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鱼》 岳敏君

《五角星》 冷军
虽说艺术藐视金钱,但金钱绝对能炒热艺术!于3月19日揭幕的纽约亚洲艺术品拍卖周才开始几天,中国艺术品便连续创下拍卖新纪录。这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品已逐渐成为世界收藏家心中的“宠儿”,国际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市场潜力普遍看好。
拍卖纪录再被刷新
“血缘:三同志”(英译),张晓刚,210万美元成交!这一天价不仅创下中国当代画家作品的最高价,甚至在全亚洲也是近年少有的交易价格。“血缘:三同志”创作于1994年,直观上描绘的是臂上带有“红袖箍”的三位中国青年人。这幅作品虽然目前被艺术评论界认为是“能够唤起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佳作,但在当年赏识者甚少。张晓刚几年以前的作品市场价只有几万美元。
在本次拍卖周上,和张晓刚一样跃入百万美元艺术家行列的还有岳敏君,这位新兴中国画家的作品“金鱼”,最终拍出130万美元高价,是原先行家估计价格的两倍。紧随其后的是青年画家冷军的作品“五角星”,这幅看上去“苍老而褶皱”的作品以120万美元拍出,也是预估价格的三倍以上。
“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兴趣在持续增长。”苏富比拍卖行欧亚部代表亨利认为,“2006年也许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从那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价值开始被东方和西方共同承认,其作品价格的飞涨是惊人的。”哪怕是在2006年,画家陈逸飞的作品《执扇双美》也只拍出近60万美元。这在当时的中国艺术界已被称为奇迹。
中国当代艺术品被普遍看好,甚至令一度冷寂的中国古董收藏也再度火热。本次拍卖周上,一只中国船形犀角杯拍出180万美元,而明代的金佛甚至被炒到450万美元。
世界艺术品收藏在升温
“今天的一幅画,下周就有可能增值一倍”!北京一个画廊老板显得既兴奋又有些迷茫,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怎么开价才好。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行情看涨基本与世界同步。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的数据显示,世界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在2006年增长了41%,这是有史以来这一领域增长最突出的时期。欧洲一艺术市场杂志分析称,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品开始被公众和媒体认可。更为关键的是,此类艺术品的“可流动增值”特性被投资家看中。蒙娜丽莎可能值上亿美元,但它将永远被放在卢浮宫里。当代艺术品则不同,它将伴随着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声望有所起伏。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原因是有钱人多了。据欧洲一个基金会主席介绍,一些新兴国家的富有阶层开始用大量资金购买当代艺术品以期增值。这其中包括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以中国嘉德拍卖行数据为例,被预言为中国当代艺术进入高价时代的2004年,全年成交总额也只在10亿多元,而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近18亿元。
中国当代艺术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世界艺术市场,但多数作品被西方策展人和收藏家拥有,中国的收藏者因为不成规模而很难对市场形成有价值的影响。到了今天,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富商已经开始将投资房地产的热情转向艺术品收藏,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实经过各种渠道被中国人自己所拥有。
中国当代艺术品并非泡沫
盛世兴收藏。在几十年前,艺术品收藏在中国还被看作是“资本主义行为”而被批判。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批先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这一此前陌生的领域。不仅在大陆,很多中国艺术投资者的身影出现在香港、东京、纽约等各大拍卖场。
“也许我们的市场上还缺少真正的收藏者,这和很多内地买家不了解艺术史有关,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东方艺术·财经》主编顾维洁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当代艺术也许是最可以和世界艺术接轨的门类之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天价作品一起被世界承认。
刘小东、张晓刚、曾梵志、岳敏君……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经从默默无闻的创作者,转变为身价百万的艺术市场弄潮儿。由他们带动的中国当代艺术热也在升温,甚至美院学生的作品价格也在上涨。因此有人怀疑中国当代艺术品是否被高估了,但答案正好相反。日本当代艺术品最高拍价达300万美元,韩国的作品也有250万美元左右,印度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也超过150万美元。可见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上升空间还很大。如果说艺术品收藏领域存在泡沫,那么对尚处在较低价位的中国市场而言,“热浪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