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俊,又名伊尔根觉罗·尔俊,祖上是满族正兰旗,曾驰骋疆场,为爱新觉罗皇朝立下汗马功劳。这位女画家也曾是成都一位少年乒乓球冠军,似乎颇有祖上遗传的英豪之气。可是如今,她却成了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以黑白相间的人体绘画而出名。这一步跳跃确实会让人感到有点迷惑。
我接触赵尔俊女士,是从在2006年春季沙龙展览上欣赏她的黑白系列作品《亚当》开始的。她的线条造型能力很强,唯美细腻,画面上的裸体及构图不同于国内的画家,具有一种冲击力,自由风格的泼墨赋予画面一种丰满的感觉,同时使她的作品富有现代感。
谈起黑白系列,赵尔俊的言语中充满了自信,线条是她最喜爱也最擅长的表现手法。“造型和结构都交给了线,泼墨抽象自由地体现水和墨的交融,冲击……我喜欢墨被水冲击的感觉,像岁月被风雨冲刷的古旧残破雕塑的沧桑感。”
面对她俊美的脸庞,一双眼睛显得有些深遂,让人感到一种神秘感:这样一位画家,为什么会喜欢沧桑感呢?于是我问起了她的身世。
艰辛压抑的童年岁月
满族正兰旗的家庭背景,并没有给尔俊带来任何荣耀。当年,清朝庭入关后,派遣她的祖先征守四川,于是这一族就迁徙到成都地区,建立了著名的少城,尔俊一家原先也就居住在少城的一座庭院内。据了解,四川的一些名门望族后来也搬到少城居住,或修建新宅。著名文豪巴金的老宅也在那儿。
尔俊的父亲毕业于成都师院,是位才子。抗战时,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弃文从军,满以为可以像祖先一样征战南北,建立功勋,想不到这一步让他与后来的家庭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因为他所属的军队后来划属国民党军统系统。1949年之后,这个所谓的历史问题让他一下子成了“历史反革命” 。
尔俊曾经获得过成都市少年乒乓冠军,但是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始终让她无法被选入专业队。她说:“我要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应有的承认,有时甚至努力了,也得不到承认。”
放弃球拍 拿起画笔
在当运动员的梦想破灭后,顽强的尔俊开始向早一步进入艺术领域的姐姐学习绘画。她放下球拍提起画笔,重新编织自己人生之梦。“我们的艺术细胞来自于奶奶”,尔俊说起自己的祖母,不无自豪。奶奶擅长国画,画工笔更是绝活。在姐姐的辅导下,聪慧的尔俊很快有了长进。姐姐也甚有才气,多次获得全国奖项,曾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制作大型漆画《洪桐白鹇》。如今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声名远扬海外。1978年文革结束后,尔俊终于有了报考大学的机会,苏州丝绸工学院 (后为苏州大学美术学院)慧眼识才,劝说她把第一志愿改为他们学院,于是尔俊终于成了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1979年,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她父亲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反。
此后,尔俊还进入中央美院油画助教进修班深造。1991年她随丈夫去了美国,在那儿获得了硕士学位,并成为一名美术教授。赵尔俊还是当地美中友协的理事,有时也挥动乒乓球拍,露上一手。
在美国期间,赵尔俊在摸索自己创作风格的时候,深切地感到只有找到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才能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地位。于是她先从《与大师对话》系列开始,不断进行自我突破,一步步地探索,又从《肖像》系列进入《黑白之间》系列,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赢得了艺术同行的首肯。2002年,在抵达太平洋彼岸的十年之后,她获得了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职业艺术家奖。艺评家莫里斯耶鲁斯基十分赞赏她扎实的传统的艺术技能,更称赞她的作品“用绝妙的方式以亚洲文化意念与西方现代理念相结合。”
人体犹如裸露的灵魂:以真实动人
常常处于逆境中的尔俊深知勤奋才能出成果,进入艺术领域之后,速写本从不离身,至今如此,时时都会拿出来面对风景、人物进行速写。她教人体也教了几十年。当问及为什么她那么偏爱《黑白之间》人体创作时,她说,人体,没有了华丽的外衣,就像裸露的灵魂,那才是最真实的。只有在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之后,站在她的作品前,人们才会真正体会这位画家对灵魂两字的深刻理解,才能理解为什么她对黑白比彩色更为钟情;她童年的梦曾经并不是充满绚丽的色彩的,但是它们也自有一种真实的、大胆的生命力,在激励她奋斗。
她作品中的泼墨,滂沱潇洒,似是阴影又非阴影,而且并不受光与形的拘束,其自由运动的气势,既是画面需要,又渲染了画面的气氛。
“人体于我,像赤身裸体的灵魂抖掉了层层尘世的衣妆,像罗丹的地狱之门……。”尔俊说,她一直喜欢注视黄昏风雨之中的雕塑,特别是在欧洲,时时与这些古旧的雕塑相遇,他们分明是人的造型,但是,在朦胧中,抽象犹如音乐,在夜色中,仿佛从远古的神话中走来……
尔俊的《黑白之间》常以亚当,夏娃题名,似乎均是西方人,却又有东方人的感觉,画面中有笛声,音乐,诚然乐声又只存在于观画人的想象之中。裸露的人体与坦露的灵魂在生死之间,在混沌之地,分分合合,若即若离,天上人间,回声叠叠重重,令人思索良久。
在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各种思潮的撞击之后,奋斗了一生的尔俊再次回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腾飞的上海她感到自己艺术道路会越走越宽广。现在她将《黑白之间》首先呈现给大家,希望透过淡墨线条,与大家一起感受与思索:何为人生?灵魂又归何处?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