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观点 
苏坚:关于《咒考试》答问
                            
日期: 2007/3/21 11:38:55    编辑:     来源:     

       问:你这是向谁跪求呢?考生?

  苏坚答(以下简称“答” ):你看我的求情牌上写的称谓是“你们”,实际上是凡与“艺考”关涉的“我们”。为什么用“你们”,你看那派打扮行头就知道了,这个礼跪的“老人”其实是一个时间、空间遥远的“灵魂附体” 。

  要强调的一点是,《咒考试》有一个整体过程,它包括你现在看到的“礼跪求”,之外还有画室中的表演、3月6日至18日广州美院教育系教师作品展中我的装置(装置中包括考生习作和考生参与的“关于艺术、艺术梦” 书写),以至像现在跟你这样的过程中的对话、交流和展览中形成的文字文本展出,都是作品的有机组成。很遗憾,很多人只能够看到“进行时”的、“媒体报道”的和“道听途说”的“礼跪求”,这之中又有很多人只是“看热闹”而非在交流互动中“求解读”,更有人干脆只愿意猎奇地看到、听到一个“跪”。艺术活动的互动中,我认为公众的“心理预备”很重要。

  问:那是孔子吗?你怎么让孔子跪了呢?

  答:呵呵,是孔子是你说的哦。我没确切说过他是谁。但你应该看清楚那是单腿“礼跪”,不是双腿“屈跪”,这有不同的身份含义。这套打扮肯定是中国文化的某种符号。

  问:你不觉得这个行为太刺激了吗?从“艺术”角度,有人觉得这个行为太浅显,你怎么看?

  答:“刺激”是你的感受哦,这我也没责任。我只负责自己的“行为”,不能负责观者的“评论”。“行为艺术”仅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仅仅因为行为人在“艺术圈”中,就被称为“行为艺术”。我对称谓无所谓,一个“行为”的意义或意义大小好坏,不因它是否是“艺术”而改变。当然,行为被认为明确或晦涩、刺激或温和,或者行为过程中的某个步骤、时段被那样认为,是正常的。我只是把诚实的话说了出来,用我认为合适的表达方式,它也许真的有些特别。我起码不是跳楼啊,如果方式恰好你又认为尖锐有启发,这不是很好吗?如果一个民主社会允许真话直说的话,我这种方式算是“人文民主”,它比“武 斗民主”好。我们几千年传统有人文线脉,“人文民主”应该得到鼓励,它是一种健脑运动,有利于“刺激”和“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好的民主也是生产力。


  问:你的意思是行为艺术就是“人文民主”?

答:对,行为艺术、公民上书等等之类,都算是“人文民主”。合理合法的、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民主”应该得到鼓励。

  问:但华师现场还是有保安干涉阻止。

  答:中国特色。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我有做行为艺术和其他表达的权利,“校园”本身就是“公园” !但行为才进行半个钟,就有保安、工作人员来干涉,再怎么说明他们都不让行为继续,我对此很失望!

  这个行为还在一些场所的考生中进行,非常顺利。

  问:不觉得那首诗太革命了点?

  答:你是说“革”掉“命”的“革命”吗? 事实上它是有点“文革”。这首诗仿写自我国已故某著名知识分子写于某个特定年代的诗——《咒麻雀》,现在的艺考是艺术大跃进的一个具体表征之一,跟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非常内合。这首诗还能使我的作品在貌似的庄严中增加一点轻松气氛,用现在的说法,那位诗人用诗的形式“恶搞”了“麻雀” ,我的仿写诗反过来“正搞”了“艺考”——狠狠地批判了它——荒谬的、该死的“艺考” !


  问:作为美术学院教师,你也认为现在的美术考试有问题,应该取消?

  答:何止有,问题很糟糕!现在的多数美术考试基本等同于画几笔写实的头像、静物、石膏,非常的教条、机械、没人性,对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造力、学校的灵活性等已造 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一个人的能力、才华要用考试来评判,这本来只是竞争的现实压力下人类不得不为之的无奈和尴尬,但现在的艺术考试还可悲地被机械和泛滥运用,使这个本来只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很大程度地变成学习艺术的“终极目标” !“艺考”只是一种“选拔手段”,作为艺术学科,“选拔”的方法、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规范”和容易执行上,它本身也要考虑“创造性”和“灵活性”,因为它最后的指向是对人的“培养”。这种考试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经历了许多代学生,这个局面早该扭转了——我是说“扭转”,我从来没说过“取消考试”。

  问:如果问题大,为什么还维持这么多年?

  答:我知道只要人们愿意,可以找到各种坚持下去的原因。但任何原因都抵不上对教育的未来、一代代学生的未来负责这个责任。千万不要只把考试简单地看成进行几个小时测试这么具体的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对学校、学生、教师的未来导向——好的、方向正确的考试会创造一种有活力的氛围,使教育能够有成效地进行,培养出真正的艺术人才来振兴国家。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有一种普遍的态度,明明知道目前的考试不好,知道还可探索别的好的考试,但他们仍会保住既有的考试并为之辩解,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因为按照旧规范操作起来比较保险、容易、不犯错误,他们不太愿意承担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不同、鼓励就可改变一代学生的发展可能这种责任。这种情况在“艺术”这个特殊学科领域里长期存在更是不可思议。有一些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理由往往总是“人民素质还不高,弄不好会出乱子”,但考试中的相关各方都是有知识、学知识的人,素质还不高吗?

  问:你不是也有责任吗?

  答:是的,我就是考试制度的在历人。但说实话,每一次经历都是对我这个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灵魂拷问,有点昧心的感觉,当你面对一群群以为艺术教育就是等于手把手教会他们画好、背好一个水果、一个鼻子的学生时,你会觉得非常荒谬。正因为考试造成了众多学生以为学艺术就这么简单,所以一大堆凡文化课不行、脑袋瓜不灵的学生都转进来学艺术,而且这种考试真的让他们混进了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关于可能性的教育,而不主要是关于实能性的教育,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对可能性的论证和创造,而不是对现实的摹写。

  遇到各种参加考前班学习艺术的学生,我会老实告诉他们那样学艺术不行,那样学好了也不能证明什么,因为艺术不能那样学,学好了那也不叫艺术。他们即使听明白了一般也会非常茫然,因为那样考啊不那样学怎么行呢?可见应试教育之“考”是多么地起决定作用,如果它本身也是考歪的,后果很难设想。


  问:不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能招到艺术人才吗?

  答:很多人会从正常的“这样考试能招到艺术人才”的预先思维出发来做这件事,而且“这样招”确实历史悠久,理由充足。但是大家不妨反过来问一下,这样考试能证明招到真正的艺术人才吗?也就是换成另一个角度问:会画几笔写实静物、石膏、人头像的人就证明他是个好的艺术、设计人才吗?如果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我相信一定被界内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笑话。受这样的考试刺激,这些年掀起了一轮轮艺考热潮。这种表面的泡沫热潮很是让一部分艺术教育人士兴奋,以为这反映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对艺术的跃进热忱,还顺带在社会上普及艺术教育,甚至是一种“艺术振兴”、“文艺复兴”。这其实是对一种表面泡沫的“误读”。只要去调查一下那一批批最终考不上美院的学生,看看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艺术的热忱和坚持,就知道目前”的“艺考”有多“虚火”——多少人堵在“考上考不上”这个死结,“艺术不艺术”他们全不关心!如果通过“艺考”普及的是真正意义的艺术教育,而不是普及画几笔石膏、头像、静物的教育,这个国家将多么受益啊!

  这里其实引出了一个“艺考”中的“供需矛盾”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真伪”,以至更关键的我们如何看待、处置这个问题。现在有人错误地以为“艺考热”反映了“需求”所以解决之道是“扩招”——这就是这几年来“农院”、“林院”办“美院”,“美院”办“大美院”再办“附美院”的全国艺术办学大跃进的状况。对此,可以预言,随着我国高考适龄青年的逐年减少、毕业就业压力、艺术教育中歪门邪道产生的“艺术无用论”等的情况的复加,这个“艺术泡沫”数年后必将破灭!所以,希望从现在开始,所有局中人应该抛弃“混水摸鱼”心态,负责地拨开云雾看清问题的实质,并通过相关探索、改革把“艺考”复归原位:通过灵活的、创造性的考试把那些抱着侥幸心理的“毛考生”劝退,使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在真实的供需关系下健康发展。

  咱国家有许多相似的事情,比如足球,我们自小就有似模似样的所谓专业训练,一招一式按部就班进行所谓“系统学习” ,所以少年队跟别人比赛起来都很中看,但再长大也就停在那模样了;又比如各类中小学奥林匹克竞赛,什么金银铜奖的“小小科学家”甚是显赫,可是成人堆里怎么就推不出来个诺奖人物。如果咱们附中、职中那些有无比“尽精微”能力的学生拿到国际上去比画烂苹果死人头,也一样天下无敌啊!现在热火朝天的艺考大概也是如此,艺术应试的僵死制度下摧生的各类考试培训,人数可观千篇一律,招式呆板可笑,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看到那黑压压的艺考人头,会有一种黑色幽默式的可悲感,想笑,但笑不出来啊!

  所谓创新型国家,绝不是用口头叫出来的,而是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出来的,因此再进一步,甚需要有背后对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保证和鼓励的制度创制。比方说,曾经一段时间少年儿童绘画考级十分流行,有的地方还将考级成绩与择校、考试奖励等挂钩,少年儿童学画的时候连艺术是啥东西都还不知道,却一开始就落入了预设的功利圈套,学习的时候不是用心灵去感受而是按步骤直奔那个功利而去,这能学好艺术吗?这样学艺术和这样教艺术不是一种悲哀吗?更可悲是,其中的个体在那个制度压制之下无能为力!

  问:听说更糟糕、更盲目的情况还不只是在艺术学院这头?

  答:现在的情况有些近乎变态,你想想一个中学有上百、几百号人学艺术,这情况在全国还十分普遍,学的人教的人都一丁点不把艺术当成是素质培养和人格修炼,而是为了考试,教的也很少涉及艺术,这在全世界算是奇观了!还有很多事情甚算是世界奇观,比如艺术书店中那一堆堆所谓的高考辅导书和影像带,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国家的艺术图书市场有这般奇观。又比如,现在很多在读大学生、甚至是刚刚考上的一年级学生、再甚至有些未考上的学生,已然成为“高考辅导名师”,你说这是不是世界奇观?别误会,我并不是说他们没这个能力,不能成为这样的“导师”,相反,我觉得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应试技术能力” 上讲绰绰有余——我只是想说,是一种愚蠢的考试制度给他们搭起了一个背经论律的讲台!

  问:现在的艺考难道说跟艺术没有关系吗?

  答:说没有是违心的。有,但只是一点点,而这一点点中大多数部分,又只跟技术有关。所以跟艺术有关只剩下非常少的一点点。现在每年参加艺考的学生以万万计,光一个山东就是十几万,有这么多人要接触艺术,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应该说这是发展艺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实际上情况却让人郁闷。在时代机遇面前,却没有更多的人愿意负起责任,通过教学、考试的改革对学生们进行真正的艺术教育,简直是罪恶!几年前我曾在兰州一个考点见到十几个来自十分偏远的中学的学生,考试的时候我看着他们用非常幼稚的技法慢慢地过渡着杯子和水果的圆面,到交卷的时候很多人都画不完,其中的细节真是非常的感人又让人伤感:这么偏远的一个地方,还有这么一群孩子有理想要学习艺术,他们却又几乎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是艺术、想清楚为什么学艺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思想正确的老师、方向正确的路径给他们传播真正的艺术。

  问:你有何建议?有人觉得你的作品中没有提出“建设性”方案。

  答:首先,做作品不必然等于“提出解决方案”,它可能仅是提示或启示,等等;其次,如果我一个人就能轻易提出解决方案,考试就会像现在的一些考试一样永远简单:把考头像、石膏、静物等写进法律,一直考下去!

  你也见到了,我是1月份做的作品,一个月后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废除高考。在当前,连一般的文化高考都在探讨改革了,处在前沿的艺术学科考试,没有理由怯步不前。比较于文化高考,“艺考”的“八股化”更严重,改革的态势更紧迫。比如学生不一定考写实绘画基础;另外,除了专业考试,还应该设计一些考查综合素质的考试和结合平时考查的方式来挑选学生;文化课成绩一定要着重考虑,尤其文科成绩一定要好,学生要有读书和思想的爱好和良好习惯;有一些还要有融入社会现实的理想和爱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这些因素都应该在招生的成绩中占有比份。个别需要写实能力的专业,可以另外组织考察写实能力的考试,另外也可在入学学生中挑这部分学生,只要他们对写实方向有兴趣。这部分学生自己会按需要在预科阶段、考前或入学后专择机会对写实能力进行训练和学习。简言之,“写实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是考试考查的全部。总之,只要愿意合力考量,能够找到先进的、合本的考试方法,包括考试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形式设置。我们需要站在另一个高度上来评估艺考制度。

  艺术学习就如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学习做人,是从小到大的一个长期过程,是生活过程的积累,哪能用三几个月速成?一个好的考试方式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这个长期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以及建立在这个素养基础上的创造力;好的考试更应该能引导艺术学子注重这个成长历程。

  问:除了考试制度,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吗?

  答:其它信息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艺术市场火爆的个别情况被媒体放大热炒、前期市场中某些艺术人才(尤其是设计类实用人才)的短缺、个别戴瓜子帽抽雪茄的伪艺术家的明星做派等,让很多人对艺术产生误解。我与外面的非专业朋友见面,他们的口气都是“你们的画几万几十万,不愁吃喝了”,他们对艺术家的“发财”羡慕与对其画“人体”的好奇等量。我遇到很多家长,他们都天真地认为孩子只要考进美院,无论学什么怎么学,以后出路都不成问题,在孩子身上的“艺术投资”必有翻倍回报——太多人被蒙在鼓里了。他们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艺术,更不了解艺术发展中真实的内在本质,不知道目前艺术表面风光的背后,很多东西其实只是垃圾、骗术!

  本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从广义上讲,没什么不对,也有积极意义,它从民众的角度主张了权利。但从专业和精英的角度讲,还应该附加上另外一句话,“人人不一定都是好艺术家”。这前后两句话的全面意思,一定要让考生们、家长们、艺术外行们明白。

  我希望有一天艺术真能走进民间,把它平民化,使它成为人们普遍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一种方式,使它显真容为人民服务!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