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1946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0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中国拍卖协会会长。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作为主办方的代表,我想以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为话题,抛砖引玉,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我讲的主题是:建设规范繁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我的演讲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是对历史的回顾,第二对现状的描述,第三对前景的展望。
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历史回顾
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由西方泊来,历经兴衰,1986年顺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我国内地第一家拍卖行在广州成立,拉开了新中国拍卖业发展的序幕。1992年,深圳和北京相继出现艺术品拍卖会,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初显萌芽。1993年,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相继成立。1994年,北京瀚海成立,这几家公司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事业以高起点、高速度、高品质为特征,率先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大城市崛起。随后,天津、四川等地陆续成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品拍卖机构。组织了规模、风格各异的艺术品拍卖活动,进一步带动了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发展。由此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踏上了萌芽、发育和发展的旅程。
回顾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萌芽、发育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不提到在它起步之初,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监管政策发挥的作用。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恢复伊始,就得益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扶持。尤其是国家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为艺术品拍卖配置了强有力的市场助推器。十几年前,艺术品拍卖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十分陌生,而相对滞后的有关文物保护规定的法律规定,更使人不敢想象在中国能响起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锤声。幸运的是当时的主管文化、文物市场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以坚定的改革开放的决心,以循序渐进、稳步试点的方针策略,通过颁布《文物拍卖试点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政策调控;以政府对拍卖会逐场次地审批,限制委托人范围等审慎的措施,减少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随后,国家文化部和国内贸易部分别颁布了《艺术品市场管理规定》、《拍卖市场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使对文物艺术品拍卖的管理逐步制度化、合法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诞生,标志着我国艺术品拍卖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大步前进。
二、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日见繁荣
伴随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兴起,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主体迅速增多。截止目前,艺术品拍卖机构已遍布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主体有2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近30家。2003年,我国内地文物艺术品的专场共计171场,总成交25亿元人民币。2004年拍卖专场388场,总成交额达到57亿元。拍卖门类也从书画、瓷器扩大到珠宝翡翠、西方艺术、古籍家具、邮品钱币、玉器古玩和油画雕塑等。这些都有力地显示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变化
我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兴起之前,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主要集中在纽约、伦敦和中国香港。随着我国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快速发展,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重心逐渐向我国内地转移,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空前活跃。其中,作为文化中心的北京,更凸显出其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2004年,内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突破50亿元人民币,居世界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量的前列;而北京一个城市的成交额就超过39亿元,占市场份额的80%多。
市场繁荣的促进因素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由诸多因素促成,但最核心的因素有三:一是《文物拍卖试点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为拍卖市场的合法化奠定了制度和法律基础。二是国家相关部门适应市场发展的形式,适时推出“打星号制度”、“文物复出境制度”、“定向竞买制度”。“打星号制度”催生了文物艺术品拍卖国内市场的兴起和繁荣。“文物复出境制度”最大限度地鼓励、吸引了流失海外的文物艺术品大量回流。据统计,1996年前,海外回流文物不超过国内文物拍品总数的20%,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40%。保守估计,十多年来,通过拍卖回流到国内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逾5万件。“定向竞买制度”为故宫和上海博物馆增添了不少国宝级的文物,充实了国家博物馆的顶级文物藏品,弥补了空白,如嘉德拍卖的《出师颂》、瀚海拍卖的《十咏图》等,现在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重量级国宝藏品。三是在以上法律和制度基础上,政府和企业积极互动,共同培育一个有序、健康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
三、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前景展望
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对新文化的追求等诸多力量汇合,形成了当前文物艺术品强烈的市场需求,因而也给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拍卖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中国民间有言:“盛世收藏,乱世黄金”。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中国政通人和、万业俱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的腾飞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2、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拍卖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华夏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遗存的历代文化资源和不断创新的当代艺术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有幸植根于这样一片沃土之中,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既要不断地开拓业务,把企业做大、做强,更要为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弘扬中华文化而奋发有为,肩负起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责任。
3、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文物艺术品拍卖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变化巨大,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悄然兴起。富而思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观念逐渐改变,文化消费日成时尚。文物艺术品拍卖作为艺术品交易的高端市场,开始进入了中高层消费群体的视野。实际上,在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正出现越来越多“中国买家”的身影。2003年的秋季佳士得纽约拍卖会上,13%的中国艺术品被来自其祖国的买家收入囊中。而今年3月佳士得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中,这个比例上升到25%。
4、企业和社会机构投资意识的崛起,为拍卖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随着投资意识的觉醒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一些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艺术品收藏,并争相涉足艺术品拍卖。一批有实力的机构和企业在艺术品市场暂露头角。不难预见,艺术品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和兴起将带来另一轮艺术品投资的热潮。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兴起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它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让我们倍感高兴的是,今天有这么多位海内外的拍卖同仁,在一起共同关注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拍卖,这为正在渴望健康、茁壮成长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增添了信心,注入了活力。我们深信,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还十分年轻、稚嫩,有许多的弱点和不足,专业知识不够,人才结构不合理,拍卖运作和客户服务还存在不规范、不到位之处。要使我国艺术品拍卖业迅速成长茁壮,真正跻身于国际名牌艺术品拍卖企业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任重而道远。因此,本次论坛我们把“建设规范繁荣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作为研讨主题。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愿意与各界朋友继续交流、加强合作,为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产业,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各位!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