史,而历史与命运是人生最大的设计。现实成了设计,设计之后另有一设计,这就是HyperDesign(“超设计”)——再生产的设计和过度设计。超设计将我们引向对于现实的质疑。本次讲座旨在从媒体社会学的角度讨论我们今天的现实是如何在视觉的权力体系中被架空的。随着边沁的“视觉乌托邦”(全景监狱)确立起来的“观看的权力”,来自隐藏在现实背后的实在领域之“他者”,而正是这个视线无法企及的实在使当代人的生活世界成为“景观社会”。
题 目:《超设计——策展人谈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主 讲:张晴
简 历:张晴是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总协调人。他1964年出生于中国苏州,现居上海。现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国际现代美术馆和收藏委员会(CIMA)成员,《艺术当代》杂志编委和策划人。1989年起为《江苏画刊》、《读书》、《今日先锋》、《上海文化》等杂志撰写艺术评论,曾主编《九十年代中国美术》。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
内容简介:本届双年展拥有一支最年轻、新锐的国际策展团队。本讲座主讲者张晴便是策展人团队的总协调人。他将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介绍本届双年展主题,讲述双年展台前幕后的故事。使观众更深入地走进超设计的艺术世界。
题 目:未来设计的天才——2006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优秀作品评介
主 讲:娄永琪
简 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可持续设计。
内容简介:本届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也以“超设计”为主题,涌现许多优秀作品。本讲座以参展作品评介为主,向观众展现艺术在国界上的跨越,以及历史与未来在其中戏剧性地轮回,揭示这些艺术作品表现的态度,绝不仅仅是一种批判。最后,娄永琪先生将就当代艺术设计学院教育发展之趋势作出总结。
题 目:后现代文化与上海景观社会的构建
主 讲:梁永安
简 历:j研究,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中国城市文化、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主要著作有《重建总体性——与杰姆逊对话》、《缪斯琴弦上的猫头鹰》等。
内容简介:后现代文化的根源是景观社会形成。视觉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核心语言。中国文化在视觉文化方面处于劣势。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的严重滞后。本讲座将就上海具备构建景观社会的独特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积极汲取后现代文化的民主性与解放力是上海景观社会形成的推动力的观点。
题 目: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内涵与价值
主 讲:江梅
简 历:现供职于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当代中国艺术和女性艺术,策划过的展览包括:《吴冠中艺术回顾展》、《东+西——中国当代艺术展》《孙良油画展》《向京作品展》等当代艺术展。
内容简介:艺术设计不单是要完成功能的实现,更要反映所处地域文化的民族、时代特点。其中,既有对历史的传承,也有结合高新科技的形式创新。例如中国传统设计中所包含的古典人文思想和美学,而西方现当代设计的风格演变与人文发展之间也有着紧密关系。最后,作者将与大家一起展望既“当代”又“中国”的设计。
题 目:设计与人类居住的环境——城市建设与21 世纪的使命
主 讲:朱旭初
简 历:翰英艺术投资咨询中心总监。朱旭初先生历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助理兼教育部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客座教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特邀研究员。
内容简介:本讲座将从城市形成的历史与发展、建筑的定义谈起,并进一步揭示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的种种城市病,从而反省我们的城市规划的失败与弊病,同时,讲座提出了城市规划与形态的基础是功能、技术和文化,并将分析我们的艺术教育的现状。
题 目:超设计——超传统:青花瓷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在当代文化中的发展问题
主 讲:李立宏
简 历:李立宏1974年出生于中国景德镇,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居中国上海。
内容简介: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围绕在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为背景下,与当代文化问题以及当代社会生活、视觉体验、和科技发展相结合展开讨论,基本思路是将现代陶艺放在当代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探讨了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青花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媒介的困境。比照了同为传统艺术媒介中国画,从传统中国画到现代水墨的创新与形式语言的拓变看传统媒介的突破。分析了青花艺术进入现代艺术以来的种种开拓性风格的意义,借以寻找在当代艺术视角下现代青花艺术的发展趋向。
题 目:转换的可能性——《山水 . 纪念黄宾虹》霓虹装置作品介绍
主 讲:申凡
简 历:艺术家申凡毕业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为上海华山美术学校教师。曾在英国伦敦的中国当代画廊、美国芝加哥的Wallsh画廊、美国纽约的古德豪斯当代画廊、荷兰丹勃斯的欧洲陶瓷艺术中心、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等举办个展,并曾参加葡萄牙玛雅双年展、行而上2001上海抽象艺术展等艺术大展。
内容简介:艺术家申凡将为观众介绍他为本届双年展带来的自己全新的艺术作品——_《山水 . 纪念黄宾虹》。.这是一个高5米宽10米的霓虹灯装置,配有古雅的古琴伴奏,每根霓虹灯管的长度象征笔墨提按的速度,每个乐音的音长和每个霓虹灯管的长度相应。本讲座将主要涉及方案过程情况介绍、实施过程情况介绍、设备要求介绍,以及探讨关于“转换”的可能性。
题 目:博物馆学和展场设计
主 讲:Margo Renisio
简 历:巴黎注册建筑师,VEP Design 展览展示部的合伙人
内容简介:本讲座将向您展示展场设计优秀范例的创作构思及其过程。讲座者艺术家美柯凭借对展场和建筑结构学的深入了解,结合自身经验向您讲述展场设计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空间与作品的关系。
题 目:上海双年展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主 讲:李磊
简 历: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美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内容简介:双年展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已形成了系列化和规模化,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超出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开放的象征,它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高度,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实验性、当下性、综合性是双年展的表象,其核心是创新,其本质是提升双年展所在区域的文化影响力。本讲座将探讨上海双年展在十年的探索过程中,与这座城市间彼此潜移默化的影响。
题 目:《字号、书斋与雅集:中国传统士绅的日常生活设计》
主 讲:陈正宏
简 历:陈正宏先生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文学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版本目录学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内容简介:本讲座将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士绅曾经如此精致的日常生活。揭示姓名、字号与古人的角色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别号的选定及其意义;从书本到书斋,反观古代的知识规划,比较古书的形制与结构,介绍各种读书式和藏书处;探讨雅集及其纪念物,这一传统的社交程式,考证雅集的源流,雅集中的诗画合璧。最后陈正宏教授将综合以上内容,带领观众着一起思索,如何超越狭隘的设计理念。
题 目:超设计,超艺术——艺术与设计的较量
主 讲:项丽苹
简 历:1995年9月-1999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士;
1999年7月-2001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助教,教授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
2001年9月-2004年7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硕士;
2004年8月-2006年1月,上海大剧院公关策划部,宣传策划、《大剧院之友》编辑;
2006年2月至今,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
内容简介:我们很习惯于一部工艺史通常是精美工艺制品的历史,那些精美绝伦的造物少有明确的作者;而一部艺术史,往往是以艺术家为主的历史,艺术家耀眼如夜空闪烁的星星,在各类艺术史书乃至人物传记中闪闪发光。曾几何时,设计在艺术化,艺术则在设计化,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及相互关系越来越扑朔迷离。本次讲座将从艺术与设计、艺术家与设计师社会地位以及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来解读“超设计”大展。
题 目:中国传统建筑之魅力
主 讲:沈忠人
简 历:文博馆员职称,为苏州市文物古建筑鉴定专家组成员,并担任苏州市东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曾在1984年担任虎丘塔维修工作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内容简介:本讲座将简述中国传统建筑之发展,与中国传统建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重艺术特点。并着重展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征代表,也是本届双年展参展主要作品之一的斗拱,分析其中所涵美学元素。
题 目:设计就是沟通
主 讲:邵隆图
简 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高级设计师,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协会A级资质会员(ICADA),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客座讲师,上海同济大学经济贸易系广告学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已出版书籍《智慧宣言》、《虚实互动》、《心目沟通》、《知与行》、《砖魂》。
内容简介:设计是企业与市场、与消费者沟通对话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本讲座将告诉观众,图画必须通过设计与文字相结合进行有意义的、指向性的描述才具有沟通价值。人才复合,知识更新,产品杂交,业态兼容,是未来生存和传承的唯一办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有其原创力和认同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不忘弘扬自身民族文化,才能使文化具有原创的动力。设计必须应市场需求而设计,而不是为产品而设计。
题 目:解读当代设计
主 讲:肖小兰
简 历:现任上海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为本届上海双年展助理策展人。她于1996年-1997年应加拿大ALBERTA大学艺术系邀请作客座访问,1997年― 2000年在北美居住旅行,并举办个人艺术展。曾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版画艺术》《中国美术通讯》《上海美术家》等报刊杂志撰写艺术评论。写有《寻找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和《女性艺术需要精神自立》等文章。
内容简介: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纯粹作为个人体验与体现的艺术,超越了实用性、技术化的设计范畴,采用解构、重组、反讽、暗喻等手段,对现存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哲学等进行重新解读,并锐利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因而明显地具备后现代艺术的特征。艺术家的设计能够将所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个作品中,从而将艺术的极致推向新的至高点。
题 目:从影像(图像)看设计
主 讲:孙甘露
简 历: 1959年生于上海。1986年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小说《访问梦境》,开始文学写作。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上海一周》总策划,现居上海。他的主要出版作品有小说集《访问梦境》;长篇小说《呼吸》;随笔集《在天花板上跳舞》;作品集《请女人猜谜——中国小说五十强1979-2000》;小说集《忆秦娥——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经典文库》;随笔集《比缓慢更缓慢》;作品集《上海流水》。.以及电影电视作品等多种。他的作品被译为法、俄、日、意、英等多国文字。
内容简介:绘画、照片、电影等作品都是人类设计的产物,那么它们是怎样对观众产生影响的?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其中又有怎样的涵义,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本讲座将选取独特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